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外長會談剛落幕,魯比奧給出5字評價:“務實、建設性”。就在同一天,多家美媒接連放出風聲,特朗普訪華已被提上日程。那么,這場閉門會談釋放了哪些信號?而特朗普訪華的可能性又有幾分?
7月11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的東盟外長會議現場,王毅與魯比奧面對面落座,一小時閉門會談如期舉行。這是特朗普重返白宮以來,中美之間最高層級的正式接觸之一,也是雙方在經歷關稅摩擦后的首次線下溝通。
會后,魯比奧表示:“這是一次非常具有建設性、務實的會晤。”同時暗示,特朗普年內訪華的可能性很大。魯比奧的言辭雖然聽著溫和,但從時間節點到表述方式,美方的每一步都透著某種“趕進度”的意味。
原因就在于,6月的中美元首通話雖然為這次會談鋪了路,但真正促使魯比奧邁出這一步的,是美方內部壓力的積累。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宣布對中方加征新一輪關稅后,不僅遭遇國內商界強烈反彈,也在東南亞盟友中引發焦慮。魯比奧在吉隆坡期間與日韓官員密集互動,話題繞不開“經濟安全”和“產業鏈重組”,可所有人心知肚明,美方若不先穩住中美關系,所謂印太布局就只是空中樓閣。
另一方面,美國國內對中國的認知,也在悄然發生轉變。特朗普雖然強硬表態不斷,但其團隊對中國的真實態度遠比表面復雜。魯比奧此次會談內容雖未公開詳盡,但從外交部通報及美媒報道來看,雙方談及的問題遠超表面所呈現的“合作意愿”。從貿易到南海,從人工智能到俄烏沖突,美方嘗試在多個議題上測試中方底線,而中方則在每一個交鋒點上守住原則、明確界限,既不回避矛盾也不給對方留幻想。
最值得玩味的是魯比奧的身份。他既是國務卿又是中國制裁名單上的人物。中方原本并不看好這場對話的實質性,正如過去幾個月,魯比奧在中美議題上存在感低得出奇。這次能坐上談判桌,或許更多是出于對元首層面會晤的鋪墊考慮。畢竟特朗普是否訪華,不僅關乎中美關系走勢,更牽動全球格局,而魯比奧只是傳遞信號的人。
這也解釋了為何王毅在會中強調,發展中美關系的根本出路,是將元首共識落到實處。中方沒有回避現實分歧,但也沒有表現出妥協退讓的姿態。相比之下,美方的表態則顯得更像在做“積極演示”,試圖營造氛圍、推進進程,哪怕只是為了換得一次峰會的新聞稿。
實際上,這種氣氛營造與特朗普的風格并不矛盾。他一邊高調打壓中國產業,一邊又放出口風要恢復高層對話,其根本目的就是策略性試探。他深知一旦形勢需要,能在最短時間完成從極限施壓到回歸談判的轉向。而這一次訪華話題之所以被拋出,更多可能是特朗普政府在國際層面孤立感加劇下的一種試水。
而對中國來說,關鍵并不在于是否讓特朗普訪華,而是如何掌握會談節奏,不讓節奏被對方掌控。從當前來看,中方并未在會后釋放過多信號,只強調了雙方對話的建設性和務實性。這種表達背后是對美方慣常操作路徑的精準判斷。畢竟,從拜登到特朗普美方對中方的策略都遵循一套模板,問題暫時緩和時主動溝通,一旦局勢生變則迅速翻臉。
這也正是中方保持戰略定力的原因所在。經歷多輪關稅博弈與反復對話,中國已經明白,美方不論是誰上臺,真正起作用的從來不是言語和姿態,而是利益結構和底線博弈。中美關系的未來走向取決于雙方是否都能認清一個現實,戰略競爭不能替代合作需求,而強權脅迫也無法換來制度性的讓步。
總之,此次中美外長會晤是中美關系發展中的又一重要節點,它既帶來了希望與機遇,也面臨著諸多挑戰與困難。未來中美關系走向如何,特朗普訪華能否成行并取得實質性成果,還需雙方共同努力,以實際行動推動兩國關系健康穩定發展。國際社會也在密切關注著中美關系的每一步動態,期待兩國能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