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近日,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爆出重磅消息:美國海軍兩艘“美國”級兩棲攻擊艦——“布干維爾”號和“費盧杰”號的交付計劃再次延期。原定于2025年10月交付的“布干維爾”號,推遲至2026年8月,整整晚近一年;“費盧杰”號更是從原計劃的2029年延遲至2030年。面對這樣的延期,外界不禁要問:曾以工業制造奇跡著稱的美國,怎么連“造艦”都成了奢望?
這兩艘艦承載著美軍未來兩棲攻擊作戰的重任。所謂“美國”級兩棲攻擊艦,是美軍為實現快速投送、遠征打擊而設計的新一代平臺,可搭載隱身戰機F-35B和MV-22傾轉旋翼機,甚至被視為“航母替代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惜,這樣的“未來旗艦”卻一再陷入拖延、改造和事故泥潭,難以兌現其戰略價值。
以“布干維爾”號為例,自2016年合同簽訂,到2019年鋪設龍骨,歷時四年多才下水,但直到2025年仍未完成首次航行試驗。其間不僅因主減速器制造缺陷和施工人員不足造成延期,還于2023年發生火災,致使6人受傷。火災事故的發生暴露出施工安全管理的嚴重缺失,更加劇了工期延誤。與此同時,“費盧杰”號于2022年10月簽訂合同,2023年才鋪設龍骨,預計交付時間被推遲整整一年,未來更加難以預測。
這其中最令人詫異的是,導致延期的主要原因竟然是“勞動力短缺”和“雷達系統更換”。表面上看,這些都是最基礎、最理應可控的因素,但放在今天的美國工業環境,卻變成了難以克服的障礙。美國軍工體系早已不復當年光輝,面對緊張的國際局勢,卻連工廠里的工人都嚴重不足。更換雷達雖是技術升級,卻需要重新設計、調試和測試,進而導致大幅度的時間和成本飆升,甚至單單雷達更換這一項就額外增加了6800萬美元的造價。
這并非個案,而是美國軍工產業系統性衰退的典型縮影。過去幾十年,美國軍工行業逐漸私有化、市場化,企業更加關注利潤最大化,導致管理松散、項目執行效率低下。福特級航母多次延期、瀕海戰斗艦質量堪憂、伯克級驅逐艦雷達整合受阻……美軍的每一項大型武器系統幾乎都面臨類似困境。五角大樓手握巨額軍費,卻無法將資源有效轉化為實戰能力,項目進度反復被拖延,成本不斷攀升。
軍艦設計上的頻繁調整進一步加劇了工期延長。為了恢復此前取消的艦艉塢艙,“布干維爾”號不得不重新設計艦島結構和飛行甲板,這種“邊建造邊改裝”的狀態無異于拆東墻補西墻,嚴重擾亂生產流程,令建造進度一拖再拖。美國軍工體系不僅缺乏有效的設計穩定性和規劃能力,更在生產執行環節遭遇嚴重瓶頸。
這些問題的積累直接削弱了美軍的全球快速投送和遠征打擊能力。兩棲攻擊艦作為美軍戰略布局中承載未來戰機和海上作戰平臺的關鍵艦種,理應成為戰力核心。如今,卻因為長期延期和成本暴漲,導致艦隊的“戰斗力空心化”日益嚴重。與此同時,現役航母不得不頻繁超期服役,艦隊整體戰備狀態令人堪憂。美軍的“航母替代論”正被現實狠狠打臉。
當前國際局勢日趨復雜,特別是在印太地區美中競爭加劇、亞太安全環境緊張的背景下,美軍需要更靈活、快速、高效的作戰平臺。兩棲攻擊艦恰恰滿足這種需求,但從“布干維爾”號到“費盧杰”號的工期滑坡,無疑讓美國戰略部署受到沉重打擊。美軍急需的前沿機動作戰能力,正被現實拖累到難以啟齒的地步。
相比之下,全球其他大國的軍工體系卻展現出不同的態勢。中國、俄羅斯、印度等國紛紛強化自主軍工生產,采用更本地化、低成本、短周期的制造模式,快速推進艦船和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尤其是中國,在造艦速度和艦隊規模擴張方面已明顯超越美國,體現出強大的國家工業動員能力和整合創新能力。這種差距不僅是產量上的,更是效率和管理上的顯著差異。
美軍軍工產業的困境還波及到武器出口市場。多年來,美國依賴武器出口擴展其全球影響力,但近期客戶對美制武器的高價、遲交、難維護頻頻抱怨。沙特、波蘭、菲律賓等關鍵盟友的質疑,暴露出美軍工業的不堪重負和信譽滑坡。美國如果不能提升軍工效率和質量,未來在國際軍售市場的優勢將受到嚴重沖擊。
在美國軍工體系逐漸成為“資金黑洞”的背景下,曾經以“鋼鐵意志”聞名的美軍,正面臨工業基礎不斷削弱的嚴峻現實。工業生產力的衰退,直接影響到軍事實力的持續性和穩定性。新技術的研發固然重要,但沒有強大的工業體系支撐,任何高科技武器也難以發揮應有作用。美軍如果不能迅速調整戰略,重塑軍工生產和管理體系,未來的戰爭很可能變成“輸在工廠里”。
“布干維爾”號和“費盧杰”號延期的背后,是美國工業體系和戰略規劃的雙重失誤。全球戰略競爭不等人,美軍若繼續被拖延和高成本困擾,必將失去戰略主動權和國際威懾力。面對中國海軍快速崛起和其他大國的軍工追趕,美國急需打破既有體制的僵化,重塑高效、靈活的軍工體系,才能保證其在未來國際軍事舞臺上的地位。
這場“8年磨一艦”的荒誕劇,不僅是一次造艦失敗,更是美國軍工體系衰敗的縮影。美國曾經無可匹敵的軍工神話正在逐漸瓦解,全球都在見證一個超級大國如何因工業疲軟而步履維艱。時間不等人,美軍如果再不能解決這些根本性問題,將在未來的戰爭和戰略博弈中敗下陣來。未來的世界,或許不再屬于那個曾以鋼鐵和技術稱霸的美國,而是屬于那些能真正掌控產業鏈和生產力的新興強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