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中國外長王毅與魯比奧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展開對話,在會面之前魯比奧主動向媒體透露消息,表示非常期待此次交流。
然而,當真正見面時,王毅的幾句話卻讓魯比奧心生敬意。那么,王毅外長到底說了什么?
一場精心籌備的會晤
這場在吉隆坡舉行的雙邊會談,是魯比奧今年一月就任國務卿以來,首次與中國外長直接接觸,全球目光聚焦于此,因為這被視為未來中美關系走向的重要風向標。
美方急于溝通的態度顯而易見,會談尚未開始,魯比奧便提前對外釋放信號,生怕外界忽視華盛頓打通這條溝通渠道的決心。從安排來看,美方為促成此次亞洲之行中的關鍵會面,顯然做了大量前期準備。
雙方會談持續近一個小時,結束后的官方回應也呈現出高度一致:積極、務實、具有建設性。魯比奧亦表示,雙方都希望取得“實際成果”。
這套外交語言仿佛給緊張的國際局勢注入了一劑鎮定劑,但玄機其實藏在中國方面發布的極為簡潔的聲明之中。對于外界普遍猜測的臺灣、南海、關稅、俄烏沖突、中東等熱點議題,中方通報中只字未提。
所有內容濃縮成兩句話通俗表達:第一,請落實兩國元首此前達成的共識;第二,看待中國和發展對華關系時,能否更加客觀、理性、務實?
王毅外長的三項建議
會談期間,王毅向美方提出三點建議,與其說是建議,不如看作是中國為雙邊互動設定的基本準則,也可視為不可逾越的底線。
首先,觀察中國應摒棄偏見,采取客觀理性的視角;其次,制定政策應以和平共處、互利共贏為目標;最后,開展交往要體現平等尊重、互惠互利的原則。
這些觀點并非首次提出。早在半年前,王毅就在電話交談中提醒過魯比奧,“大國要有大國的姿態”,并曾善意地勸告他“希望你好好把握自己”。
話已說得十分透徹,但從過去半年美方的行為來看,這些忠言似乎未能喚醒裝睡之人。魯比奧及其領導下的美國外交系統,依舊延續著固有思維和做法。
言行不一致正成為信任的最大破壞因素。以貿易為例,美國不僅對中國商品施加高額關稅,還試圖利用關稅作為工具,迫使其他國家收緊對華轉口貿易。據傳,一份與東南亞國家簽署的貿易協議中,甚至暗含了針對特定商品的高轉運關稅條款。
這種做法引發廣泛不滿。馬來西亞外長明確表示:我們不會為了滿足某國關稅要求而損害第三方利益。他還意味深長地指出,在當前復雜形勢下,認清誰才是“真正的朋友”顯得尤為重要。
更令人震驚的是,有消息稱,美國在與另一東南亞國家談判過程中,公開宣稱的關稅稅率竟與該國領導人私下確認的數字存在出入,此舉令對方感到“極度憤怒”,也讓美國的國際信譽進一步受損。
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美方的試探更是屢次觸碰紅線。今年二月,美國國務院官網上的“不支持臺獨”措辭一度被悄然刪除。而在南海、俄烏沖突及亞太安全等問題上,華盛頓也從未停止將中國作為攻擊目標,持續制造輿論壓力。
盡管魯比奧的身份已從參議員轉變為國務卿,但他處理涉華事務的方式,仍與昔日那位強硬反華派別無二致。他似乎忘記了,正是由于頻繁提出反華議案,他才被中國列入制裁名單。
這項制裁至今有效,并帶來了一個頗具諷刺意味的局面:作為美國最高外交官的魯比奧,無法踏上中國領土。這意味著,今后他與中方的多數會談,恐怕只能像這次一樣,在第三國進行。
一位被中國拒之門外的美國國務卿,如何推動中美關系“回暖”?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疑問。
中美關系的走向不僅影響兩國自身,更牽動整個世界的神經。一邊是沖突分裂,一邊是合作共贏,答案本不難判斷。中方也已清晰表態,愿意推動關系改善,但前提是美方必須率先采取實質性行動。
此次外長會談再次引發了關于兩國元首未來會晤的討論。此前雙方通話時,曾互相發出訪問邀請。有消息稱,中方已邀請美方領導人出席九月舉行的抗日戰爭勝利八十周年紀念閱兵。
美方則回請中方領導人參加九月下旬聯合國成立八十周年紀念活動。誰先前往誰的國家,這本身就構成了一場復雜的外交博弈。
另有傳聞稱,美方正在緊鑼密鼓籌劃,計劃在今年晚些時候由其領導人率領一支包含數十位企業CEO的龐大代表團訪華。
所有的互動最終都回歸到一個根本問題——信任。如果華盛頓遲遲不能真正理解“客觀、理性、務實處理對華關系”的深層含義,繼續言行不一,那么再多的高層對話,也不過是對日益緊張的關系進行短暫的表面緩解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