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王愷雯】
應國務院總理李強邀請,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于7月12日至18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這是阿爾巴尼斯第二次以總理身份訪華,距離他獲得連任僅兩個月;近一周的行程,創下澳大利亞總理訪華時長紀錄。這也是阿爾巴尼斯個人第八次到訪中國。
游外灘、登長城,在華期間,阿爾巴尼斯先后訪問上海、北京、成都三地,與商界、旅游業和體育界代表會面。
加強對華經貿合作被視為他此行的核心議題。“與中國的關系意味著為澳大利亞創造就業機會,就這么簡單。”阿爾巴尼斯在啟程前對澳媒說。
華東師范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陳弘16日對觀察者網表示,阿爾巴尼斯此次訪華,既是中澳高層之間的常態化互動,也釋放出澳方希望進一步深化對華關系的信號。
陳弘認為,雖然澳大利亞目前在對華關系上仍偏重于經貿合作,但經濟和政治并不是割裂的。作為中澳關系的“穩定器”和“推進器”,經貿關系穩固了,相信會對雙邊關系帶來全面提升。
2025年7月16日,阿爾巴尼斯(左)與伴侶朱迪·海登參觀長城。 東方IC
取得哪些成果?
7月15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阿爾巴尼斯。習近平指出,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澳關系近年來走出低谷、實現轉圜,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福祉。
阿爾巴尼斯說,中國的發展對澳大利亞至關重要,澳方從不尋求與中國經濟脫鉤,愿保持雙邊貿易暢通,推進綠色產業、應對氣候變化、醫療技術等領域務實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陳弘對觀察者網表示,中澳關系能在短時間內重回健康穩定軌道,離不開兩國領導人自上而下的推動。
近幾年中澳高層互動頻繁。阿爾巴尼斯自2022年5月首次就任澳大利亞總理以來,四次和習近平主席會面,并兩度訪華。中澳總理年度會晤也于2023年重啟。
7月15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李強同阿爾巴尼斯舉行第十輪中澳總理年度會晤。會談后,兩國總理共同見證簽署貿易、海關檢驗檢疫、農業、旅游等多項合作文件。雙方共同發表《中澳總理年度會晤聯合成果聲明》。
陳弘表示,從《中澳總理年度會晤聯合成果聲明》來看,可以從中提煉出三個關鍵字:
第一是“穩”。聲明中多次出現“穩定”“持續”等表述,體現雙方都希望將中澳關系維持在一個健康穩定發展的軌道上。
第二是“新”。聲明首次提到中澳在綠色經濟領域的溝通;提及重啟中澳旅游對話、加強青少年交流等。
第三是“進”。除了在新領域的務實合作,雙方還承諾在雙邊執法、聯合打擊跨國犯罪等領域繼續加強合作。
“實際上,如果中澳關系在前幾年未受到干擾,這些合作早就應該開展了。如今,隨著雙邊關系重啟回暖,相關工作也進入了快車道。”陳弘說。
中澳合作潛力巨大
阿爾巴尼斯此行帶領了一支涵蓋力拓、必和必拓、福特斯克、麥格理銀行等企業高管的商業代表團,凸顯對深化中澳經濟聯系的重視。
在上海,他主持了一場匯集澳大利亞四大礦產巨頭和中國鋼鐵企業的會議,探索兩國金屬貿易的新領域,不僅是地下開采的原礦石,還有經過加工的產品,也就是“綠鐵”,這種產品的價值是原礦石的兩到三倍。
7月14日,阿爾巴尼斯在上海出席中澳鋼鐵減碳圓桌會議。 阿爾巴尼斯X賬號
陳弘對觀察者網提到,“綠鐵”是一年多來中澳之間持續探討的領域。
“中國經濟正在轉型,對于傳統鐵礦石的需求可能會發生變化,如果能通過綠色技術實現鋼鐵產品的低碳生產,契合了中國對碳排放的要求。作為全球主要的鐵礦石供應國,澳大利亞在這一轉型中也展現出高度的合作意愿。”
陳弘表示,不止是“綠鐵”,在綠色經濟這一更廣闊的框架之下,中澳之間還有很多潛力巨大的領域可以開展合作。
“澳大利亞自身也清楚,不能永遠依賴化石燃料和礦產資源,要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必須在綠色技術和創新產業方面尋找新的增長點。”陳弘說。
他補充道,澳大利亞如果能夠與中國這一全球最大的新興經濟體、綠色轉型的重要引領者攜手并進,不僅有助于推動兩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將對整個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的綠色增長,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等共同挑戰產生積極影響。
除了鐵礦石和鋼鐵,阿爾巴尼斯在華期間還大力推銷澳大利亞農產品和旅游資源。
“澳大利亞不僅有世界上最好的牛肉、大麥、紅酒和巖龍蝦,我們還是世界上最好的度假勝地,”他同時強調,“擴大與中國的旅游關系將為澳大利亞帶來更多就業機會,促進澳大利亞企業的發展。”
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系研究院院長羅震(James Laurenceson)日前在澳媒“The Conversation”撰文指出,盡管擔憂所謂的安全挑戰,任何一屆澳大利亞政府都必須面對的現實是:去年,澳大利亞對華出口額高達1960億澳元(約合9200億元人民幣),超過該國第二至第五大出口市場的總和。
