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和歐盟建交五十周年。
在這個關鍵節點上,中歐雙方互動頻繁。據悉,歐盟主席馮德萊恩即將對中國進行訪問。
但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馮德萊恩卻老調重彈,玩起了“反華”的把戲......
馮德萊恩的要求
中歐建交50周年原本是一個象征合作深化、關系穩定的契機。
但隨著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即將訪華,她的一番公開講話卻令這一契機蒙上陰影。
7月8日,馮德萊恩在歐洲議會發表講話,專門就中歐關系作出表態。
令人意外的是,這場講話并非釋放善意,而是對中國提出了三個要求,也可以說是三項所謂的“優先事項”。
第一個,馮德萊恩強調,要“對華去風險”。
有人指出,實質上,這種“去風險”就是在為歐中之間的經濟合作加設屏障。
這顯然忽視了中歐之間過去幾十年所建立的深度互補關系,也容易誤導歐洲企業做出錯誤判斷。
第二項要求,圍繞的是“產能過剩”問題,馮德萊恩再次渲染“中方補貼”的論調。
其實,這也是老調重彈了。
最后,馮德萊恩以烏克蘭危機為背景,指責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持可能會加劇歐洲的不穩定和不安全”。
這種說法顯然是對現實的扭曲——中國多次明確表態,主張和平、對話解決危機,從未向沖突方提供武器,更無意介入任何陣營對抗。
面對這些指責,中國外交部的回應顯得克制而有分寸。
發言人強調,中俄合作始終堅持“不針對第三方、不受第三方干擾”,言簡意賅地駁斥了歐方的污蔑。
整體來看,馮德萊恩在即將訪華的前夕拋出這三項要求,既顯得突兀,也難免令人懷疑其真正意圖。
原本中歐建交50周年是一個回顧合作成果、展望未來的良機,但歐方選擇在此時施壓,很可能錯失推動互信、擴展合作的寶貴窗口。
無牌可打的歐洲
雖然馮德萊恩近日在多個公開場合對中國表現出強硬態度,但這種姿態背后其實掩蓋不了一個事實:歐洲手中已經沒有多少真正能對中國施壓的“牌”了。
美國媒體對此看得格外清楚。
《紐約時報》在7月6日的一篇報道中直言,如今歐盟已陷入尷尬境地。
盡管近期中歐高層頻繁互動,表面上看交流密切,實則雙方之間的摩擦并未緩和。
歐盟上個月突然出臺限制措施,禁止或限制中企參與歐盟各國醫療器械公共采購項目,等于直接關上了市場大門。
這種“排他性”舉措,表面上打著“公平競爭”的旗號,實則帶有濃厚的保護主義色彩。
隨后,中方也進行了對等反制。
正因如此,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的研究員莉安娜·菲克斯指出,如今的歐洲已再難通過“打中國牌”獲得談判優勢。
更耐人尋味的是,即便馮德萊恩在訪華前高調表態、連續拋出對中方的要求,但她本人也清楚歐盟在對華政策上并無脫鉤的資本。
在歐洲議會的講話中,她一方面對中國“惡語相向”,另一方面卻又強調,歐盟不尋求與中國脫鉤。
她承認,中國已不再是那個落后的農業國家,而是一個在制造業和綠色技術領域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全球大國。
她呼吁歐盟應正視這一現實,避免對中國的誤判。
這其實是一種深層的矛盾。
歐盟一邊希望在國際事務中提高自己的議價地位,一邊卻持續對中國采取帶有敵意的經濟政策,這種自相矛盾的做法,只會削弱自身的信用。
特別是在當前經濟增長乏力、對外出口依賴度高的背景下,如果歐盟不能展現出足夠的合作誠意,恐怕連現有的中歐合作成果都難以維系。
中方對此自然看得一清二楚。
中歐建交50年來,貿易規模增長了300倍,中國早已不再是過去那個“被動應對”的角色。
今天的中國,有能力、有底氣對不合理行為說“不”。
而歐盟若繼續在表面示好、背后設限的道路上走下去,非但打不出什么“遏華牌”,反而會不斷損耗自身在全球舞臺上的戰略信譽。
正如中國外交部所一貫強調的,合作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互利共贏的基礎之上。如果缺乏最起碼的誠意,合作就無從談起。
參考資料:
迄今最嚴厲?馮德萊恩最新涉華表態炒作多項舊議題,同時申明不愿脫鉤愿建立更穩定關系——環球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