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號,新中國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了開國首次授勛典禮,上到元帥,下到少將,足足上千人。
伴隨著今年4月2號發布的有關開國少將張力雄將軍逝世的訃告,追憶當年的將星璀璨,竟然已經僅剩1人在世。
國民黨反動派、日寇、聯合國軍這些邪惡勢力先后敗于開國將帥之手,但終究抵擋不住時光的流逝和侵襲。
如今,又有幾人還記得當年開國首次授勛的盛景?又有誰人還記得在世的開國將軍呢?
1955年開國大授勛
其實回顧我軍歷史,在全軍范圍內對軍官進行大規模授勛的記錄只有兩次,一次是1955年開國首次大授勛,另一次則是1988年針對離休干部的授勛典禮。
這兩次授勛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與軍銜制牢牢掛鉤,同時不可否認,1988年授勛雖然規模更大,但仍舊比不上1955年首次授勛的意義重大。
1955年授勛是新中國首次確立的軍銜制,包括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等5個軍銜。
按照軍隊的有關條例,其實元帥軍銜也是分兩個等級的,第一個等級是“大元帥”,第二個等級是“元帥”,像朱老總、彭老總、林彪等人的元帥就屬于這個第二等。
而所謂的第一等第一級的“大元帥”,對標標準是最高統帥,這在當時沒有人達到這個層次,除了毛主席,兼顧黨、政、軍三方的最高統帥。
當然,這個“大元帥”的由來其實并不是新中國首創,而是從北邊蘇聯老大哥那里學來的,1945年的蘇聯授勛,他們的“大元帥”正是最高統帥斯大林。
所以在最初擬定的授勛方案中,除了毛主席的大元帥軍銜外,元帥軍銜也有13個,大將軍銜的14個,其中周總理、劉少奇和鄧小平就被歸到了元帥之列。
有關于“大元帥”是否授予的問題,毛主席其實和授勛工作組有過拉扯,毛主席對此事堅決不接受,甚至連勛章都表示不需要。
不過,授勛工作組雖然沒有說服毛主席,但后來仍然通知總后勤部開展了有關元帥、將、校等一系列軍銜的服裝制式,并最終送到了中南海以供中央領導審看。
毛主席看著到了眼前的“大元帥”軍服,純金的國徽掛在肩章上熠熠生輝,他首先對主管授勛工作的彭德懷和羅榮桓表示了肯定,但對于“大元帥”還是拒絕。
對此,毛主席的理由也相當感人,蘇聯斯大林的經驗不能照搬,他是國家的主席,是從群眾中來,也要到群眾中去,試想一個穿著“大元帥”軍服在群眾之中是多么不和諧。
此外,毛主席還主動問起了已經從軍隊轉業的劉少奇和周恩來兩人,因為畢竟已經不是軍人身份,后來不僅劉、周二人,就連譚震林、李先念等位列大將的地方同志也紛紛表示不評軍銜。
正是有了毛主席的帶領,一大批建國后從軍隊轉業的地方同志紛紛表示不參與軍銜評定,這大大減輕了授勛工作組的壓力,也避免了很多矛盾的產生。
后來,1955年首次大授銜有了唯一的一個空銜,還是第一等第一級的“大元帥”,給后世流傳了一個佳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