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解放日報“抗戰?上海尋跡”報道組兵分多路,從不同視角尋找上??箲鹩≯E。我們尋訪的第一路,便是重回當年戰斗歷史現場,回訪老兵和親歷者后代,追溯上海軍民同仇敵愾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跡。
1938年12月24日,《申報》刊登了一篇題為《南匯泥城一役,周部壯烈犧牲》的報道?!爸懿俊?,指的是中國共產黨員、首任中共南匯縣委書記周大根領導的抗日武裝。
此時,距離淞滬會戰結束、上海淪陷已有一年多,這支抗日武裝是怎么組建起來,又如何在當時的上海郊縣堅持開展斗爭的?帶著這些疑問,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前往浦東尋訪。
1938年12月24日,《申報》對匯角戰斗的報道
返鄉抗日
站在浦東新區紅色泥城主題館展陳的周大根生平事跡前,周大根的后人周亞南再一次向記者們講起爺爺的生平——不長,到犧牲時不過32歲,卻是光輝熠熠的一生。
周大根,原名周根發,又名周秋萍、周務農,出生于上海南匯大團鎮,后舉家遷居泥城。在上海大學學習時參加了“五卅運動”,在大革命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后考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參加南昌起義。起義部隊被打散后,他輾轉歸鄉,以小學教師的身份為掩護,從事黨的地下工作,一度被捕入獄。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之初,中共江蘇省委就明確提出:“黨的工作不能束縛于租界之內,應以上海為中心,逐漸向上海近郊各縣擴大……在農村中對于散布于各處的零星軍隊,應予以正確的政治領導,迅速使之變成群眾的武裝,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隨后,周大根和姜文光、姜文奎等一批共產黨員按照中共地下黨組織命令,返回家鄉開展抗日武裝斗爭。1938年2月,通過統戰關系,與吳建功擴建了“泥城人民自衛隊”,并取得“南匯縣保衛團第二中隊”的番號(簡稱“保衛二中”),周大根擔任中隊長。
周大根烈士
“和山地游擊戰不同,上海周圍都是河網密布的平原地區,需要深入村莊,秘密組織游擊隊伍?!敝軄喣戏治?,周大根文武雙全,又擔任過南匯縣委書記、熟悉當地情況,所以被委以重任。
周大根帶領下的保衛二中,十分重視政治思想教育和軍事訓練,不到半年便從幾十人發展到200余人,成為當時浦東地區最有影響力的抗日游擊隊,這也引起了日軍的驚慌。
匯角烽火
1938年12月13日,日軍對保衛二中活動區域實行梳篦式大“掃蕩”。15日,日軍抵達大團鎮,距保衛二中駐地只有10公里,周大根率部分戰士迅速向海邊轉移。16日一早,日軍再次出動600余人,派出兩架飛機低空偵察,動用艦艇封鎖海面和港口,準備圍殲保衛二中。
周大根部隱蔽在泥城角頭港(今南匯新城鎮匯角村附近)海灘的蘆葦叢中,在三面被圍、一面臨海的險境中英勇戰斗,雙方激戰一個半小時后,日軍停止進攻,佯裝撤走。
“那時候是大冬天,戰士們長時間泡在水里,有人凍得受不了,又以為日軍撤走了,于是從蘆葦叢中走出,暴露了目標?!敝軄喣险f,雙方再次交戰,保衛二中終因寡不敵眾,在打死打傷一部分日軍后,周大根等28位勇士血灑蘆葦灘,壯烈犧牲。少部分人員突圍成功,轉移至奉賢境內。
周大根犧牲了,但匯角戰斗的意義無疑是重大的。它打響了中共領導下的浦東敵后抗日第一槍,向侵略者宣告,上海人民沒有屈服。
除了《申報》的報道,1938年12月29日出版的《文匯報》刊登了茅盾妻弟孔另境(署名“東方曦”)所寫的《悼周君之死并念郭君》。
“消息飛來,一位戰士死了?!蔽闹袑懙溃爸芫乃离m不用我悲哀,但使我十分可惜!可惜一位即使是并不熟悉的戰士的死去,也會超越對于一位知心好友的死亡,因為這損失不僅是他的家屬和朋友們,而且是國家和民族的!”
在文章的最后,孔另境說:“今更增周君之死,使后死者如我們,愈覺敵愾同仇之深,敵人雖殘暴,亦必無法抵抗四萬五千萬個‘心的長城’吧!”
不忘英雄
很長一段時間里,周亞南不太清楚爺爺當年的抗日故事。這是因為周大根犧牲時,周亞南的父親周到不過10歲,大伯周旋11歲,叔叔周文玄才1歲多。1945年,17歲的周到追隨父親的足跡參加了新四軍,先后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
13年軍旅生涯結束后,周到轉業至江西南昌洪都機械廠安家。周亞南從小便以父親的軍人身份自豪,還會偷偷在家里試穿父親當年的軍裝。但對祖父的故事,他一直停留在“烈士”的概念里,沒有更深入的了解。
直到1985年,周到一家回到上海,這才有更多機會接觸、發掘周大根當年的事跡資料。年輕的周亞南也會參與一部分工作,“我想要了解我爺爺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的信念是怎么產生的。”
周亞南講述祖父的事跡
了解越深,周亞南越發感到,他逐漸走入了周大根當年的精神世界,理解他為什么投筆從戎、戰斗到底?!安粌H要從我們家族的角度去看待他,也要結合當年的時代背景去深入了解他,這樣才能真正將他的精神傳承下去?!?/p>
2021年,周亞南和周家幾代人合力,完成了一次特殊的“尋根之旅”,周家后人共十余人先后來到龍華烈士陵園、南匯烈士陵園、奉賢四團漁墩村、四團中學、曙光中學、秋萍學校周大根烈士事跡陳列室、紅色泥城主題館等地,探訪周大根的成長足跡,以此緬懷先輩。
如今,在周大根生前革命、戰斗過的地方,處處可見后人紀念的痕跡:紅色泥城主題館中,不斷有觀眾在周大根當年留下的遺照前駐足、停留;在上海臨港,有一所以周大根名字命名的上海師范大學附屬秋萍學校。倏忽大半個世紀,這份精神必將薪火相傳,久久激勵后人前行。
原標題:《上海淪陷后,他打響了浦東敵后抗日第一槍,32歲血灑蘆葦灘》
欄目主編:張駿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林子璐 王閑樂 沃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