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美會談之際,特朗普開始逼李在明二選一,韓國直接捅破了窗戶紙,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當地時間7月11日,韓聯社放出消息,特朗普政府希望韓國能和美國聯手,在造船業等領域遏制中國。
按照韓國官員的說法,美國十分忌憚中國的造船業發展,正在將韓國當做為可以壓制中國造船業的戰略伙伴,而美方在推進韓美造船合作時,明確要求以“聯合牽制中國”為前提。
要知道,特朗普日前已公布了對韓國加征25%的稅率單,8月1日正式生效,而美方要求韓方聯手遏華,無疑是逼李在明政府在中美之間選邊站。
可以想象,韓國現在心里有多糾結,從經濟層面看,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韓國造船業的上下游產業鏈,從鋼材到配套設備,不少環節都與中國市場深度綁定。
如果答應了美方的要求,韓國企業首先要承受損失,還記得,此前韓國半導體企業因追隨美國對華限制政策,導致對華出口額大幅度下降。
韓國此次將美國的計劃直接透露出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捅破窗戶紙,韓方想讓國際社會尤其是中國看到美國的施壓。
特朗普
有意思的是,當天,王毅外長和魯比奧正在吉隆坡舉行了會談,結束后,雙方均同意保持溝通渠道暢通以及探索合作領域,魯比奧還罕見收斂,對這次會談給予高度評價。
然而,就在同一天,韓方披露了美方想要聯手對付中國的戲碼,從美方“對話桌上談合作,談判桌外搞牽制”的操作,也能看出,美方在桌面上的對華態度與承諾,不值得信賴。
實際上,特朗普對中國造船業的“針對性”早已顯露,近年來,中國造船業在全球市場的份額持續攀升,無論是新船訂單量還是完工量,都穩居世界前列。
這自然讓視高端制造業為競爭力核心的美國感到了明顯壓力,為了遏制中國造船業的發展,美國此前就對中國船只征收高額港口費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3月,韓國造船企業接單量暴增300%,其中不少訂單便來自原本計劃與中國合作的客戶,背后或許離不開美國政策的干預。
然而,美國的這些舉措并未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引發了國內眾多貿易團體和利益相關方的反對。
美國多份研究報告早已表明,美國造船業因過度保護在多年前就已失去競爭優勢,如今將自身問題歸咎于中國,既缺乏事實依據,也有悖經濟常識。
如今,美國將這種遏制邏輯延伸到了聯合盟友上,從韓國的反應來看,其官員公開披露美方要求的舉動,本身或許就帶有一定的“訴苦”意味。
這大概率也暗示了美國盟友體系內部并非鐵板一塊,韓國不愿意輕易犧牲自身的實際利益,去為美國的戰略目標“買單”。
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產業鏈重構加速的當下,合作才能創造更大的蛋糕,對抗則只會讓自己付出代價。
值得一提的是,李在明在上周表示將盡快改善中韓關系,現在特朗普已經給韓國出了一道難題。
韓國總統李在明
之后,李在明如何在大國博弈中找到平衡點,將是對其外交智慧的考驗,而美國若繼續沉迷于霸權邏輯,恐怕會發現,愿意為其“遏華”戰略買單的盟友,只會越來越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