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為什么總給對手做嫁衣呢?
就說現在的外賣大戰。高調入局的京東日單量才2500萬,而阿里已經干到了8000萬,美團甚至飆到了1.2億。都說能上牌桌就是贏,可這牌桌啊,最早可是京東親手搭的。如今搭臺的成了墊腳石,京東的問題到底出在哪?
大廠搶破頭的即食零售到底藏著多大的甜頭呢?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么是即時零售。就好像出差忘帶充電器需要馬上買,半夜發燒,急需買藥,炒菜沒鹽,馬上要補貨的時候,手機下單半小時就可以送到,這些都是即時零售。也就是2022年國家商務部蓋章認證的萬物皆可半小時達的聲音。
這就是美團、阿里、京東三家必搶的萬億市場。你說這不就是外賣嗎?確實乍一看兩者在體驗上差不多,但是背后的履單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京東和美團當年都沒少吃過這方面的虧。2015年,生鮮電商爆火,京東瞅準一小時達的概念,推出了京東到家,玩的是輕資產套路,不見倉庫也不養騎手,就和線下超市說:“你供貨我引流,咱倆按單分傭金,穩賺不賠。”東哥當時放話,要把到家做成類似于騰訊之于微信的戰略級業務。言下之意,就是這事兒啊能盤活整個京東的生態。但事情有這么簡單嗎?
京東為什么要做即時零售?3C家電,雖然說是自己的營收支柱,但是大家買手機電腦的頻率太低了,用戶活躍度怎么和淘寶比?所以京東就琢磨著靠高頻的生鮮拉人頭,讓用戶每天來京東APP逛一逛。
這也就是為啥這次大戰,京東要從外賣切入,外賣要選奶茶和咖啡切入,高頻帶低頻。大家可能都知道了,但賣生鮮哪有那么容易呢,傳統電商的大倉模式損耗率又很高,物流費也很貴。
當時京東手里的錢全砸在物流基建上了,要自建冷鏈配送,還得單獨再掏幾個億,還會導致資源分散效率下降。關鍵是京東手里面也沒有線下超市。你說能不能從零開始建呢?
當時內部還真有人提出過自營生鮮店的方案,但是大家一算賬啊,盈利模型難測,管理復雜度又高。加上核心團隊呢都是賣3C家電出身的,對生鮮非標品的運營經驗不足,哪敢輕易開自營店。最關鍵是什么?當時京東剛上市,賬面上還虧著50億呢,要是同時砸物流和自營店非破產不可。
投資人也天天念叨,你得學亞馬遜啊。所以呢,京東思來想去,擅長的事兒沒干完,不擅長的事又不敢碰,只能先靠輕資產模式茍住,等以后資源騰出來再說。
外部合作確實更有性價比,可以比自建門店更快實現規模化,而且風險可控。但最后呢,這個看似穩賺不賠的生意,讓京東的財報雪上加霜,三年又虧50億。怎么做到的呢?這模式本身問題太大了。
平臺根本管不住供應鏈,京東到家首批接入的全是便利店小商超。東哥想玩借雞下蛋,讓小超市自己供貨配送、平臺引流,結果小超市老板送貨不夠專業。訂單一多就掉鏈子,用戶收到爛蘋果,只會罵京東不靠譜,哪管你配送是不是外包的。這樣下去不行啊,京東得轉變思路。
首先他投資天天果園、永輝、沃爾瑪綁定頭部供應鏈,又花大價錢合并當時最大的配送公司達達,想著能優化一下配送效率,還能省錢。靠著永輝、沃爾瑪的庫存,京東到家快速鋪開了。
這條短期確實管用,但是后遺癥也很快來了。比方說用戶下單時顯示有貨,騎手到店才發現貨架空空如也,用戶就得空歡喜一場。傳統商超和京東平臺的庫存系統對不上號,品控庫存的問題還是存在。
為了填坑呢,京東得砸錢搞技術對接,運營成本蹭蹭往上漲。這個單均成本值到了12塊,單均成本12塊是什么概念呢?大賣場的利潤率本來就很低,賣100也就賺2塊。成本這么高,京東還要從中抽傭金算損耗,這不就是倒貼錢打工嗎?這超市哪里還扛得住啊!
