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北京7月14日電(記者 蔣成龍)近日,中國地震局有關負責同志在接受中國日報獨家專訪時表示,自去年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簡稱"國家地震預警工程")竣工驗收以來,中國地震預警網成功發布上百次3.5級以上地震預警信息,其中,在華北地區、南北地震帶、東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及西藏拉薩等重點預警區平均用時6-7秒,其他區域平均用時10-20秒。
2024年7月,國家地震預警工程竣工驗收,向全社會正式提供地震預警服務。這位負責同志說,截至目前,全國累計部署地震預警服務終端超7萬臺,相比去年7月的1.2萬臺,增長了483%,其中云南、福建、寧夏等地區中小學的服務終端覆蓋率超過90%;四川、新疆、山東等9省(區)為3600余萬用戶提供電視地震預警服務;上線地震預警微信小程序,全國用戶超過3000萬人。地震預警服務全渠道用戶覆蓋超過1.48億人。這也意味著我國有更多更廣泛的居民可以接收到由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地震預警網發出的地震預警信息。
有關負責同志表示,在去年9月安徽肥東4.7級地震、今年1月寧夏銀川4.8級等有影響地震發生后,中國地震預警網及時向震中周邊數十萬用戶推送地震預警信息,有效緩解社會恐慌情緒,得到當地政府和社會公眾的高度評價。
據介紹,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收到寧夏銀川4.8級地震預警信息后,及時對包銀高鐵惠銀段進行了一級控車處置,規避了潛在風險。
此外,這位負責同志還透露,國家地震預警工程也向大型央國企和外企提供地震預警定制化服務,包括南方電網、華能集團、韓國三星公司等能源、精密制造行業公司,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地震安全。
2025年7月9日至10日,海城地震50周年地震預測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遼寧沈陽舉行。記者從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獲悉,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7.3級地震,是世界上至今唯一有詳細材料證實的在實踐上成功預報的大地震,在國際地震科學研究領域引起廣泛關注。這次研討會總結了海城地震的成功預報經驗,回顧50年以來中國地震預報的實踐成果,并發布"海城倡議"和《中國地震預報發展戰略》。
中國地震局有關負責同志說,幾十年來,地震部門堅持"邊觀測、邊研究、邊預報",經過長期探索與實踐,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地震預報工作體系,構建了多學科綜合地震觀測系統,提出了大陸地震預報科學思路,建立了地震長期、中期和短臨預報業務,在10年尺度的長期預報、1-2年尺度的中期預報、數月到數天尺度的短臨預報實踐中,取得明顯進展及減災實效。
但這位負責同志強調,由于地球內部的不可入性、大地震的非頻發性、地震物理過程的復雜性等原因,使得地震預報仍然是世界科學難題。目前地震科學認知水平和地震預報能力,還不能滿足社會公眾對地震安全的需求。
他表示,下一步,中國地震局將以防范大震巨災為重點,廣泛凝聚全球各方面智慧和力量,深化地震孕育發生機理認識,積極探索地震預報實踐,大力提升地震預報能力和水平。
此外,中國地震局也將加強科技創新,推動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發與應用,致力于給出更加精細的地點預測結果、更加可靠的震級預測結果、更高分辨率的時間預測結果。
同時,這位負責同志還透露,中國地震局將探索人工智能地震觀測異常識別技術;加強地震序列類型預測技術研發;構建地震預測人工智能大模型。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