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7月8日,朝鮮前線戰地醫院的病房內,原本還忙碌不堪的醫護人員突然停住了腳步,每個人的臉上都掛著無可奈何的悲愴神色。
時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67軍軍長的李湘全身浮腫潰爛,在敗血癥與腦膜炎的雙重折磨下、最終停止了呼吸。
令人無論如何都想不到的是,李湘軍長從最初臉上長出一個癤子到死亡,僅僅過去了七天時間。
摸著臉上那個不起眼的小疙瘩時,他還跟身邊的人開玩笑:“天熱上火了”。
志愿軍軍長離奇離世,這個消息猶如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千層浪,很快便傳到了志愿軍司令部。
而當彭德懷得知李湘的死訊后,悲痛之余竟下達了一個離奇的軍令:“快、快去封鎖消息,所有知情者必須嚴格保密!”
作為正軍級的高級將領,李湘軍長離世本該舉行隆重的哀悼儀式,可他的遺體卻被秘密埋葬在了朝鮮,直到5個多月后才轉運回國內。
在這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呢?李湘究竟是因何而死的呢?
李湘可以說是軍中的一個傳奇。
1914年,他出生于江西省永新縣泮中鄉的一個赤貧家庭。母親先天殘疾,他8歲時又失去了父親,妹妹也是半聾半啞,整個家庭的重擔落在了他那羸弱的身軀上。
14歲時,他迫于生計來到一個篾匠鋪做學徒,師傅對他十分嚴厲,犯下小錯便會遭到毒打。
李湘不堪忍受這種壓迫的生活,恰逢這個時候,毛主席、朱德領導的井岡山斗爭烽火遍及永新縣廣大農村。
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權的場面深深觸動了年幼的李湘,他也隨即下定決心,要投入到這場如火如荼的斗爭中去。
1928年底,李湘加入了永新縣少年先鋒隊,幫助紅軍部隊站崗放哨、宣傳革命思想。
1930年8月,16歲的李湘正式成為一名紅軍戰士,先是在紅九師師部擔任勤務員,后來又調任紅九師第25團任司號員,并加入了共產黨。
隨著第五次反“圍剿”斗爭的失利,紅一方面軍被迫戰略轉移。
而在兩萬五千里長征路上,炮火將他從一名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磨礪成了一名真正合格的紅軍戰士,同樣數十次的艱苦戰斗,也讓他多次負傷。
突破湘江的戰斗中,李湘雙腿中彈,無法行走。
紅九師師長李聚奎親自前來看望,見他傷勢嚴重,便留下了10塊銀元,讓他在當地找戶人家安心養傷。
然而,李湘只是休息了3天,能夠拄拐活動后便前去追趕大部隊。
1935年3月四渡赤水戰斗中,李湘手部負傷、血流不止,仍然堅持拿著武器與敵人作戰。
后來,他又接連參加了強渡烏江、巧渡金沙江等多次戰斗,人小鬼大的他從沒有在緊要關頭掉鏈子,甚至表現得比那些老戰士更加沉著勇敢。
新中國成立后,年僅35歲的李湘便被任命為第67軍軍長兼唐(唐山)、秦(秦皇島)警備區司令員,成為當時全軍最年輕的軍長之一。
1951年8月,第67軍奉命趕赴朝鮮戰場。
而當部隊集結出發的那天,將士們突然發現,帶隊的竟是政委曠伏兆。
軍長去哪里了呢?此次重要的軍事行動、為何是政委帶隊呢?
原來,早在兩個多月之前,身為軍長的李湘就已經到達朝鮮,先一步了解戰場形勢以及接防地區的情況。
等到8月31日,67軍進入朝鮮之后,他便率領大部隊進駐金城以南地區。
當時,正值抗美援朝戰爭的夏秋防御戰役時期,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憑借著空中火力支援、以及大量的重武器,對志愿軍前沿陣地發起猛烈的攻勢。
由于防御工事悉數被毀,漢江大橋也被敵人炸毀,67軍陷入了腹背受敵、且后勤保障難以支援的窘境。
看著倉庫中即將消耗殆盡的糧食,李湘咬緊牙關,對戰士們說道:“往后咱們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等消滅了敵人,我再跟大家大吃一頓!”
隨后李湘發揮表率作用,主動將自己每天的口糧縮減到4兩。
要知道,成年男子一頓飯吃下的糧食都不止4兩。
在他的帶動下,全軍將士們紛紛縮減糧食消耗,成功渡過了糧食短缺的難關。
不久之后,敵人向陣地發起了沖鋒,面對山腳下黑壓壓的一片敵軍,李湘臨危不懼,沉著冷靜地指揮部隊迎戰。
經過兩天三夜的艱苦奮戰,67軍大獲全勝,殲敵1.7萬余人,創造了朝鮮戰場單次戰役的殲敵紀錄。
1951年10月,不死心的美軍卷土重來。
他們用飛機作為輔助,步坦協同在前方開路,朝著金城以南25公里附近的陣地襲來。
李湘通過望遠鏡,看著三倍于己的敵軍兵力,也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
他不敢掉以輕心,下令各支部隊將電話線連接到前線營一級指揮所,以方便自己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前線戰況并作出指示。
畢竟,戰場上除了軍事實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時間,命令能夠早一分鐘傳達到前線部隊,就多了一分勝算。
戰斗打響之后,李湘便開始了緊鑼密鼓的軍隊部署,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隨著戰局升溫,他身上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常常幾天幾夜不睡覺,整個人疲憊不堪。
11月8日這天清晨,已經一宿沒合眼的李湘連身上的軍大衣都沒脫,就躺在指揮所的木板床上進入了夢鄉。
可僅僅半個小時之后,不遠處震耳欲聾的炮火聲將他驚醒。
“外面什么情況?”