為了維持業務,京東只能瘋狂補貼,輕資產硬生生變成了燙手山芋。關鍵是補貼砸出去了,供應鏈還失控了。天天果園門店說關就關了,而京東的進口水果直接斷供,永輝搞自己的線上業務,和京東到家還成了競爭對手。達達作為第三方,給京東到家的訂單優先級低,超時是常事。加上京東到家獨立于主站,沒流量,沒倉儲,做什么都得單獨投錢。
沒資源,狂補貼,盟友還不給力,消費者也不買賬,78%的人習慣了周末去超市囤貨,京東到家提前布局,卻踩錯了需求爆發點,成為了被輕資產坑慘的早班車。一直到2017年,劉強東不再公開提京東到家了。首先呢,估計內部都把這個事兒當做虧損傷疤了。第二,京東又迎來了新對手。
2016年,盒馬首店開張。馬云拎著東西拍照名場面,現在看來不就是京東大型打臉現場。盒馬創始人侯毅以前在京東管過到家業務,干著干著就發現平臺模式根本就搞不定庫存和體驗,就跟劉強東提方案,做線上線下融合的自營門店,哪曾想東哥大手一揮給否了,心里想,別拿我的錢瞎折騰。
結果這個侯毅轉身帶方案,找到了阿里的張勇,人家聽了5分鐘直接拍板。“給你1.5億美金開始干吧,其他壓力我來扛。”張勇硬扛著壓力,讓盒馬秘密試點,結果上海首店直接就爆了。你說這機會是不是說沒就沒?當年東哥要點頭,哪里還有阿里和美團后來的事兒呢?
眼看著盒馬火了,京東推出七鮮對標,結果第一年只開出了10家店,同期盒馬狂開86家,壓根就不是一個量級。那么七鮮為什么就做不起來呢?
剛開始想學盒馬走高端,又是搞各種黑科技,又是在超市里面開酒吧,把高端做成了花架子。但老百姓只想買便宜的土豆,誰會為了產地溯源多花錢呢?
供應鏈也沒有整明白,早期全靠京東大倉調貨。生鮮損耗率高,補貨又很慢。口罩時期,北京有店補貨不及時,訂單全被美團、叮咚搶走了。后來雖然說改善了供應鏈,但是前期落下的太多,最要命的是七鮮換了負責人。戰略變來變去,一會兒搞大店,一會兒弄社區店,等到七鮮不少門店都關了,內部才復盤,承認光顧著搞花樣。
不過其實盒馬的日子也開始不好過了。在一線城市風生水起,但是三線以下直接熄火了,租金高,運營復雜,單店前期投入2000萬起步,擴張速度跟蝸牛似的,還得背著集團新零售的使命,可以說是壓力山大。
就當京東和阿里在生鮮領域打得頭破血流的時候,美團突然殺出來了。2018年,美團干了一件反常識的事情,把非餐飲外賣整合進閃購。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入口,后來讓東哥夜不能寐。
美團早期學盒馬開生鮮,學叮咚做美團買菜,結果呢全部都失敗了。什么原因呢?美團想用外賣的地推邏輯做生鮮,但是供應鏈和零售經驗壓根就不夠。當時有供應商爆料,美團地推連蔬菜保鮮損耗都算不明白。
第二個問題跟京東就很像了,美團的資源也傾斜給了外賣,生鮮項目預算嚴重不足。據說冷鏈車都是從外賣部門借,閃購剛開始的時候整合便利店和藥店,跟京東到家早期一個路子。等到口罩期間,這個打火機和卸妝水的需求突然暴增,美團突然開竅了,賣打火機不比賣草莓香多了嘛?
因為生鮮供應鏈又復雜,毛利率還低,損耗率卻高得驚人。之前大家死磕生鮮,是覺得好像只有生鮮是即時零售的突破口,畢竟人口需求量啊擱在那兒,所以呢一直虧一直死磕。
但口罩改變了太多,應急剛需的日用百貨反而可以成為王道。所以,美團閃購最關鍵的一步就是降低生鮮的比例,猛加毛利高、損耗低的品類。
然后呢,跟沃爾瑪和永輝合作,找小米、蘋果賣3C,找屈臣氏賣化妝品,還搞了一系列閃電倉,讓小商家加盟,這一下就盤活了騎手跟小店的資源,等于把全城便利店變成了自家倉庫。
你猜現在最火的品類是什么?酒水、寵物用品,還有成人用品,美團算是看懂一個真相。生鮮啊,那就是賠錢賺吆喝,這些才是悶聲發大財。
閃購靠不做生鮮盈利,美團一看這招好使,把原來只賣生鮮的買菜升級為全品類的小象超市。這個業務啊就從虧損邊緣逐漸盈利。
眼看這幾年美團崛起,誰最難受呢?以前都說京東快,現在美團直接把快的招牌搶過去了,還能夠賣酒水、賣手機。事前大家呢一個做外賣,一個做電商,可以說是井水不犯河水。現在你的手直接伸進我的碗里了,京東還能忍嗎?
