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記者 孟慶偉 北京報道
“中國正在統籌各方資源,進一步倡導積極構建新型生育文化,努力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7月11日,國家衛健委副主任郭燕紅在世界人口日主題宣傳活動上指出,我國持續加強婦幼保健、兒童醫療和普惠托育服務供給,重點在教育、住房、就業等年輕人關切的領域加大支持力度,消除后顧之憂。
國家衛健委副主任郭燕紅 孟慶偉/攝影
7月11日是第36個世界人口日,今年主題是“賦能青年,讓他們能夠在公平且充滿希望的世界中創建自己想要的家庭”。
郭燕紅表示,婚育不僅是年輕人的家事,更是國家關心的大事。今年世界人口日的中國主題為“婚育幸福起點,愛與支持相伴”,彰顯了中國政府對年輕人婚育問題的高度關注,并致力于為他們提供全方位支持。
支持年輕人實現生育需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
2024年10月,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將婚嫁、生育、養育、教育統籌考慮,推出四個方面共計13條具體措施,進一步完善生育保險、生育休假、育兒補貼等制度。
同時,2024年我國婦幼健康核心指標達到歷史最好水平,位居全球中高收入國家前列;兒科醫療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托育服務縣級覆蓋率達到98.5%,托位數連續三年增長超過20%,普惠托育服務更加優質、可及。
此外,中國積極落實全球發展、安全、文明三大倡議,向77個國家和地區派遣援外醫療隊,幫助發展中國家實施了100個“婦幼健康工程”,并為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20多萬名女性人才,推動全球性別平等。
郭燕紅呼吁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年輕人在婚育方面的急難愁盼,強化生育服務支持和育幼服務體系建設,加大教育、住房、就業等領域的支持力度,營造生育友好型社會氛圍,幫助年輕人在關鍵的人生階段實現幸福美滿,為人類創造更有希望的未來。
促進生育友好
活動現場,多地婦幼保健和托育服務管理機構代表表示,近年來一系列生育支持措施對促進生育友好發揮了重要作用。
瀏陽市婦幼保健院孕產保健部部長、主任醫師熊嬰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自分娩鎮痛服務從試點到全國推開以來,該院無痛分娩率已從2019年的約50%迅速提升到目前的95%,非必要剖宮產率顯著下降。
“無痛分娩被孕婦稱為‘生命之光’,過去因怕疼選擇剖宮產的孕婦明顯減少,越來越多育齡女性也愿生敢生了。”熊嬰表示,自然分娩符合生理規律,有利于胎兒肺部成熟,母親產后恢復快,并能減少產后并發癥。
按照國家部署,2025年年底,全國提供產科醫療服務的三級醫療機構將全部具備分娩鎮痛服務能力;到2027年,開展產科醫療服務的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將全部實現此項服務。
同時,家門口的優質普惠托育機構不斷增加,顯著緩解了年輕家庭的育兒焦慮。
北京市昌平區托育服務管理中心負責人聞成陽向記者表示,作為首批“中央財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務發展示范項目”的試點地區,昌平區通過中央和地方財政支持,打造了覆蓋城鄉、普惠可及、安全優質、可持續發展的嬰幼兒友好型托育服務“昌平模式”。該模式涵蓋“區托育綜合服務中心、社區托、單位托、親子小屋和社會托”等多元服務類型。
2025年5月,北京市首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辦了普惠托育園和科學育兒指導驛站,昌平區托育服務邁入“醫育融合”發展新階段。聞成陽表示,“醫育融合”模式下的科學育兒指導驛站和親子小屋,是重要亮點。科學育兒指導驛站依托社區衛生中心,免費提供兒童健康管理、疾病預防、生長發育監測等服務;親子小屋則為農村嬰幼兒家庭提供公益性的臨時托管、親子游戲陪伴和科學育兒指導等服務,填補了農村托育服務的空白。
(編輯:郝成 審核:吳可仲 校對:顏京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