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一周觀察【0708-0714】
1、廣東等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被巡視,廣州、深圳被聯動巡視
經黨中央批準,二十屆中央第六輪巡視將對北京市、天津市、遼寧省、黑龍江省、上海市、江蘇省、福建省、山東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重慶市、貴州省、西藏自治區、陜西省、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常規巡視,并會同有關省委巡視機構對沈陽市、大連市、哈爾濱市、南京市、廈門市、濟南市、青島市、廣州市、深圳市、西安市等10個副省級城市開展聯動巡視。
2、李家超與特首顧問團共商施政報告,聚焦經濟與創新發展
7月9日至11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與特首顧問團舉行午餐會議,就即將于9月發布的《施政報告》及香港整體發展聽取意見。此次會議新增三位顧問成員,包括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朱民、浙江強腦科技創始人韓璧丞等,他們均肯定香港“內聯外通”及國際金融中心優勢,認為其是內地企業“出海”的重要窗口。
李家超(中)主持特首顧問團午餐會議,以聽取顧問團成員就2025年施政報告的意見。 香港政府新聞網
顧問團圍繞三大主題展開深入討論:在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探討如何在地緣政治變化中鞏固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創新與創業領域,聚焦傳統產業升級、北部都會區建設及科創資金人才吸引;區域協作方面,建議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開拓中東、東盟等新興市場。
李家超表示,顧問團成員的見解為施政報告提供了重要參考,特區政府將吸納建議,推動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政務司司長陳國基、署理財政司司長黃偉綸等分別出席會議,共同為香港未來發展策略把脈。
3、東莞發布服務消費升級方案,夜間經濟、數字消費成發力重點
7月14日,東莞市印發《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聚焦傳統服務提質、新型消費培育、消費環境優化三大方向,推出24項具體舉措。方案明確,將通過打造“莞邑美食”文化IP、發展“工業旅游+餐飲”跨界場景、培育兒童友好餐廳等方式,激活餐飲消費活力;同時推進12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引導閑置空間轉化為便民服務載體,優先布局生鮮超市、社區康養等業態。
在夜間經濟領域,方案提出對酒吧、娛樂場所的駐唱駐演等營業性演出實施“應批盡批”,引進票價親民的多元夜間演出,聯動潮流體育賽事、潮玩主題活動,構建“演藝+消費”夜間生態。數字消費方面,將前瞻布局低空觀光、6G應用等新賽道,支持電商直播、電競產業發展,推動“賽事IP+潮玩”融合模式,助力“中國潮玩之都”品牌升級。
此外,方案強化政策支撐,包括對首店經濟給予資金補貼、落實養老托育相關稅收優惠、加大信貸支持等,計劃通過3年時間,形成傳統與新型消費協同、線上線下融合的服務消費新格局,進一步增強東莞作為大灣區消費樞紐的輻射力。
4、粵港澳大灣區體育文化研究院在廣州成立
7月9日,粵港澳大灣區體育文化研究院在廣州體育學院成立。該研究院由廣州體育學院聯合粵港澳三地高校及體育文化專家共同發起,在廣東省多部門指導下,旨在整合區域體育人文資源,打造集學術研究、文化傳播、人才培養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
研究院將重點開展體育文明生態建設、體育精神譜系等課題研究,計劃打造“中國體育精神頌(粵港澳卷)”品牌活動,籌建“中國體育精神(粵港澳)數字展覽館”,并實施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程。廣州體育學院黨委書記米銀俊、中國香港體育協會副會長霍啟剛、澳門賽區籌備辦公室主任潘永權分別擔任三地院長,推動區域體育文化深度融合。
5、廣東規范不動產登記,小產權房一律不予登記
