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央視新聞里蹦出的六個字——“可以開火射擊”——像一顆子彈擊穿了國際輿論場。當殲-20飛行員李超的指尖懸在武器發射按鈕上時,這句從指揮頻道傳來的指令,讓東海某空域的外軍偵察機在47秒內調頭逃竄,留下扭曲的尾焰在雷達屏幕上漸漸消散。
曾幾何時,中國飛行員面對外機挑釁,只能憋屈地重復無線電喊話:“這里是中國空軍,馬上離開!”哪怕對方在領空邊緣跳起“擦邊舞”,我們仍要遵守七步流程:雷達發現、巡邏確認、查證識別、跟蹤監視,最后還得擺動機翼、發射干擾彈示警。2016年南海仲裁案后,美軍偵察機單年抵近偵察就超1200架次——他們吃準了中國不會動真格。
如今,中國預警機在800公里外鎖定目標,殲-20帶著PL-15導彈升空,數據鏈實時回傳的畫面里,連外機飛行員額頭的汗珠都清晰可見。外媒披露,解放軍陸基雷達已能在180公里外揪出隱身戰機,非隱身目標更在450公里外無所遁形。這套天羅地網,讓曾經囂張的“不速之客”成了預警系統里的“排隊打靶”對象。
01 法律利劍出鞘,紅線變成“扳機”
“開火”指令絕非心血來潮。《國防法》第26條早已寫明:主權安全受威脅時,可依法采取軍事行動。《民用航空法》更直白規定:中國領空完全排他。過去這些條文沉睡在法典里,如今終于化作飛行員耳機里斬釘截鐵的作戰指令。
而南海交鋒成為歷史性轉折。澳軍P-8A反潛機無視殲-16三次警告,中方飛行員拇指輕推武器保險,紅外誘餌彈在敵機引擎進氣口轟然炸開。這一幕被央視鏡頭完整記錄,網友調侃:“用最禮貌的英語說最狠的話。”同樣硬核的還有老英雄張占方——1998年駕駛殲-6逼退敵機時,他啟動武器系統的決絕與今日年輕飛行員如出一轍。
外媒的酸葡萄心理此刻暴露無遺。《華爾街日報》稱這是“改變地區平衡的危險信號”,美媒“動力”網站嘴硬“中國缺乏實戰經驗”,卻絕口不提自家航母常年在他國家門口耀武揚威。法律與實力雙重加持下,中國領空終于筑起“鋼板防線”:2025年上半年美軍56次抵近偵察中,16次直撲解放軍演習區,但再未出現以往“貼臉”挑釁的場面。
02 裝備井噴,云端亮出“肌肉秀”
“以前殲-7繞外機轉圈喊話,嗓子啞了人家裝聾作啞。”現役飛行員陳昊的感慨,道出幾代空軍人的辛酸。如今駕駛殲-20巡航,他只需在頭盔顯示器確認鎖定目標,地面指揮所的“開火授權”已通過量子加密信道瞬間送達。
雷達與導彈的代差碾壓成為最大底氣。當霹靂-15導彈的200公里射程覆蓋天際,外軍機載雷達告警器響起時,留給他們的逃生窗口僅剩90秒。東部戰區笑言:“現在不是怕擦槍走火,是怕他們掉頭太快錄不到威懾素材。”更讓對手膽寒的是反隱身技術突破——量子雷達讓F-35蒙皮接縫在屏幕上纖毫畢現,所謂“隱形神話”碎了一地。
組合拳戰術已在演習中驗證威力:殲-20撕開防空網,殲-16變身“炸彈卡車”飽和攻擊,無人機蜂群精準點穴。之前的模擬對抗,8架殲-16帶隊半小時“擊沉”航母編隊。而殲-16D電子戰機全頻段壓制,逼得美軍EF-111A退役后至今補不上戰力缺口。
03 心理博弈,威懾比開火更鋒利
“開火指令最妙處,在于引而不發。”李超少校的戰術手冊記載著經典案例:桶滾機動貼至敵機30米內,箔條彈在對方引擎前炸成金屬云霧。這種物理震懾下,多數外機未等語音警告結束就已逃竄——畢竟沒人想驗證中國導彈是否“靠譜得意外”。
中國仍為和平留足余地。2014年《海上意外相遇規則》仍是處置底線,正如轟-6K穿越宮古海峽時嚴格保持國際航道飛行。但當日本炒作“授權擊落無人機”,解放軍當即用殲-10C掛實彈巡臺,用巴印空戰6:0的擊落記錄提醒某些人:玩火者必自焚。
福建漁民如今常見奇觀:外機被驅離時,艙門應急滑梯竟提前充氣——對方顯然做好了隨時跳傘準備。這種“未戰先怯”,恰是心理威懾的最佳注腳。
平潭島漁民目送著殲-16編隊掠過晚霞,機翼下霹靂導彈泛著冷光。距他們父輩目睹美軍EP-3偵察機迫降海南島,已過去整整24年。從用民船圍堵美間諜船,到用殲-20劃出禁入區;從喊話器里的克制,到雷達屏上的開火授權——每個變化都刻錄著大國崛起的年輪。
當外軍機師耳機里炸響中文警告時,他們聽見的不只是殲-20的引擎轟鳴,更是一個民族洗刷百年屈辱的錚錚回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