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烏克蘭對俄羅斯發起“蛛網”行動,使用自殺式無人機對俄羅斯境內多個空軍基地發起了襲擊。襲擊中,俄羅斯多架戰略轟炸機受損。事后,烏克蘭軍隊通過社交平臺發布了此次襲擊的具體情況,各國媒體也進行了相關報道。
在美國媒體上,一些專家表示,這樣的事件顯示了無人機對現代空軍基地防護體系存在威脅,類似事件也可能發生在美軍基地。
無人機襲擊并非首次發生
6月1日的烏克蘭針對俄羅斯境內空軍基地發起的無人機襲擊,是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烏克蘭首次對俄羅斯空軍基地進行大規模的同步打擊。
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參謀部在海外社交媒體上表示:“無人機擊中了超過40架飛機,包括A-50、圖-95和圖-22M3,造成超過20億美元的損失。”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也表示,此次行動籌備時間為一年六個月零九天。行動中,烏克蘭秘密派出了百余架小型自殺式無人機襲擊了5個俄羅斯境內的空軍基地。這些無人機是從安裝在半掛車上類似集裝箱的裝置中發射的,這些裝置被偽裝成小棚屋或微型房屋。在俄羅斯空軍基地內,多架俄羅斯轟炸機露天停放著,這成為了此次大規模無人機襲擊行動能夠成功的關鍵機會。
烏軍通過社交媒體發布了無人機在執行襲擊行動時錄制的視頻。
烏克蘭并未透露操作員如何確認襲擊目標并且操縱無人機進行襲擊的,但是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些襲擊中以無人機“第一視角”錄制的視頻。
2022年敘利亞赫梅米姆空軍基地衛星圖像,可以看到在2018、2019年建造的一排加固掩體。
這并不是類似襲擊事件首次發生。2017年12月到2018年1月,俄羅斯的海外軍事基地之一、敘利亞的赫梅米姆空軍基地就曾屢次遭受大規模無人機襲擊。事件發生后,俄羅斯為該基地建設了新的機庫。
據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報道,2024年,俄羅斯國防部長安德烈·別洛烏索夫曾表示“相關機場建設的計劃已經制定完成,機庫肯定會建造。”而自2023年年底以來,多國的衛星圖像也顯示,俄羅斯正在為越來越多的空軍基地建造新的飛機機庫和掩體。不過烏克蘭此次襲擊行動依然獲得了成功,這背后暗示著,或許烏克蘭掌握了俄羅斯方面新建機庫的規劃情況,也或許是全球大規模無人機襲擊計劃正在迅速升級,俄羅斯新建機庫的速度依然不夠。
加固機場的爭論在美重燃
此次襲擊發生后,一些美國專家通過媒體文章表示,類似的襲擊很有可能發生在美國本土,或是美國設在海外的軍事基地上。在這種襲擊模式下,對手只需攻擊露天停放的飛機就能“得手”,讓大量飛機癱瘓于地面,“美國必須重新審視其空軍基地的防護策略”。
盡管美國已經在多個空軍基地建立了加固的機庫,但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軍方對此類設施的建設投資極為有限。從近年來的美國國防部預算提案中可以發現,近年來美軍在規劃中鮮少提及新建或加固常規機庫的需求。很多美國國會議員也明確反對開展此類建設,理由是“新建加固設施的成本過于高昂”,認為應該將資金優先投入其他領域。在這樣的觀點影響下,美國空軍顯然更注重發展主動防御裝備以及可分散部署的裝備,而非加固、保養既有的基礎設施。
路透社4月發布的衛星圖像中,美軍部署到迪戈加西亞(島)基地的6架B-2轟炸機及其后方的4個機場掩體。
事實上,針對主動防御與被動防御的資源爭奪以及觀點之爭一直存在。2024年5月,13名美國共和黨國會議員曾在致美國軍方的公開信中寫道:“盡管防空反導系統等‘主動防御’手段是基地與部隊防護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高昂的成本和有限的數量意味著美軍無法部署足夠系統為基地提供全面防護。為支持主動防御并強化基地防護,我們必須投資建設‘被動防御’設施。包括加固機庫與地下掩體、在基地內部及跨基地的部隊分散部署、冗余后勤設施以及快速跑道修復能力等。”顯然,這樣的擔憂與俄烏沖突中不斷發生的無人機襲擊事件有關。
但是遠水不解近渴,飛機露天停放的情況依然存在。4月2日路透社發布的衛星照片顯示,當時美軍將6架B-2隱身轟炸機部署至印度洋迪戈加西亞島的美軍基地,但該島僅有4個專用B-2機庫,且并未經過加固,轟炸機駐島期間經常被拍攝到露天停放。
哈德遜研究所列舉的美軍基地
今年1月,美國哈德遜研究所發布了一份名為:《水泥天空:加固西太平洋地區的空軍基地》的報告,強調建造新型加固機庫能有效保護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基地,并消耗敵人更多資源。報告認為,在目前情況下,10枚導彈就能夠摧毀美軍在迪戈加西亞基地、美軍在弗吉尼亞州的蘭利基地或駐日美軍巖國基地等地露天停放的所有飛機以及關鍵的燃料儲存設施。
無人機襲擊帶來的防御挑戰
從技術角度來說,無人機襲擊的技術和成本門檻正在越來越低。全球有多個系列的“開源自動駕駛系統”可以免費獲取,而其復雜程度或許會進一步降低。尤其是隨著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技術的進步,無人機的自主導航和目標定位能力將進一步快速提升,無需人類實時介入的無人航空系統(UAS)必然對所有地面目標構成了嚴重威脅。而且,由于UAS系統無需與人類操作員保持實時的數據鏈連接,因此“免疫”于電子干擾。尤其是當這些技術被用在自殺式無人機(或稱“單程攻擊無人機”)上時,防御難度就更大了。
但修建可以容納戰略轟炸機的大型機庫群,耗資巨大,周期很長,短期內難以實現,因此,目前俄羅斯、美國等都在探索快速的應急辦法。
在烏克蘭無人機襲擊事件后,俄羅斯強化了一些防御措施,包括修改轟炸機在衛星下的外形特征(用大量輪胎覆蓋機翼表面、在地面上用油漆繪制假飛機等)等,同時也在加緊推進機庫的加固和建設工程,不過由于俄羅斯面積廣袤,空軍基地眾多,因此工程推進依然有待加速。
2024年10月,美國蘭利空軍基地發布信息征詢書(RFI),征集建設無人機系統屏障網的相關信息。該基地現有42個開放式機棚,公告要求將屏障網設置在這些機棚周圍,要求其能夠攔截重量在9公斤以內、飛行高度在360米以下、飛行速度在185千米/時內的無人機,并且要求該屏障網可承受200攝氏度高溫和90公斤的拉伸強度,且能快速伸縮,以便戰斗機順利進出。
美空軍蘭利空軍基地發布的RFI中提及的遮陽式掩體,這些掩體還需要配合反無人機網。
隨后不久,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西摩·約翰遜空軍基地也發出了類似的RFI。
可以說,無人機威脅正日益嚴峻,而且難以依賴主動防御手段完全化解,加固、建設機庫等被動防御措施的重要性無可替代,未來美俄等國家必須對此有所投入,才能夠避免更大的損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