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同樣都是美國國務卿,當年的布林肯可以在北京跟王毅把酒言歡,現在的魯比奧卻被擋在國門之外。
不過,魯比奧想了另一個主意,而且打算跟王毅面對面談一次……
作者-水
困境全貌
這事兒說起來,還真有點兒戲劇性。堂堂美國國務卿,竟然進不了中國的門。
說起魯比奧的這道"緊箍咒",還得從2020年7月13日那天說起。那時候他還是參議員,為了在新疆問題上刷存在感,推動美國制裁中國相關機構。
中方的反應也是夠快的,當天就宣布反制措施:凍結在華資產,禁止入境。這位政治家當時估計沒想到,這份制裁清單會跟著他這么久。
一個月后,這哥們兒還不消停,又搞出了《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中方自然不客氣,升級制裁,連帶著禁止關聯企業與華交易。
就這樣,魯比奧給自己挖了個坑。2025年1月當上國務卿后,制裁自動覆蓋了他的新職務。按道理說,國務卿應該主導對華外交,可他卻被擋在門外。
更尷尬的是,6個月來,中美外長就通了一次電話。還是在1月24日,王毅在電話里對他說的那句"好自為之",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外交冷遇。
作為全球第一大國的外交負責人,連正常的外交渠道都沒有,這活兒還怎么干?
可問題是,中美這兩個經濟體,完全不說話是不行的。經濟相互依存度擺在那里,政治、軍事、科技等領域的競爭也需要管控。
沒有溝通,就是制造誤判。特別是在臺海、南海這些敏感地帶,一個處理不當,后果不堪設想。所以,魯比奧必須得想辦法跟中方接觸。
而他找到的這個機會,就是馬來西亞的東盟外長會議。這招"繞道外交",說起來也算是沒辦法的辦法了。
壓力山大
可是話說回來,個人困境只是表象,真正推動魯比奧主動尋求接觸的,是美國內外部的多重壓力。
先說經濟賬。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GDP萎縮0.5%,這數字可不好看。美債規模飆升到歷史高位,經濟壓力下,特朗普都得把關稅暫停期延長到8月1日。
更要命的是,中國4月份對美稀土出口暴跌59%,5月份直接驟降93%。中國掌控著全球90%的稀土化學加工能力,這就相當于被人掐住了工業命門。
頁巖油商的日子也不好過。中國連續三個月停止進口美國原油,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價格跌到67.8美元一桶,創了兩年新低。
除了經濟壓力,政治上也夠魯比奧喝一壺的。特朗普計劃訪華的消息早就傳開了,可魯比奧卻被排除在訪華團隊之外。
這就尷尬了。按外交禮儀,國務卿應該隨行的,可他進不去啊。要是因為制裁問題影響了元首外交,他在共和黨內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更要緊的是,中國9月份要舉行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這種歷史性時刻,美國國務卿要是缺席,那可真成了國際笑話。
盟友那邊也不給力,G7外長會期間,魯比奧想推反華聲明,結果德國、法國直接質疑"缺乏對話渠道很危險"。這話說得,簡直是當著面打臉。
更打臉的是,美軍航母"華盛頓號"在南海遭遇中國軍艦后,直接躲進了馬尼拉港。盟友們看在眼里,對美國"印太承諾"的含金量,心里都有數了。
這一連串的壓力匯聚到一起,魯比奧不尋求與中方接觸都不行了。現實比面子重要,這是政治家都懂的道理。
策略對比
想想當年基辛格的秘密外交,通過巴基斯坦這個第三方,成功開啟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大門。那次突破,改變了整個世界格局。
反過來看,冷戰時期美蘇缺乏溝通機制,差點在古巴導彈危機中擦槍走火。那種劍拔弩張的緊張感,誰都不想再經歷一遍。
現在的情況有些類似,但也有根本不同。中美之間雖然競爭激烈,但經濟聯系太緊密了,完全脫鉤是不現實的。
再看看中美兩國在東南亞的不同做法,反差就更明顯了。美國這邊,特朗普對東南亞各國揮舞關稅大棒:老撾、緬甸40%,柬埔寨、泰國36%,印尼32%,連東道主馬來西亞都被加征25%關稅。
這種做法,說白了就是"胡蘿卜加大棒",要么你們配合我圍堵中國,要么就接受關稅懲罰。可問題是,這招在21世紀還管用嗎?
中國這邊的做法就不一樣了,帶來的是"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3.0"升級藍圖,是構建更緊密命運共同體的具體方案。
更關鍵的是,中國和俄羅斯已經就建立"東南亞無核武器區"達成共識,同意簽署相關條例。這種做法,體現的是對地區和平穩定的真正關切。
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中老鐵路貨運量激增210%,印尼雅萬高鐵運送旅客破千萬,東盟國家用人民幣結算的比例升至52%。
一邊是強迫你站隊,一邊是邀請你發展;一邊是揮舞大棒威脅,一邊是伸出橄欖枝合作。選哪個,明眼人都看得出來。
德法兩國在G7會議上的質疑,日韓對美國關稅威脅的觀望態度,都說明了一個問題:盟友們也不是傻子,都在等著看中美談判的結果。
如果中國拿到有利條件,這些盟友也會爭取更多籌碼。美國單邊施壓的效果,正在遞減。
更有意思的是,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也來參加會議,中俄在東南亞的協同動作越來越多。魯比奧在會議上面對的,不只是中國一家,還有中俄的聯動。
這種二打一的格局,讓魯比奧的處境更加被動。在外交博弈中,單打獨斗往往不如抱團取暖。
唯一出路
說到底,這局棋還沒下完呢。魯比奧和王毅這次在馬來西亞的可能接觸,結果可能有幾種。
第一種情況:禮節性互動。兩人在會場上點個頭,簡單握個手,走個外交程序,但不會有實質性交流。這種情況傳遞的信號很清楚:對話的大門沒關,但誠意還不夠。
第二種可能:試探性接觸。通過中間人或者在休息室的"偶遇",進行低成本的戰術性接觸。這種方式風險小,但也能起到試探口風的作用。
第三種情況雖然概率不大,但也不是完全沒可能:短暫的閉門會晤。這當然不是正式談判,更像是中方對美方的一次"政治教育"。
王毅很可能會把之前電話里的話重新說一遍,特別是針對魯比奧近期大肆宣傳"中國債務陷阱論"的謠言,中方肯定會提個醒。這算是給美國一個臺階,看他們愿不愿意放下身段。
不過,咱們也得現實一點。中美關系不是一次會面就能改變的。美國還是會把中國當"威脅"看待,這是特朗普政府的基本戰略。中國也不會改變捍衛國家主權的底線,這個沒得商量。
但是,維持基本的溝通機制,比追求外交突破更重要。就像兩個人吵架,再怎么生氣,電話總得能打通吧?
從長遠看,中美關系還是會回到"斗而不破"的基本格局上來。競爭是肯定的,但合作的空間也不會完全關閉。
對魯比奧來說,這次"東盟之旅"就是一次試探口風的好機會。他要親眼看看,美國與中國到底還有沒有對話的可能性。
結果怎么樣,咱們拭目以待。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外交這個行當,面子重要,里子更重要。當初怎么種因,現在就得怎么收果。
這給所有搞政治的人上了一課:別拿別人的核心利益當自己政治前途的跳板,否則遲早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結語
當年的政治投機,如今成了外交包袱,這代價比想象中還要沉重而持久。
中美關系這盤棋,最終還得靠理性和務實來下,情緒化只會讓局面更復雜。
面對這樣的大國博弈,你覺得原則堅持和現實妥協之間,應該如何找到平衡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