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土地財政本質是土地金融】
在談這個前,我要和大家說一點,與其說中國是土地財政,不如說是土地金融。雖然這并不是一個標準的財政或者經濟學名詞,但卻是中國過去二十年經濟實踐中最真實的操作邏輯。
要理解土地金融的真實內核,首先必須承認一個前提:中國的地方政府非常缺錢,而且沒有自主稅權。
在中央集權體制下,地方財政一方面承擔著大規模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供給、社會保障支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又無法像中央政府那樣擁有主要稅種的分配權。尤其是九四年分稅制改革以后,地方財政壓力陡增,而地方政府又沒有權力開征新稅,于是只能在體制允許的范圍內尋找收入來源。
在這種情況下,基于現實,只能催生以賣地為核心的土地財政模式。而這個模式:在實踐中不斷加杠桿、嵌套金融工具、形成類資產結構,最終演化成一種非典型卻高效的土地金融。
這種【土地金融工具的底層邏輯,是一種典型的以未來稅收為錨、以土地資產為載體、以房地產銷售為出路、以金融杠桿為工具的財政融資方式。】
它的本質在于:【地方政府并不是單純地將土地作為壟斷資源出售,而是把土地當作一種未來現金流的預期工具,通過一整套制度和操作路徑,把本該在未來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中逐漸征收的稅收收入,用地價的形式一次性變現,提前獲取了財政資金。】
換句話說,它以未來稅收為基礎,制造當前的資金流,以房地產為管道,將系統性的財政壓力轉嫁給開發商、銀行和居民。【這種操作本質上非常像一種長期稅收的貼現機制,甚至可以被理解為稅收證券化的初級形態。】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塊城市邊緣的土地,在規劃中被定位為住宅用地,未來將會建設若干小區,居住上萬人。這些人未來每年要繳納個人所得稅、消費稅、社保、教育附加稅,他們所工作的企業繳納增值稅、企業所得稅,他們消費購物拉動周邊商業和服務業,這一切匯總起來形成一個長期、穩定而龐大的稅源。
通過一套話術就將一座原本的鬼城就這樣變成了未來之城,但是這塊地本身在賣之前其實并沒有這么高的價值。
地方政府隨后可以憑借這種未來稅收的高預期,把這塊地估值成一個金融資產,然后高價賣給開發商,開發商再依賴地價和預期收益從銀行貸款,這塊土地的預期價值就變成了現實貨幣。
而這個過程之所以可以成立,是因為【整個制度結構默認并支撐這種未來貼現。】
在財政統計中,土地出讓金+被計入地方基金預算,銀行系統以土地為抵押可以提供巨額貸款,城投平臺+以土地儲備為資產與地方政府背書進行債券融資,一線開發商通過招拍掛拿地并迅速銷售住宅,居民通過銀行抵押貸款三十年償還購房款,最終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金融閉環。
看到這里,你就可以發現,【這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政府財政,而是一個類金融循環,一個金融游戲。】
每一個付費環節都基于對未來稅收、收入或者人口、就業、房價的預期,只要這套預期不崩塌,整個循環就可以繼續運轉。只要未來足夠大、足夠增長、足夠真實,這種結構可以運轉下去。
第二:【土地財政是一種系統性透支】
但也正因為它的核心是預期而非已經實現的收入,所以這個體系在本質上是一種系統性透支。
這種透支有兩個方面:一是財政透支。二是居民透支。
財政透支,是地方政府將未來數十年可能征收的稅,在今天以地價的形式集中回收,用于投資當前的基建投資、行政運行、債務償還。
居民透支,則是購房者被迫在高房價下負擔高額貸款,將未來幾十年的收入變成按揭債務,用于支付那部分實際上已經被政府預支走的土地成本。
換句話說,房價越高,居民被剝奪的未來就越多,而房價之所以高,正是因為地方政府已經把所有可能的未來收益包裝進了那塊地里。
從金融結構來看,這個邏輯和債務驅動的資產泡沫沒有本質區別。
地方政府賣地收入,在本質上不是可持續的財政來源,而是基于一個巨大的【時間錯配機制:政府用土地打包了一個虛構的未來,然后把這個未來賣掉,用來支付當前所需要的行政支出。】
士地金融就是以政府信用為載體,把時間拉長、把增長拉高、把負擔推后,從而創造一種今天看起來資金充沛、項目繁榮的虛假幻覺。是典型的寅吃卯糧。
這種結構在初期是非常高效的,因為在經濟上行、人口流入、城市擴張、房地產繁榮的背景下,未來的稅確實可以兌現,開發商愿意拿地,銀行愿意放貸,居民愿意買房,整個循環良性。
但問題在于,一旦這個預期中的未來無法得到兌現,這個系統就會陷入信用幻覺破裂的危機,那這個游戲就自動終止。
為什么會這樣?
