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2023)要求福建發揮“閩南語地區臺胞主要祖籍地優勢,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我就此談三點參考意見。
第一,完好保護的閩南文化生態和原生態的閩南文化,是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的必要條件,也是福建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的優勢。閩南文化越是閩南的,越是世界的。從建設國家級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007)、建設國家級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2019),到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2023),閩南文化生態保護應該是不移不易的主題和不棄不離的關鍵詞。福建是創造成績和經驗的地方,福建創造了閩南文化生態保護的成績和經驗;另一方面,臺灣學者和臺灣文化工作者也有保護“閩南文化資產”的成績和經驗。建議適時舉辦“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學術研討會”,展示成績、交流經驗。
第二,福建省研究閩南文化的學術陣容和學術成果相當可觀。福建省政協副主席何少川生前主編的《閩南文化大詞典》就是一個集體的證明。這本500萬字的大書收錄了近1.5萬個詞條,收錄了閩南文化的大批量素材。福建閩南文化研究會團結“閩南語地區臺胞主要祖籍地”泉州、廈門、漳州三市,乃至全省的閩南文化研究力量,近10年來推出的閩南文化研究成果也相當可觀。文化交流除了追求品質,還應該追求流量。建議提倡學術、技術和藝術相結合,以及官媒宣傳和自媒體傳播相結合,將學術成果里的閩南文化素材,借助技術和藝術手段轉化為閩南文化故事,制作動漫、音頻、連環畫、微視頻、廣播劇、紀錄片、故事片等廣大受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并建議定期舉辦閩南語地區戲曲調演、閩南語詩詞吟唱大會、閩南語兒歌演唱比賽等活動,大幅提升閩南文化交流的流量。
第三,歷史上傳播媒體不發達的時代里,某種文化的傳播主要是靠具有這種文化的人群的流動來實現的。歷史上“過番”(即到海外)是閩南地區移民的主要選項,如俗諺所謂“第一好過番”,閩南移民將閩南文化傳播及于“番爿”(即海外)。時至今日,海外華人華僑保存有年代久遠的“僑批”(書信和收匯款憑據上的簡短附言)、閩南語唱本和戲本、閩南語系華校課本、傳教士編的閩南語字典和經本等。建議推進從海外華僑華人征集閩南文化資料的工作,并逐步將閩南文化交流中心的活動推廣到、提升到世界級范圍和水平。
作者簡介
汪毅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臺灣臺南人,歷任上山下鄉人員、郵遞員、學員、教員、研究員、公務員和退休人員。學術著作有《閩臺區域社會研究》等18部,300余萬字。
來源 | 臺海時刻
作者 | 汪毅夫
京彩臺灣
微信號:bjstb20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