近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關于加快解決國有建設用地上不動產登記若干歷史遺留問題的指導意見》,明確2024年12月31日前建成銷售的城鎮住宅,因手續不全導致的“登記難”問題將按分類措施化解。該意見自2025年8月4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意見針對用地手續不完善、竣工驗收缺失、欠繳稅費等8類歷史遺留問題,提出“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的處置機制。例如,對建設工程規劃核實不完善的項目,可憑符合規劃的證明文件辦理登記;開發主體缺失的,由屬地政府指定單位代為申請。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劃定嚴格負面清單:小產權房、違反永久基本農田及生態保護紅線的建設項目一律不得登記,嚴禁通過登記將違法用地或建設合法化。此外,國有土地上的中小學、養老設施、商業辦公用房等歷史遺留問題可參照執行,為化解不動產登記難題提供了政策依據。
6、2025年廣東知識產權國際研習營在廣州開營
7月14日,2025年廣東知識產權國際研習營在廣州開營,來自美國、法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30余名學員參與。本次研習營由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主辦,全程英文授課,聚焦知識產權國際合作與創新實踐。
課程涵蓋低空經濟、AIGC版權等前沿領域,邀請中英多所高校教授、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及律師界專家開展探討式教學。實踐環節中,學員將探訪騰訊、比亞迪等企業,考察橫琴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對話空天科技研究院,深入了解灣區企業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實踐。
廣東知識產權發展指數連續多年領跑全國,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均居全國首位。本次活動旨在分享灣區經驗,推動青年成為知識產權開放合作的“織網者”,為全球知識產權治理提供新方案。
7、2025粵港澳大灣區AI科創人才協同培養交流活動在廣州舉辦
7月12日,2025粵港澳大灣區AI科創人才協同培養交流活動在廣州南沙舉行,逾400名三地政府代表、企業專家及教育工作者共探人才培養新路徑。活動現場,內地多省市與港澳49所中小學首次聯合簽署《內地與港澳AI科創人才協同培養倡議》。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主席黃錦良提出,需打破傳統教育模式,構建與科技創新緊密銜接的育人體系。廣州市教育局透露,全市1519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已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程,未來將共建灣區AI教育資源“共享高地”。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表示,香港正推進數字教育策略,將積極參與灣區AI人才協同培養。
此次簽署的倡議明確課程共建、資源共享、師資共訓等目標,標志著AI科創人才培養從高校主導延伸至基礎教育,形成“小初高一體化”跨區域協作網絡。
8、商務部:將持續擴大內地對香港制度型開放
在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之際,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詠前7月10日表示,內地與香港經貿合作持續深化,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發揮著重要橋梁作用。28年來,兩地通過《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及系列協議,實現貨物貿易全面自由化、服務貿易基本自由化,在貿易投資便利化領域開展廣泛合作。
商務部持續支持香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共建,保障供港鮮活農產品穩定供應,助力香港民生改善與社會穩定。目前,香港連續獲評“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穩居世界第三。
何詠前表示,商務部將進一步發揮內地與香港經貿合作委員會作用,擴大制度型開放,推動商務領域支持大灣區建設政策落地,助力香港長期繁榮穩定。