李湘趕緊跳了起來,對身旁的年輕參謀問道。
而那名參謀在打了兩個電話之后,這才頗有些惶恐地回應道:“軍長,是敵人的炮兵部隊……”
聞聽此言,李湘心頭一驚。
要知道,67軍指揮所所在的592號高地極為隱蔽,是很難被敵人發現的。
而現在,敵人的炮兵部隊突然對這處高地展開打擊,必然指揮所的位置已經暴露。
想到這里,李湘果斷下達命令:“全軍所有人員裝備好武器,準備迎戰!”
話音落下,他便端起一把沖鋒槍踏出了指揮所。
此刻,上千名美軍士兵正蜂擁般朝著高地涌來,他當即跳入戰壕,與戰士們一起反擊。
好在他提前將兩個機槍營布置在了后山的半山腰,戰斗打響一個多小時后,見敵人的勢頭仍舊不減,李湘當即給那兩個營打去電話,要他們迂回到敵人后方,來個里應外合。
這一招果然奏效,當那兩支機槍營投入戰斗后,戰場局勢瞬間發生逆轉,將敵人打得丟盔卸甲。
入朝后的半年時間里,由于忙于指揮,李湘的嗓子變得嘶啞,體重暴瘦了20多斤,面部看上去更是如刀削一般。
可即便如此勞累,他仍舊利用空閑之余進行戰場總結,寫下了《目前防御作戰中的幾個戰術問題》,并呈交給兵團指揮部以及志司,受到了兵團司令員楊成武、以及彭老總的重視與夸贊。
時間來到1952年春天,已經接連吃敗仗的美軍坐不住了。
他們為了挽回戰局,竟公然違反人道主義和國際法,開始在朝鮮戰場使用細菌武器。
此時的67軍,已經在李湘的帶領下轉移到了金布里東線陣地。
初到此地,李湘仍然如往常一樣四處巡視,了解新環境的各處戰略要地、并在地圖上做好標注。
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李湘不幸被敵人的細菌彈感染。
起初的時候,他并沒有感到身體有什么異樣,只是臉上突然長出了一個癤子。
雖然經常感到火辣辣的疼痛、還影響些許美觀,但他對此毫不在意,還經常跟政委、參謀人員開玩笑稱是天熱上火的緣故。
可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這并不是臉上長了個疙瘩那么簡單。
第二天時,他的面部極速腫脹,頭痛加劇,并且伴隨著低燒。
第三天,身上開始出現紅色斑疹。
第四天,皮膚開始潰爛,高燒不退。
第五天,被緊急送往戰地醫院,并確診為急性腦膜炎、并發敗血癥。
第六天,全身多器官衰竭,轉入深度昏迷。
第七天,他的心臟停止了跳動。
李湘軍長離世的準確時間是1952年7月8日13點,終年37歲。
他也成為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犧牲的最高級別的指揮人員。
而當這個噩耗傳到志司后,沉默許久的彭老總卻突然做出了一個令人疑惑的決定:封鎖消息,所有知情者必須嚴格保密。
除此之外,彭老總還將李湘之死列為全軍的最高機密,倘若有泄露者軍法從事。
這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呢?
不久之后,他對志司參謀人員所說的一番話給出了解釋。
“為了勝利,我們不得不做出犧牲”。
彭老總之所以這么做,主要有三個目的。
- 穩定軍心。倘若戰士們得知美軍的細菌彈竟害死了我軍軍長,必然會引發恐慌。
- 戰役大局。當時正值金城防御戰的關鍵時刻,67軍的防線關乎東線全局。
- 政治博弈。朝鮮戰場的敵我雙方已經開始了停戰談判,避免美方得知這個消息,從而制造事端。
不久后,志司又對全軍下達命令:嚴禁在戰場上接觸任何不明物體;生活、飲用水源必須煮沸消毒。
1952年12月10日,也就是也就是李湘軍長離世5個月后,一列火車駛過鴨綠江。
而在這列火車的某一節車廂上,李湘軍長的靈柩覆蓋著鮮艷的五星紅旗,靜靜地躺在鮮花叢中。
駛入國境之后,靈柩沿著沈陽、唐山、天津、北京一線,在沿途召開公祭大會,數十萬人民群眾肅立迎靈。
而當靈車駛入位于石家莊的華北軍區烈士陵園時,時任解放軍代理總參謀長的聶榮臻元帥眼含熱淚、輕撫著棺槨。
“李湘同志,你……回家了”。
當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之后,身在北京的彭德懷不由得回憶起這位為國捐軀的志愿軍軍長,提筆在日記上寫下了這樣一番話。
“湘之犧牲,痛徹心扉。然為大局故,飲恨封真相。”
為了抗美援朝的大局,彭德懷只能封鎖消息,心中自然是有愧疚的。
好在祖國和人民不會忘記他。
而在遙遠的朝鮮,位于平安南道檜倉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陵園內,時至今日第一排第一座墓碑仍舊刻著“李湘”的名字。
這也是朝鮮人民對這位志愿軍軍長的緬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