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臺風、強降雨來襲,原始林區的深山峭壁上突發山火,高層建筑濃煙四起……面對極端環境,救援力量既要爭分奪秒,也要兼顧安全。隨著一批“空中奇兵”加入,應急救援將打開更多新的生命通道。
6月底,由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主辦的應急使命·2025演習分多專題舉行,模擬了上述的場景。此次演習首次面向全社會征集了有關“新質救援能力”的技術、裝備。南都記者注意到,在4個主題的演習中,多款無人機在不同科目中亮相。
低空救援的應用,已成為應急救援的新趨勢。南都記者此前在多地采訪調研中也關注到,無人機設備已在森林防火中有不少應用,它們既是空中看得更遠的“眼睛”,也為在特殊地形的運輸、偵察發現火點滅火救援發揮作用。
同時值得思考的是,在“救民于水火”的應急管理需求下,低空設備如何繼續豐滿羽翼?低空經濟踏入應急領域還面臨著哪些問題?
極端應急救援環境下,無人機提供了哪些新可能?
應急使命·2025演習(以下簡稱為演習)的極端強降雨專題,模擬了多條河段出現超警戒水位,受災地區發生山體滑坡和泥石流,道路損毀、通信癱瘓、電力中斷。演習中,大中型通信無人機搭載著全網通基站,抵達災區后提供臨時通訊覆蓋。在通信盲點區域,救援隊伍還可利用無人機在山頂高點部署通信基站,以信號補盲。
在呼中林區,無人機向救援人員吊運補給。受訪者供圖
當地勢復雜,或是地面道路損毀,空中力量也極大提升了物資運輸效率。此前,南都記者在大興安嶺呼中區了解到,當地使用的運載無人機改裝了吊載系統,可直接將撲火隊員需要的補給物品投送進火場。該無人機可載重50公斤,飛行12公里。當地林業局工作人員介紹,在深山林區,借助無人機運送打火急需物資,可將時間從原來的兩三個小時縮短至十幾分鐘。
演習中,也有大型載重無人機亮相,該無人機最大有效載荷280公斤,續航超3小時,在短路情況下向受災群眾投送急需的生活物資。
在高層火災與懸崖峭壁間的山火撲救中,各類無人機設備也延伸了救援范圍,讓高險之地的火情不再“觸不可及”。
攜帶破玻彈的無人機,擊碎起火超高層建筑玻璃。演習畫面
在演習的高層建筑火災專題中,搭載著6枚破玻彈的無人機升空飛向目標樓層,發射破玻彈擊碎玻璃,幫助起火高樓排煙。由于材料承重結構等限制,舉高類消防車最大作業高度一般不超過100米,在超高層火災面前常常束手無策。對此消防救援隊伍與企業合作研發了“車機一體”的滅火系統,無人機能從車載機巢快速起降,可長時間作業,最大作業高度達165米,以泡沫、水滅火。
在演習的原始森林火災專題中,面對陡崖峭壁的林火,多架無人機在空中架起水線,另有無人機懸停射水滅火。值得一提的是,在山林中,運輸不便,缺少管線、水源等因素的限制,使“以水滅火”并非易事,風力滅火機在以往更為常見。福建省應急管理廳工作人員曾向南都記者介紹,在當地的“以水滅火”改革計劃中,低空力量可發揮重要作用,無人機可以吊裝水泵、管帶幫助救援人員在山上分梯度搭建蓄水池,減少人員的體力消耗。
無人機架設水線,撲滅懸崖上的林火。演習畫面
更強性能?更多功能?地方應急如何向低空要“戰力”?
演習中,一款彈射式中型通信偵察無人機依靠火箭推射裝置起飛,為災區提供應急通信,該裝備由應急管理部攻關研制,填補了無人機在中雨和8級以上強風等惡劣天氣下實戰救援的空白。
從上述的案例中不難發現,應急救援往往要面對各類極端環境,這也對低空救援力量提出了“更高、更快、更強”的要求。
一地應急管理系統人士向南都記者透露,當地與無人機企業達成合作,籌備建設無人機實驗基地,企業將在基地試飛新型無人機設備。該應急系統人士表示,新機型將翻倍提升運載和續航能力。
在演習位于河南濮陽的現場,有關負責人曾向南都記者介紹,演習前的裝備比測環節,設有諸多“性能門檻”以挑選最終參演的無人機設備,這些門檻有且不限于包括續航、極限載重、抗風等抗環境干擾能力,還有夜間照明、紅外成像、遠程實時圖傳等基礎功能。
該負責人還表示,演習同樣關注無人機設備是否在應用領域有所創新。如在演習現場,南都記者見到了一款AI大模型無人應急指揮系統,該系統可通過無人機等設備偵察災情現場態勢,通過AI大模型分析數據,并為物資、人車調配等提供決策建議。上述負責人表示,應急救援中,現場指揮員需要處理大量復雜多樣的災情信息,該系統可極大降低指揮員的工作強度。
還值得關注的是,地方應急向低空要“戰力”的同時,也面臨著平衡資金投入與實際效應的問題。南都記者在某市實地調研時了解到,當地投入了千萬級資金搭建了近40套無人機巢,用于防火、防汛、安全生產、道路安全等領域的監測預警。此外,當地還需每年投入百萬級資金向企業購買服務,由企業人員操作無人機組的日常運行。
當地一位不愿具名的系統內人士向南都記者表達了對此模式的擔憂。他認為,高額的費用讓該模式難以在其他地區推廣復制,此外,企業服務也難以適配應急管理24小時待命的工作節奏。從實際運行效果來看,當地的無人機系統尚未發揮理想的監測預警能力,當地不少險情并不是由無人機發現預警,還有部分無人機已損壞。
采寫:南都記者王森 發自北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