羅震指出,美國正在背棄過去的貿易承諾,而越來越多的澳大利亞人認為,中國是比美國更可靠的貿易伙伴。自2015年簽署《中澳自由貿易協定》以來,中國對澳大利亞商品征收的平均關稅僅為1.1%。
7月13日,阿爾巴尼斯和上海海港隊主帥穆斯卡特等人在外灘散步。 視頻截圖
“現在,中國比特朗普更重要”
阿爾巴尼斯此次訪華正逢全球貿易動蕩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之際。
目前,美國對澳大利亞多數進口商品征收10%的基準關稅,澳大利亞的鋼鐵和鋁則面臨高達50%的關稅。特朗普還計劃對進口藥品征收高達200%的關稅,而澳大利亞正是美國藥品進口的主要來源國之一。
近期,美國還在國防層面對澳大利亞施加更大壓力。
五角大樓已啟動對“奧庫斯”(AUKUS)核潛艇協議的重新審查。此外,美國國防部負責政策事務的副部長科爾比被曝正敦促日本和澳大利亞表態,若臺海發生沖突,它們將扮演什么角色。
在這個時間點上施壓,讓澳媒也直呼“不得不對美國的厚顏無恥感到驚訝”,并指出這會讓阿爾巴尼斯的訪華行程變得復雜。
不過,美國很快被潑了一盆冷水。
澳大利亞國防工業部長帕特·康羅伊強調,澳大利亞將優先考慮其主權,拒絕任何美國要求其參與對華“假設性”沖突的請求。阿爾巴尼斯在華期間也明確表示,澳方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臺獨”。他上個月還拒絕了美國要求澳大幅增加國防開支的要求,表示“將自主制定國防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自特朗普今年1月再次上任以來,阿爾巴尼斯尚未和他進行面對面會晤。上個月的七國集團(G7)領導人峰會期間,兩人原本有機會見面,但因特朗普早退而告吹。
盡管澳大利亞國內有人對阿爾巴尼斯至今未見特朗普頗有微詞,但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在14日發表的評論文章中指出,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正在背棄對外援助和多邊主義,阿爾巴尼斯選擇在首次會見特朗普之前再度訪華,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因為現在,中國比特朗普更重要。
盡管澳大利亞政府拒絕了美國的施壓,但另一邊,澳外長黃英賢在東盟外長會議期間,依然在大肆炒作所謂的“中國威脅”。
陳弘表示,從阿爾巴尼斯的對華政策來看,他仍在尋求一種平衡。一方面,澳大利亞繼續維持與美國的傳統安全紐帶,即澳美同盟,并且短期內這一基本立場不會發生根本變化。
另一方面,澳大利亞又不得不面對“骨感”的現實:當前美國的戰略非常清晰,即強調“美國優先”原則,并且將盟伴“工具化”,無論這個國家在盟伴關系中的重要性如何,都有可能在關鍵時刻淪為美國的“棄子”。
當地時間6月1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前離開G7峰會,返回華盛頓。圖為特朗普在“空軍一號”上向媒體發表講話。 東方IC
陳弘說,從堅持對澳加征關稅到G7峰會提前離場,再到施壓澳大利亞就美國假設的“臺海沖突”表明立場,最近的一系列事件表明,特朗普根本沒有把澳大利亞放在眼里。
“在這樣的背景下,相信澳大利亞正在對澳美關系進行反思。雖然‘安全靠美國,經濟靠中國’的架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但澳大利亞對美國的離心力正在產生。”陳弘說。
他補充道:“前幾年我們一直在呼吁,澳大利亞需要從本國利益和國家安全出發,制定獨立的對外政策,而不是將自己捆綁在美國的戰車上,去配合美國的全球戰略。我認為,澳大利亞領導人已經開始正視這個問題。”
中山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中山大學大洋洲研究中心副主任許少民則認為,阿爾巴尼斯在美澳關系面臨波折之際,似乎有意通過“打中國牌”來為澳大利亞爭取更大的戰略回旋空間。
他指出,自莫里森政府以來,澳大利亞在安全上持續加碼美澳同盟,在經濟上試圖降低對華依賴,這“一加一減”的背后,反映出澳對中國戰略判斷的根本性轉變。
許少民表示,阿爾巴尼斯政府基本會延續這一認知路線,但相較于莫里森時期,對華政策會更加務實理性,傾向于從本國利益出發,“就事論事”地處理雙邊關系,而非將分歧上綱上線。這種調整一方面是出于對選民、工商界及教育界的回應,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澳方試圖在中美戰略對抗加劇之際,維持一定外交靈活度,為自身爭取回旋余地。
羅震指出,阿爾巴尼斯不會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他對彭博社表示,中澳雙方都沒有幻想彼此能在地緣政治上保持一致立場,但也認識到中澳關系存在大量共同利益,“他們目前正將重點放在這些方面。”
在陳弘看來,雖然澳大利亞目前在對華關系中仍偏重于經貿合作,但經濟和政治并不是割裂的,作為中澳關系的“穩定器”和“推進器”,經貿關系穩固了,相信會對雙邊關系帶來全面提升。
陳弘指出,中澳關系目前已經進入全面穩定的狀態,并且還在不斷改善,相信在阿爾巴尼斯政府的新任期,也就是接下來三年內,這樣的勢頭不會發生大的改變。
(李琪對本文亦有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