所以2021年,京東推出小時購,2025年又殺進外賣大戰,還關閉了不少七鮮門店,改成前置倉。又學山姆做店倉一體,能多一點份額算一點,要等到美團一家獨大,那京東還有什么立足之地呢?所以這場仗是關系到京東生死存亡的問題。
至于怎么打,京東有什么優勢,目標又是什么?大家可以看我之前那件事。回頭看即時零售這十年,京東栽了跟頭,給全行業提了個醒,商業啊就像下象棋,先走一步不一定贏,關鍵得是踩對節奏。
京東提前10年拿到劇本,卻沒有演好角色,起了個大早,沒有吃上紅利。后來,手里兩張牌——京東到家和七鮮超市在18年到21年成兩盤散沙,給了對手可乘之機。
在模式選擇上也反復搖擺,沒有形成明確發展路徑。美團放棄主攻生鮮,主打日用品時,京東還在糾結學盒馬開店,還是學叮咚建倉,其次就是低估了供應鏈和配送的重要性。
3C家電確實適合重資產自建,而高頻品類就得輕重結合。京東早期呢靠輕資產跟超市合作,確實快速鋪開了,但是供應鏈和配送都捏在別人手里。
等到美團砸錢建了閃電倉,養成了騎手大軍,還搞了智能調度系統,京東就被甩到后面了。不過呢這也不是京東面臨的問題,阿里呀也沒少走彎路。
之前呢一門心思撲在了盒馬身上,結果淘鮮達和餓了么都各干各的,三家資源啊壓根兒沒有打過配合。直到2022年反應過來,這么下去不行啊,于是把三大業務捏到一起。但是呢美團閃購當時已經占了快一半的市場,也是妥妥的錯過了最佳的時機。
2025年,京東硬剛美團估計也刺激了阿里,他們就把小時達升級成為了淘寶閃購,在淘寶首頁最顯眼的位置放著,又把餓了么的配送團隊和盒馬的倉庫資源全部湊一塊,在五一前加入了外賣補貼大戰。首先,他們想在即時零售這塊分一杯羹,其次呢也怕餓了么再這么單打獨斗,真讓美團給擠兌沒了,這招還是很有效的。
618期間,淘寶閃購加上餓了么的日訂單量直接超過了6000萬單,7月初直接突破了8000萬。按各家披露的數據,美團從一天賣9000萬單增長到了1.2億單,還是比阿里多,但打響第一槍的京東自從公布2500萬單后,再沒有新的數據,就像當年撿漏的盒馬,阿里每次都能從京東那里得到不少啟發。
那巨頭死磕即時零售到底為了拿下什么?
現在傳統電商滲透率已經到頂了,連鄉鎮大爺都知道砍一刀,流量紅利也到頭了。獲客成本從幾塊漲到了幾十塊,留存率還很堪憂。那么該去哪里找增長呢?
即時零售近5年的增速是傳統電商的5倍。之前有機構預測2030年就有2萬億的市場,這是什么概念呢?相當于再過幾年,即時零售就能造出兩個京東的體量。
那么更關鍵的是,用戶量起來了。2023年,即時零售活躍用戶5.8億,占網民規模的一半。換句話來說,現在巨頭搶的不是簡單的流量,而是零售未來的入場券,是消費者注意力和購物的決策權。
所以你看6月8之后,這仗越打越兇,阿里把餓了么并入電商事業群,馬云更是直接下場站臺,做好了長期戰斗的準備。美團一向看數據說話,一聲不吭,砍了虧錢的優選,把團隊全壓在閃購和小象超市。劉強東更是放話,要用自營供應鏈重做外賣酒旅,要做行業清道夫,生鮮大戰一觸即發。而且下個月京東極有可能還會推出半自營外賣。
拼多多、抖音手里沒有自建物流,但也沒有閑著,多多買菜在上海偷偷建倉,抖音拉著京東物流、申通合作送貨。幾家大廠以前是各干各的,現在全盯上了同一塊蛋糕。
為什么大家路子會越來越像呢?過去十年用戶習慣變了,物流能力也跟上了,自營和平臺、線上和線下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了。京東搞了京造這種渠道品牌,美團甚至要對標盒馬M會員店。線下胖東來臨時折扣店也搶走了不少電商生意,整個零售大盤都在重新分蛋糕,各個品類都在按誰效率高、體驗好、價格低,重新找渠道賣。
生鮮從電商、社區團購折騰到前置倉、店倉一體,酒水走通了像碼上送酒這種平臺,鮮花藥品靠小店組成的即時零售網絡,3C家電也從等3天變成了半小時達。
所以京東做外賣,先打輿論戰,淘寶閃購撒補貼,搞奶茶自由。美團的廣告鋪天蓋地,甚至連找代言人玩諧音梗這些快消品的套路都用上了。為了什么?
就是為了在彼此越來越像的時候搶消費者的心智,成為用戶心里的萬能供應商。
最終大家想達到什么狀態呢?其實差不多,做一個超級消費平臺,建一套統一的會員系統,再加上一套完整的商品、服務和配送的能力。
這場即時零售混戰,往大了說是零售行業第三次洗牌,為什么各家這么重視?10年前錯過淘寶的,沒有趕上線上潮,5年前錯過抖音的丟了直播飯票。現在抓不住即時零售,那就得被踢下牌桌。
京東拿了先手卻打錯牌,美團靠換牌策略成功逆襲,阿里似乎總在老二的位置徘徊,但這才剛開始,真正的較量才剛剛開始。
未來誰能笑到最后?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