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訪華一事“八字還沒一撇”,美方竟然率先出手了!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和王毅外長這邊才剛剛在馬來西亞會面,特朗普那邊就接連對華甩出了四項禁令,而且一條比一條狠。
這到底是什么操作?特朗普究竟還想不想“訪華”了?
美國為何選這時候出手?
中美關系這幾年像過山車,時而有對話的苗頭,時而又針鋒相對,自特朗普上臺后,其訪華計劃一直被外界看作雙方可能緩和關系的一個窗口。
然而,這邊特朗普還沒開始訪華,美政府就接連甩出了四項禁令,時機挑得讓人不得不多想。
這些禁令覆蓋了企業并購、學術交流、農業和能源,基本上把中美經濟和科技互動的幾個關鍵點都捏住了。
表面上,特朗普政府給出的理由都是所謂“國家安全”,但實際上,這更像是美國在為未來的談判搶占主動權,想先把中國限制在框框里。
其實過去幾年,美國在對華政策上一直是這樣,一邊喊著要合作,一邊下手毫不留情。
從貿易戰到技術封鎖,再到現在的多領域限制,這種“邊談邊壓”的策略已經成為了美政府的一種套路。
因此,這次四項禁令的出臺,既是對之前博弈的延續,也是在為特朗普可能的訪華鋪墊籌碼。
企業并購受阻:收購案被“國家安全”卡脖子
美國的第一項禁令直接點名了一家香港企業隨銳國際,該企業早在2020年就跟美國一家叫丘比特的公司簽了收購協議,準備買下這家做顯示設備的企業。
但就在交易已經走到最后一步,交割在即時,卻在7月11日被特朗普政府一紙命令叫停。
理由還是老一套:丘比特的產品可能涉及軍事和關鍵基礎設施,如果被中國企業拿下,會威脅美國的安全。
不得不說,“國家安全”這頂帽子,美國用得太順手了,過去幾年,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沒少拿這個理由否決中國企業的并購案。
表面上,美國喊著市場經濟,歡迎外資,但一涉及中國企業,審查的門檻就高得離譜。
程序拖拖拉拉,規則說變就變,企業花了錢、費了時間,最后可能啥也得不到,這種做法不僅讓中國企業吃虧,還讓其他想來美國投資的企業心里打鼓。
畢竟誰也不想辛辛苦苦談好的交易,最后被一紙命令廢了,并且投資是雙向的,如果中國企業不敢來,美國企業去中國投資也會多想幾步。
留學項目被審查:學術交流成了靶子
美國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約翰·穆萊納爾
美國的第二項禁令則是把矛頭轉向了教育領域。
近日,美國眾議院一個專門盯著中國的委員會給七所高校發了信,要求它們重新評估甚至終止跟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的合作。
這些學校包括達特茅斯、圣母大學、田納西大學等,信里說中國通過獎學金項目派學生“竊取技術”,甚至可能跟軍事發展掛鉤。
不僅如此,委員會還要求學校交出一堆資料,比如合作合同、學生名單、研究方向,甚至還要查這些學生有沒有接觸過美國政府的項目。
這哪是審查,簡直就是盯著不放,其實早在過去幾年,美國高校已經開始減少跟中國學術機構的合作,2023年加州大學、密歇根大學就陸續暫停了相關項目。
這次禁令一出,學術交流的路子更窄了,說白了,學術交流本來是促進科技進步、拉近兩國距離的橋梁,現在卻被美國當成博弈的棋子。
更讓人不解的是,這種“安全威脅”的標簽為啥只貼在中國學生身上?
印度、新加坡這些國家也有類似的留學項目,要求學生畢業后回國服務,美國從沒拿這個說事。
這種雙重標準已經明擺著了,美國一些政客把“反華”當成了政治籌碼,不干點這方面的事,好像就沒存在感。
農業領域設限:農田交易被推上風口浪尖
特朗普政府的第三項禁令更是直接瞄準了農業領域。
7月8日,美國農業部長宣布啟動“國家農場安全行動計劃”,明確限制中國公民購買美國農田,甚至考慮收回已經買下的部分。
美方給出的理由還是所謂的“國家安全”,說中方可能通過控制農田威脅美國的糧食供應,聽起來挺嚇人,但數據卻不這么看。
中國人持有的美國農田只占總量的0.02%,加拿大、德國這些國家的比例都比這高得多,真正的大地主是美國本土的財團和一些盟友國家,但他們卻沒被點名。
要知道農業不只是經濟問題,還關系到糧食安全這樣的戰略領域。
這些年來,美國甚至計劃把種子、化肥這些東西列為戰略物資,限制出口,這擺明了是想在農業領域跟中國拉開距離,甚至走向脫鉤。
對此,我國這邊其實早有準備,海南的“南繁硅谷”項目已經培育出不少高產作物,比如“隆科16號”玉米,畝產能到1500公斤,比美國的主流品種還高。
同時,中國也在跟巴西、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這些國家加緊農業合作,打造更穩定的糧食供應網絡。
美方的限制雖然可能讓中美農業合作進一步冷卻,但中國已經在多元化供應上走了好幾步,降低了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能源制裁升級:中國企業被卷入伊朗風波
美國針對中國的最后一項禁令落在了能源領域,7月9日,美國財政部宣布制裁22家企業,其中18家是中國企業。
美國財政部指控這些企業參與了伊朗的石油貿易,幫伊朗繞過制裁,給伊朗革命衛隊提供資金。
表面上看,這是沖著伊朗去的,但中國企業卻占了大頭,由此可以看出,美國的意圖很明顯。
畢竟伊朗的石油出口不是秘密,印度、日本這些美國盟友也在買伊朗油,但他們卻沒被列入黑名單。
而且中國和伊朗的能源合作不是一天兩天了,2021年雙方簽了25年的合作協議,覆蓋油氣開發、金融服務等領域。
更關鍵的是,中國在這些交易里推行人民幣結算,盡量繞開美元體系,這讓美國格外敏感。
美元在全球能源交易里的地位是美國經濟的一大支柱,如果人民幣結算體系成熟,可能會動搖美元的霸權。
因此,有分析認為,美國的這次制裁,既是沖著中國企業來的,也是想掐住人民幣國際化的勢頭。
好在中國也在調整策略,比如通過跟伊朗、俄羅斯這些國家的合作,構建更靈活的能源交易網絡,減少對美元體系的依賴。
不難看出,特朗普政府的這四項禁令,表面上看是針對不同領域,但串起來看,其實是一個整體的戰略布局。
美國從企業并購到學術交流,再到農業和能源,瞄準的都是中國在全球經濟和科技鏈條里的關鍵節點。
這種系統性的施壓,遠不只是所謂的“國家安全”這么簡單,而是想在多個維度上限制中國的發展空間。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禁令的出臺時機,特朗普還沒訪華,就先甩出這么一串動作,顯然是想在談判前擺好架勢,占個先手。
過去幾年的中美博弈里,這種策略并不少見,貿易戰時期,美國也是先加關稅再坐下來談,這次禁令的邏輯也是一樣,先給中國設限,再看中國怎么接招。
中方的立場
面對這四項禁令,中方沒有選擇退讓,在外長會晤中,王毅外長斬釘截鐵的表示,中美關系得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規則要公平,承諾要兌現,不能搞雙重標準。
中方的態度很直白:談可以,門一直開著,但如果要打,也絕不怕,這種底氣絕對不是空話。
如果特朗普政府繼續用禁令試探底線,合作的空間恐怕會越來越小,反過來,如果美方能放下偏見,坐下來好好談,雙方或許還有機會找到新的平衡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