作為一個以未來為抵押、進行高強度預支的財政、金融、房地產復合杠桿結構。
它運行的前提是一個假設:未來會比現在更好,人口會更多,收入會更高,城市會擴張,稅收會增加,土地也會升值。
在這個假設下,地方政府就可以把這種未來增長的預期證券化成今天的地價,開發商可以用這個地價找銀行融資,居民可以為預期升值的房產貸款消費,銀行可以把這個貸款打包進資產負債表,中央政府也可以不斷容忍債務膨脹。
換句話說:【這是一整套以未來為錨的信用經濟。】
但問題在于,【這個未來并不是現實,而是用制度、規劃、預期構造出來的一種想象中的未來。它沒有被真正創造出來,而是被提前消費了。】
地價里包含的是未來三十年里面的人口、消費、稅收。財政收入里是未來十年的支出規模。居民的房貸,是未來二十年的工資提前變現。而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安全性,靠的是這些未來收入不會斷。
所有人都在用明天的資產,為今天的賬單埋單。你現在所處的生活方式本質上是你三十年后才能享受到的。
舉一個最直觀的例子:你今天用一于萬賣出一塊士地,靠的是對這塊地未來三十年產生稅收和房產交易價值的估算。
但當未來人口不增長、企業不投資、家庭不買房,那這一千萬的估值就變成了虛構。開發商買了地做不出項目,銀行貸款也變成不良,政府的土地財政收入只是一個虛高的賬面數字。
你今天收的是預支的未來稅,但未來實際到手的是低于預期的現實,中間就是系統性的信用缺口。
這種缺口,就是玩不下去的根源。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看到,從二一年下半年開始,中國房地產市場劇烈降溫,土地市場流拍率上升地方政府賣地收入銳減,地方城投平臺出現資金鏈緊張。
數據顯示,二四年全國土地出讓金同比下降超十六,而在一些地級市甚至下降超過百分之五十。
這意味著,原本依賴土地收入支撐的大量財政支出將面臨嚴重缺口。而與此同時,由于城投債+的到期壓力,地方政府又必須要通過新增債務來維系基本運轉,導致債務雪球越滾越大。
由于土地出讓收入大幅減少,這些債務的信用基礎也開始動搖,銀行系統和金融機構對地方債的風險感知迅速上升。這種信用枯竭現象,其實就是土地金融的內生風險在一次性爆發。
第三:【土地財政帶來嚴重的資源錯配】
在更深的層面,土地金融還帶來了嚴重的資源錯配——因為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極高,所以城市規劃往往不是圍繞產業、人口、生態進行設計,而是圍繞哪塊地最終能賣高價來進行操盤。于是住宅比產業地更受歡迎,商辦樓宇比廠房更好融資,開發商比企業家更容易談項目。
大量資源、土地、金融、政策傾斜給了房地產行業和相關配套,這就造成制造業被邊緣化、創新產業落地難、實體經濟長期被壓抑的局面。
這不僅導致產業結構的失衡,也讓城市失去了未來競爭力。而這一切的背后,還是因為地方政府只能從土地金融中汲取資金,沒有其他財政自主權。
我們還可以從居民端看到透支的效果:一個普通中產家庭,為了一套房子,背負了二十年、三十年按揭,每月將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以上用于償還貸款。這種高杠桿消費模式看似提升了資產價值,實則極大壓縮了家庭消費能力和流動性。而且,由于房地產的剛性特性,一旦價格下跌,居民資產負債表就會惡化,消費信心和生育預期也隨之下降。
很多年輕人不結婚、不買房、不消費,并非不想,而是已經在心理和財務上被未來的透支壓垮。所以說,土地金融不僅抽空了政府的未來,也抽空了居民的未來。
這才是壓制內循環+的根本所在。
這就是【土地金融的本質:它不是基于已實現的稅收收入,而是基它將中國經濟置于了一個不可持續性內嵌在結構之中。于未來預期,且被提前收割。它不是創造,而是榨取。】
【它的每一次運轉其實都在削弱未來的現金流基礎。今天的高地價、高債務、高房價,其實就是在掏空我們明天的財政能力、居民購買力、城市吸引力。】
【它制造了一種集體時間幻覺。地方政府以為可以靠未來還債,銀行以為有地就安全,居民以為房子定升值,開發商以為高價拿地能套現。但這種幻覺不能反復制造,它是一錘子買賣。】
它的預期一旦破裂就不可逆。信用經濟最大的特點是信則有,不信則崩。只要大家不再相信未來比現在好,土地金融這場游戲就走不下去現在。哪怕還有地可以賣、還有銀行愿貸、還有政策出臺只要預期沒了,機制就停擺。
它還壓縮了后代的政策空間和財政空間。現在的債,未來得還。現在的稅,未來沒法再去收。現在的資產膨脹,未來沒價值增長空間。
【這本質上就是時間上的財政自殺。】
第四:【總結】
很多人會說:土地財政有功有過。
的確,它在經濟高速增長時代確實推動了中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但在高杠桿、高預期的泡沫結構破裂之后,也成為壓制經濟循環、加劇債務風險、拖累產業升級的最大障礙。
早就已經在一六年就該剎車了。但是我們雖然已經看到了這些缺點,現實中我們現在還是在依靠土地財政,無法完全擺脫。土地金融之所以如此頑固,是因為它嵌套在整個制度結構中:財政體制不改革、地方債務不重構、金融系統不轉向、房地產不去杠桿,這個系統就很難自然消解。
也正是因為這樣,如果不能系統性地拆解這套邏輯,重建財政收入的可持續性與公平性,中國的經濟增長動力將始終處于被透支的狀態,經濟也將始終在補過去的窟窿中無法真正走出困局。
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我們終究也要為提前享受到的生活復出應有的代價,這世界沒有所謂彎道超車,沒有什么捷徑可走,更沒有所謂的一步登天。該還回去的,終究是要還回去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