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開始,靖任秋受到了黨中央的審查。被審查的原因很簡單,他在1926年至抗日戰爭結束前的工作經歷,處于缺失狀態。
為了補足這段不為人知的往事,靖任秋先后三次,寫下了篇幅超過十幾萬字的總結材料。
不過這些材料,在審查人員看來有些匪夷所思,為了證明其真實性,需要有一位具有分量的領導為其證明。
此時靖任秋找到了曾經唯一的上級,周恩來總理為自己作證。通過周總理的首肯,靖任秋的革命者身份終于大白于天下。
多年以后,一本記述了靖任秋近二十年間,潛伏于敵人之中,策反頑敵的臥底歲月故事,以回憶錄的形式出版問世。
人們這才開始了解到,這位曾經當上國軍“少將”的共產黨員,經歷過多么曲折坎坷的歷史。
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位臥底中的“王牌”,在1941年的時候,曾經向周總理大倒苦水,生出過結束臥底生涯,回歸八路軍隊伍的想法。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位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有了“撂挑子”的念頭,周總理又對于他的想法是怎樣的態度呢?
靖任秋在1926年考入黃埔軍校,成為第四期新生中的一員。
黃埔軍校被譽為國民黨的高級軍官搖籃,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此時入學的靖任秋早已加入了共產黨。
畢業以后,他先后以國民黨軍官的身份,參加了北伐和武昌起義。在多次的革命中,他養成了謹慎的性格,小心翼翼地隱藏著自己真實的身份。
得益于此,靖任秋一直靠著黃埔畢業生的身份,在國民黨內混跡得風生水起,官職不斷升高,也獲得了和更多軍閥打交道的機會。
靖任秋發覺這是一個策反高級將領的機會,即使無法策反,也可以通過良好的關系,為我黨的軍事行動掃平障礙。
秉承著這個目的,他先在楊虎城將軍的西北軍內立住了腳,“七七事變”后又投靠了軍閥孫殿英。
在此期間他一不搞情報,二不搞物資,三不搞暗殺,看起來似乎并沒有做什么工作。可是很快作為“王牌臥底”的價值,就在1939年底的太行地區作戰中顯現了價值。
1939年蔣介石發動反共高潮,在太行山以西的區域內,攔在八路軍劉鄧部隊面前的,正是以孫殿英為首的三支敵軍。
然而此時的孫殿英雖然重要,可是屬于和我黨關系比較微妙的一支力量,如果孫殿英不出手,那么我軍集中兵力,對付“反共”的鐵桿勢力朱懷冰就更加有把握了。
這個時候靖任秋的存在顯得尤為重要,在接收到黨中央的任務后,他開始考慮如何勸說孫殿英,以“保持中立”的方式暗助我軍。
此時的朱懷冰部被我軍分兩路截殺,正逃往孫殿英部隊所在,如果孫殿英不出手,那么他的潰敗只是時間問題。
其實孫殿英此時也希望在國共兩黨間左右逢源,靖任秋看出了他的想法,主動要求承擔責任,讓孫殿英暫時撤出戰場。
這樣一來即使將來蔣介石怪罪下來,也可以以不在現場的借口,為自己辯駁。
孫殿英聽到這個建議十分滿意,接下來靖任秋提議用共產黨提供的御寒物資,換取朱懷冰寄存在孫殿英處的100余挺機關槍。孫殿英心情大好,也爽快地同意了。
計劃進行得很順利,孫殿英前腳剛走,留下了一句:“我走以后一切由靖副師長負責。”的命令。
隨后靖任秋就命令全軍進入全軍戒備,不得開火,眼睜睜看著朱懷冰部隊被我軍吃掉。朱懷冰妄想靠著孫殿英夾擊我軍的想法,也就此泡湯。
經此一戰,我軍不但掃除了虎視眈眈的附近敵軍,也得到了難得的武器補給。難怪就連彭總司令都贊譽道:“王牌臥底的重要性,要遠超一個師。”
