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相巖屋毅在王毅面前說出“認真對待歷史”時,相信不只是中國,美國顯然也有被驚到,畢竟首相石破茂放話“談判也是戰斗,不能被看扁”,甚至喊出“脫離對美依賴”,這種轉變,與其說是幡然醒悟,不如說是被美國的關稅大棒打疼后的本能反應。
其實日本對中國釋放的“友好信號”,不僅藏著對美國霸權的失望,更藏著在大國博弈中找新出路的算計,但被美國庇佑了這么多年的日本,真的要來一次歷史性轉向了么?
終于反抗了
美國的“毒打”,打碎了日本的“小弟幻想”。
特朗普對日本的不滿毫不掩飾,罵日本“被慣壞了”,嫌其保護本土產業、不買美國汽車和大米。
7月7日,美國給日本的鋼鐵、汽車零件加征25%關稅,直接戳中日本經濟的軟肋——汽車產業占日本GDP的8%,對美出口占其汽車出口的30%。
日本這次沒像往常一樣低頭。
石破茂多次表態“絕不妥協”,甚至暗示要動用底牌:手握1.103萬億美元美債,若大規模拋售,足以讓美國債市震蕩。
6月剛和美國談稀土合作,如今反成牽制美國的籌碼——中國收緊稀土管制后,美國60%的稀土加工依賴日本中轉,日本若學中國搞管制,美國的F-35生產線就得停擺。
更狠的是豐田牌“撒手锏”,其在美年產汽車380萬輛,創造47萬個就業崗位,真要撤資,美國鐵銹地帶得鬧翻天。
這些底牌,讓日本有了對美叫板的底氣。
但更深層的原因是失望:日本是最早和美國談關稅的國家,卻是第一個收到“關稅函”的盟友。
這種“熱臉貼冷屁股”的滋味,讓東京看清了美國的“優先”本質——所謂“保護”,不過是拿日本的利益當墊腳石。
對中國的“示好”,藏著精明的算計。
巖屋毅對王毅說的兩句話很關鍵:“臺灣問題立場不變”“認真對待歷史”。
這兩句話,句句踩在中方的核心關切上。
要知道,半年前日本還在配合美國圍堵中國芯片供應鏈,現在卻主動遞出橄欖枝,時機耐人尋味——恰好是美國施壓最狠、日本經濟最難受的時候。
日本的算盤打得很響。
中國是日本最大貿易伙伴,比美日貿易額高12%。
若能緩和對華關系,至少能對沖美國關稅的損失:豐田的電動車電池依賴寧德時代,佳能的芯片設備需要中國稀土,這些產業都盼著中日關系回暖。
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呼吁“中日韓團結”,更像是給民間釋放信號——在亞洲找合作,比跟著美國受氣強。
光說不做沒啥用
日本的轉身,繞不開歷史的枷鎖。
巖屋毅的“認真對待歷史”,讓人想起1972年中日建交時的聯合聲明——當時日本也承諾“深刻反省”,但幾十年來,道歉的話說了不少,實際行動卻總在打折扣。
2024年,日本美化侵略的漫畫仍在中小學流傳。
今年6月,還有政客高調參拜靖國神社。
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的操作,讓中國不得不警惕:現在的“友好”,會不會是另一場“戰略偽裝”?
中國的態度很清醒。
王毅在會面時強調“歷史問題是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潛臺詞就是:
光說不做沒用,得拿出真行動。比如,停止對臺軍售,修正歷史教科書,在亞太安全問題上與中國相向而行。
這些,才是檢驗日本是否“真變了”的試金石。
更現實的是,日本想“脫離對美依賴”,沒那么容易。
美軍在日有54個基地,控制著日本的國防權。
美元結算體系下,日本的外匯儲備70%是美元資產。
高科技領域,日本的半導體設備仍依賴美國專利。
這些“枷鎖”,不是喊幾句口號就能掙脫的。
這場由關稅引發的“轉向”,本質是美國霸權松動的縮影。
日本的不滿,巴西的反制,歐洲的離心,越來越多國家不愿再當美國的“棋子”。
但對中國來說,日本的示好是機會也是考驗——可以借合作對沖美國壓力,卻不能忘了歷史教訓。
畢竟,這個國家的戰略選擇,永遠以自身利益為圓心,而非情感或道義。
日本真的會變嗎?或許吧。
但改變的動力,是被美國打疼后的求生欲,而非對歷史的徹底反省。
要讓“認真對待歷史”不是空話,還得看東京接下來敢不敢動真格——比如,把靖國神社里的戰犯牌位請出去,給亞洲受害國一個像樣的道歉。
堅持原創不易,歡迎大家點贊評論,關注作者,閱讀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信息來源:
《日本外相當面向王毅承諾:日方將認真對待歷史》直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