中日兩國高層會談,45分鐘內三大焦點直擊亞太局勢。中方堅守底線,日方步步緊逼。會談背后,世界目光聚焦亞太新格局。
6月,聯合國發布的《全球地緣政治風險指數》顯示,東亞地區的不確定性再創新高,臺灣海峽與釣魚島周邊成為全球關注的“高風險帶”,中日關系的變動直接影響亞太經濟與安全格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預測,受地緣摩擦影響,上半年亞洲經濟增速環比下降0.6個百分點。日本企業對華貿易審批時間延長,成為首席經濟官季度報告中的“頭號困擾”。這些數字背后,是中日戰略互動愈加復雜的現實。
三大訴求直擊敏感神經
東盟外長會議現場,吉隆坡的空氣凝重。王毅與巖屋毅坐定,45分鐘的會談時間被反復計算、推敲。巖屋毅率先打破沉默,將日本方面的三大訴求擺上桌面,直指中日關系的三大敏感點。
日本首先提出的,是加快稀土和磁鐵出口許可審批。年初,全球新能源汽車和高端制造業井噴,稀土價格連續數月創新高。
日本對華稀土依賴度高達63.8%,出口審批每延誤一周,東京股市材料板塊就會出現波動。巖屋毅表達了企業面臨的“嚴重影響”,要求中方務必加快審批。
緊接著,東海緊張局勢成為第二道考題。日本代表團對釣魚島及其周邊的海空活動表示“強烈關切”,特別點名“中國軍機接近日本自衛隊飛機”“中國航母活動范圍擴大”“海警船直升機進入日本領空”等事件。
日本官方數據顯示,上半年,日方攔截中國軍機次數同比增長12%,東海海域摩擦事件頻發。巖屋毅要求中方“采取切實應對措施”,以緩解緊張局勢。
第三項要求,聚焦臺灣海峽。日本再次強調反對以武力或脅迫單方面改變臺海現狀,關切中國大陸在臺灣周邊的軍事演訓。根據日本外務省6月發布的報告,過去一年中,中國在臺海的軍事演習規模與頻率“創歷史新高”。巖屋毅公開提出,臺海穩定關乎地區和平,“國際社會”對此高度關注。
王毅“反將一軍”
面對日本的三連發問,王毅的回應堪稱“反將一軍”。
稀土出口問題,王毅明確表示,中國稀土出口管制屬于經濟主權,完全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中國相關審批流程公開透明,任何企業只要按規定、按程序申請,“該批就批,絕不會人為卡殼”。
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稀土出口審批平均周期為16個工作日,與國際主流水平持平。王毅強調,全球稀有資源的合理分配,是每個主權國家的權利。對于日本提出的“企業困難”,中國不接受特殊優待。
東海爭議上,王毅直截了當反駁釣魚島“領空被侵犯”說法,指出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固有領土,現有海空管控措施完全合法。
中國國防部6月例行通報中提到,上半年中國海警東海巡航里程同比增長9%,全部行動“在中國主權范圍內進行,未對任何鄰國構成威脅”。王毅強調,任何“強烈關切”都無法改變中方主權立場。
關乎臺灣,王毅再次重申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的權威性,要求日本在臺灣問題上“嚴格履行、言行一致”,維護兩國關系的政治基礎。中國對臺政策穩定、連續。王毅具體指出,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部勢力干預。
國際社會對臺獨分裂活動保持高度警惕,中方堅決反對任何以“國際社會利益”為由的干涉。6月,中國國臺辦最新數據,上半年兩岸貿易額同比增長3.1%,顯示大陸對臺經濟依存未因外部因素動搖。
中日關系的多維博弈
王毅強調,正視歷史是構建未來的前提,是日方必須直面的道義與時代之問。中方希望日本深刻汲取歷史教訓,堅持和平發展道路。
巖屋毅則表態稱,日方“將認真對待歷史,繼續走和平發展道路”,并強調今年是二戰結束80周年,日方會面向未來。
日本外務省6月最新民調顯示,超過58%的日本民眾支持“歷史反省與和平發展”的國策方向,但在臺灣與東海等敏感議題上,約四成受訪者認為應“維護國家利益”。
王毅指出,中日互為重要近鄰,兩國關系意義遠超雙邊。雙方近期各層級、各領域交流互動日益活躍,兩國關系呈現改善發展勢頭。
中國外交部6月公布的中日高層往來數據顯示,上半年雙邊交流次數同比增長18%。但王毅同時提醒,合作的基礎是相互尊重和政治信任,任何挑釁紅線的行為都將危及大局。
巖屋毅則強調,日中關系近來取得一系列積極進展,展現雙方關系應有的狀態。日方期待與中方共同努力,加強各層級往來、推動各領域合作。
日本政策研究院最新發布的《亞太合作年度報告》指出,中日經貿聯系依然緊密,上半年雙邊貿易額達1.2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5.8%。但報告也提示,政治摩擦及安全議題的不確定性,依然是雙邊合作的“最大隱憂”。
戰略競合與現實挑戰
東海、臺海與稀土,三大議題背后,是亞太格局的深度變革。6月,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在夏威夷聯合軍演,針對“區域協同作戰”展開演練。
日本不斷強化與美澳安全合作,亞太安全局勢進一步復雜化。中國加強東海、南海的海空管控,強化對臺軍事準備,令外界對局勢走向高度關注。
日本國內,產業界對稀土供應鏈焦慮加劇。豐田、索尼等巨頭多次呼吁政府“多元化稀土來源”,但中國依然掌握全球70%以上稀土產能。6月,東京證交所材料板塊波動頻繁,反映市場對政策風險的敏感。
中國國內,則在積極推進供應鏈自主可控。上半年,中國高端材料自給率提升至68%,稀土關鍵材料國產化率創下新高。中國商務部政策司專家分析,稀土出口管控的原則是“保障國內優先、規范國際秩序”,不會因外部壓力而動搖。
東海爭議背后,是中日海空力量的此消彼長。6月,日本自衛隊年度報告顯示,中國航母編隊出現在東海的次數同比增加15%,日本對釣魚島及周邊的警戒頻率持續走高。中國軍事專家認為,東海博弈已進入“常態化、制度化”階段,任何突發事件都有可能引發更大范圍的外交摩擦。
參考資料:
環球時報:2025-07-10 23:21:日本外相對華最新表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