朱懷冰的97軍被殲滅的消息傳到了重慶,蔣介石對于孫殿英這支隊伍產生了重大懷疑,而孫殿英按照之前的想法,把見死不救的責任全推到靖任秋身上,蔣介石也開始對靖任秋這個人開始感興趣起來。
不久之后,孫殿英首先受到了波及,他的隊伍和龐炳勛的隊伍合并成了第24集團軍。由于他之前在國共兩黨間的左右搖擺,新部隊的指揮由龐炳勛負責。
自此孫殿英逐漸被架空,身為“主要責任人”的靖任秋反而受到重用,蔣介石命令他去重慶受訓。
先不提失去兵權的孫殿英,對于靖任秋是怎樣的態度,反而蔣介石看起來似乎要提拔他。不過蔣介石的真實想法,是在奪了孫殿英兵權之后,可以依靠靖任秋在軍中的影響力,頂替孫殿英成為自己的工具。
因為這個原因,離開孫殿英軍隊的靖任秋,反而在重慶的學習出奇的順利。他不但迅速和胡宗南,戴笠建立了聯系,而且還得到了接受蔣介石親自接見的天賜良機。
也正是因為這次接見,讓靖任秋生出了脫離臥底工作的想法。
在和蔣介石的談話中,靖任秋發現蔣介石的真正意圖,是把自己當成一個頂替孫殿英后,再被遺棄的犧牲品。而且出于對他的防備,蔣介石也并不會給他真正的重用。
事情進行到這個地步,靖任秋覺得再留在國民黨隊伍里,已經沒有意義了。而且此時他的軍銜已經升到少將,再向上的升遷之路沒有蔣介石的信任是無法達成的。
而且靖任秋此時也有一個強烈的愿望,他太想回到革命隊伍中了!
此時正好蔣介石命令他返回原部,靖任秋趁著這個機會轉道重慶紅巖村,在這里見到了一直保持單線聯系的上級周恩來。
出乎靖任秋意料的是,聽完他對于之前工作的匯報,以及表達了自己想回到八路軍隊伍的希望后,借此還傾訴苦水:“這活沒法干了”。然而,周總理卻表達了不同的看法。
總理認為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我黨能夠擁有一位在國民黨內任高官的秘密人員,是非常難得的。
如果就這么輕易放棄,那么之前的努力將付之東流不說,而且我黨將失去一個勸說孫殿英部隊,一起抗日的機會。
在總理耐心地勸說下,靖任秋只好聽從命令,再一次回到孫殿英的隊伍中,不過此時的他心懷警惕,因為預感到針對他的調查已經開始了。
果然不久之后,靖任秋就被逮捕了,而這次作為舉報者的,居然是讓人意想不到的孫殿英。
原來戰場局勢瞬息萬變,由于日軍在華北戰場上的壓力日增,天生軟骨頭的孫殿英覺得共產黨沒有前途,所以他主動放棄了和我黨的合作,一心想要攀附上日寇的關系。
而靖任秋就是一個最好的契機,他先通過國民黨之手抓捕了靖任秋,隨之開始在部隊中大肆清除共產黨成員。
靖任秋在洛陽被捕,后又被轉移到西安監獄。進入監獄以后,靖任秋無時無刻不感受到生命的威脅。
事到如今想活命只有一個想法——就是找機會越獄逃走。
通過一年多在監獄里的生活,靖任秋敏銳地發現,由于待遇很差,許多獄卒都對國民政府心懷不滿。
趁著這個機會,他暗地里買通了一個看守,準備在適當的時候逃出監獄。
1943年5月19日晚上11點,經過靖任秋的精密計劃,靠著收買的看守他終于逃出生天。
幾年之后靖任秋才知道,他逃走不久,這所監獄里所有的犯人都被國民黨秘密處死。而他成為了這間監獄唯一一個生還的囚徒。
不過此時的靖任秋還沒脫離危險,他一路隱姓埋名,風餐露宿,偷偷逃回了自己的老家徐州。
既然國民黨軍中已經很難回去,回革命隊伍的去路也被封鎖著,下一步往何處去,讓靖任秋一時陷入了兩難。
此時靖任秋再一次把希望寄托在組織身上,他歷盡千辛萬苦聯系上當地的黨組織,上級給了他一個新的命令:策反偽軍旅長王道。
王道身為日偽軍的旅長,成為了國共兩黨爭相拉攏的對象。但靖任秋有一個天然的優勢,他和王道是曾經的同學,而王道對于他是共產黨也心知肚明。
圖源網絡