9、香港首屆世界品牌大會舉行,國際品牌科學院落戶香港
7月8日,香港首屆世界品牌大會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國際品牌科學院同期落戶。該科學院由中國品牌建設專家團隊與香港工商界人士聯合創立,計劃聯合香港高校打造國際化品牌評價體系。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致辭中指出,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可助力更多內地品牌走向全球。大會主辦方提出三大目標:向聯合國申請香港為“世界品牌日”永久主辦地,舉辦“世界品牌及知識產權交易會”,構建世界級品牌檢測與認證體系。
會上,國際品牌科學院發布“中國品牌國際化標桿一百”榜單,涵蓋能源化工、數字經濟等領域。全國政協常委蔡冠深表示,將依托香港在品牌設計、會展等領域的優勢,提升中國品牌國際話語權。
10、廣州白云機場T3航站樓將投運,有望成全球最大單體機場
廣州白云機場T3航站樓預計10月底具備投運條件,屆時年旅客吞吐能力將達1.2億人次,有望成為全球最大單體機場。2024年,白云機場旅客吞吐量達7636.9萬人次,位列全國第二,貨郵吞吐量躍居全球第九,國際運力占比58.5%。
白云機場的發展歷程見證廣州交通樞紐地位提升:2004年進入“雙跑道”時代,2015年成為全國第三個擁有三條跑道的機場,2018年二號航站樓啟用,2023年實現T1、T2貫通。T3投運后,貨郵處理能力將提升至600萬噸,進一步強化全球供應鏈樞紐功能。
依托大灣區“小時生活圈”優勢,白云機場將通過密集軌道網絡深化區域協同,助力廣州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增強全球價值鏈參與度。
11、哥倫比亞國寶級藝術家80余件作品亮相廣東
7月10日,“哥倫比亞狂想——博特羅藝術大展”在廣東美術館新館開幕,展出哥倫比亞國寶級藝術家費爾南多?博特羅的80余件作品,涵蓋油畫、雕塑和紙本,這是其作品首次在粵港澳大灣區亮相。
博特羅(1932—2023)以飽滿膨脹的造型和張力構圖聞名,形成獨特的“博特羅風格”。展覽分為“生活萬花筒”“豐盈辯證法”“熱帶嘉年華”三大板塊,通過“拉美生活”“馬戲團”“斗牛”等主題,呈現藝術家對日常與經典的重塑。
展覽將持續至11月23日,費爾南多?博特羅基金會主席現場導覽,帶領觀眾感受這位拉美藝術大師筆下兼具幽默與秩序的視覺世界。
12、全球發明大會(ICC)中國區廣東賽區開賽
近日,2025全球發明大會(ICC)中國區廣東賽區在廣州啟動,近2000名青少年圍繞無障礙世界構建、海洋生態保護等15個議題展開角逐。該賽事是教育部認定的全國性競賽,覆蓋小學至中職學段。
參賽作品源于生活實踐,體現解決現實問題的創新思維。例如,針對社區可持續發展,有團隊設計智能分類回收系統;關注海洋保護,有作品提出微型塑料檢測方案。賽事旨在培養青少年科學興趣、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展示當代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全球發明大會中國區為青少年提供創新成果展示與交流平臺,廣東賽區的優秀項目將有機會晉級全國總決賽,向更廣闊的舞臺邁進。
13、廣州首例親體肝移植患兒術后20年健康成長
2025廣東省醫師協會肝膽外科醫師分會年會11日至13日在廣州舉行。會上,廣州首例親體肝移植患者東東(化名)的現身引發關注。2005年7月,6個月大的東東因先天性膽管閉鎖接受手術,如今已健康成長并考入大學。
先天性膽管閉鎖發病率約1:10000,若不治療多數患兒活不過1歲。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院長劉超介紹,隨著技術進步,肝移植已成為規范化治療方案,東東的案例證明手術成熟度與患者預后良好。
20年來,醫療團隊持續關注東東的康復與生活,其成長歷程為同類患者提供信心。劉超提醒,肝移植術后需注意健康管理,避免熬夜、酗酒,合理飲食,以保障長期健康。
14、香港特區政府運輸署發出首個正式的士車隊牌照
7月14日,香港特區政府運輸署向“星群的士”車隊發出首個正式的士車隊牌照,有效期五年。該車隊即日起投入服務,采用網約模式,可與乘客協定預約車費,街頭截乘則按現行標準收費。
為方便識別,車隊的士將展示統一識別牌和證明書。的士車隊制度是香港優化的士服務的重要舉措,鼓勵營辦商組建專業化管理、善用科技的車隊,提升服務質量。運輸署表示,將推動更多車隊投入運營,為行業注入新活力。
此次首個正式牌照的發出,標志著香港的士行業向規范化、多元化發展邁出重要一步,助力提升城市交通服務水平。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