靖任秋來到山東開始接觸王道以后,發現已經被人提前下手了——國民黨派出一個名叫王景羊的,也來策反王道。
雖然身為日偽的官員,可是王道是一個心懷國家的人,正是因為看出了拉攏成功的希望,所以王景羊早早就來到他身邊做工作。
在看到靖任秋的到來后,王景羊更是盯上了他,兩人吃住都在一塊,都怕對方越過自己,和王道私下接觸。
可是靖任秋還是通過自己大量的事實,讓王道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能真正的救中國。
1944年夏天,王道下定了起義的決心,組織上通過靖任秋的匯報,安排好了王道部隊的投誠計劃。
7月21日,王道帶領投誠士兵共計1600余人,完美地繞過日軍封鎖區,在鐵路線上和前來接應的我軍部隊會合。隨軍還帶來了輕重武器千余支,機槍數十挺,汽車一輛,其他軍資財物超過了三百萬的價值。
不久后靖任秋收到了鄧小平的電報,在電報中對他的工作給予了高度的贊揚,這次的勸降成功,也給后來的爭取偽軍棄暗投明的工作,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加入我軍的王道,隨即又策反了他的老部下莫振明,這次又是一個旅的部隊加入了八路軍。
不久后,靖任秋在大名策反老部下王天祥的部隊,這次的起義不但讓我軍的實力再一次增強,義軍和我軍里應外合,還清除了盤踞大名城已久的頑固日軍。
接二連三的勝利消息傳來,靖任秋也成為了我黨一位專門的“策反專家”,對于許多可以爭取的敵軍將領來說,他雖然是共產黨員的身份,可是也同樣給他們指點了一條光明之路,讓他們避免了隨著侵略者一同覆滅的命運。
1945年8月的時候,抗日戰爭的硝煙還沒有散去,蔣介石就迫不及待地調集重兵,開始對我晉冀魯軍區發動進攻,而這支部隊的領導人名叫高樹勛。
我軍一方面積極應戰,另一方面又派出了王牌靖任秋,在敵人的后方試圖策反高樹勛。作為蔣介石的王牌部隊,高樹勛雖然領兵多年,可是心中一直有著報國的想法。
對他的策反開始時很順利,可是在作決定的關頭他卻猶豫了。這時靖任秋明白不能著急,他先是向高樹勛痛陳利弊,又拿出了早已準備好的來自劉伯承將軍的信。
劉伯承的心中只字不提勸降,反而客觀的分析了兩軍之間的實力對比,一針見血的點明了高樹勛此戰獲勝希望不大的事實。
經過多方面的考量,加上和我軍的幾次交戰,讓高樹勛想清楚了利害關系。1945年10月30日,高樹勛率領新八軍起義。
這次國軍起義的影響是深遠的,此后國民黨軍隊里出現了一種“高樹勛效應”,越來越多的官兵摒棄蔣介石政府,加入到革命的隊伍中來。
多年后在撰寫報告時,靖任秋對自己成功策反的經驗,做了一個總結:在策反關鍵人物的時候,第一不能逼對方急著做決定,而是用事實結合道理去勸說。其次要先建立互通有無的情報系統,這樣即使一時間無法勸降,至少可以及時作出應對和判斷。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社會關系的廣泛。用靖任秋自己的話來說:“社會關系是很重要的,因為不知道什么時候認識的什么人,就會起作用。做我這份工作,就不能怕社會關系復雜。”
2009年,一本名為《縱橫龍潭虎穴間——靖任秋回憶錄》的書籍問世,讀過這本書的人,都被書中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歷程打動,也對于在敵軍中“行走在刀尖之上”的靖任秋充滿敬意。
盡管此時距離靖老逝世,已經過去了十三年。可是他這種為革命甘愿赴險的大無畏精神,直到今天仍然會受到后人們的緬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