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強調了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并部署了城市工作7個方面的重點任務。關于此次中央城市會議,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特別邀請專家學者深刻領會與思考會議內容,共同探討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
本文字數:4725字
閱讀時間:15分鐘
袁昕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住房與社區規劃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董事長
科技創新與人文傳承交相輝映,落實城市工作各項任務
轉眼之間十年過去了,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再次召開,明確了中國的城市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的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此次城市工作會議總體上進一步突出了創新和變化的要求。要求我們深刻把握新形勢下我國城市發展規律,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建立城鄉發展新平衡的空間格局,建立城市空間供需的新邏輯關系。城市不再是一味的追求新增土地、新城建設,而是倒逼開發商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地方政府尋找新財路,形成新的政績考核標準。要通過城市更新工作,轉變存量空間新用途、發掘新價值,完善新服務,增強城市韌性,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建設創新之城,發展新質產生力,培育新生態、增強新動能。城市不再是一味的招商引資,而是更需要人才、知識、技術等的集聚和資源的集約,才能實現高質量的內涵式發展。會議要求通過轉變城市發展理念、轉變城市發展方式、轉變城市發展動力、轉變城市工作重心、轉變城市工作方法,以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為目標,以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這些新的要求對于城鄉規劃建設工作提出了新命題,也是讓規劃行業的從業者感到振奮的號角。
人文與科技是承載城市基因的一對染色體,人文解決“品”的內涵,科技解決“質”的跨越,人文與科技的融合是實現高品質的城市生活愿景的唯一途徑。我們已經感受到了科技進步為富有活力、舒適便利、綠色低碳、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的城市建設帶來的源源不斷的動力,隨著人工智能、區塊鏈、機器人、能源和生物工程等技術的突破和融合給人類文明帶來的躍遷式發展,人類生活和城市建設必將產生越來越多顛覆傳統的新變化。對標摩爾定律、萊特定律和弗拉特利定律下的半導體、先進制造、基因測序等行業指數級技術進步和成本降低,城市規劃建設也需要技術和標準的加速創新,降低建造成本,提升使用體驗,滿足人的發展需求。雖然建筑物不可能像手機、汽車等產品實現快速迭代,但卻可以通過不斷的更新,融入新技術,滿足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快速變化的需求,強化對城市空間的合理與靈活使用是科技平權對規劃工作的重要賦能。同時,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風貌景觀,延續歷史文脈,提升城市資產的文化附加值,創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展現人文素質,讓城市釋放人文的光輝是永恒不變的重點任務。
會議要求規劃行業必須開闊視野,加強城市工作隊伍素質和能力建設。如果我們依舊延續傳統的思維,抱殘守缺,是無法創造出面向未來的城市新空間的。當前,我們正站在前所未有的技術融合與迭代的爆發點上,城市操作系統的根本性變革將重新定義創新與宜居、美麗與文明、韌性與智慧,在新的城市工作精神的指引下,規劃行業可以看到新的曙光,我們的工作任重道遠。
梅耀林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地下空間規劃分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設計大師,江蘇省規劃設計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創新城市:
驅動城市現代化新征程的核心引擎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召開,為新時代中國城市發展錨定了歷史方位,擘畫了宏偉藍圖。會議將“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置于七大重點任務之列,同時也是現代化人民城市的首個特征,深刻揭示了創新已成為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作為城市規劃工作者,我們須從發展動能轉換、特色風貌彰顯、歷史文化賡續、治理模式革新等多維度,深度解析“創新城市”的豐富內涵與實踐路徑。
一、發展動能轉換:產業創新注入城市發展動力
會議明確指出“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不斷取得突破”。這要求城市規劃必須超越傳統的空間資源配置角色,主動擔當創新生態的孵化器和動能轉換的推進器。蘇州工業園區30年發展堅持規劃引領,其核心在于前瞻性地通過空間適配引導創新要素集聚——金雞湖畔布局研發總部、獨墅湖畔打造科教創新區、陽澄湖半島發展未來產業,正是這種“空間—產業”精準匹配的戰略遠見,助力蘇州打造全球“智造之城”,成為全國園區的典范標桿。新一輪城市規劃應著力構建“空間供給—場景營造—制度賦能”三位一體的新質生產力培育體系:在空間載體上研究、規劃混合功能街區、未來產業社區等承載新質生產力的專屬空間,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與跨界共生;在場景營造上前瞻布局人工智能訓練場、無人駕駛測試區等創新應用場景,為新質生產力的孕育與驗證提供真實“土壤”;在制度設計上探索彈性用地政策、數據資產確權機制等,為新質生產力突破傳統束縛提供制度保障。
二、特色風貌彰顯:特色創新淬煉城市形象名片
針對快速城鎮化過程中形成的“千城一面”痼疾,會議提出“完善城市風貌管理制度”,強調保護城市的“歷史文脈、人文地理、自然景觀”。特色創新絕非簡單的視覺符號堆砌,而是根植于地域基因的空間敘事。南通積極推動唐閘近代民族工業遺產保護及活化利用規劃與咨詢工作,通過有機更新策略,系統性保護工業建筑群落肌理,植入創意工坊與沉浸式體驗場景,使張謇精神在當代城市精神中延續。在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發展階段,城市更新行動是傳承地域特色、塑造獨特魅力的核心舞臺,通過精細化的城市更新行動,讓每一片街區都講述獨特的地域故事,讓城市風貌在有機生長中煥發持久的生命力,實現城市發展潛力的再挖掘、發展動能的再升級、創新活力的再提升。
三、歷史文化賡續:文化創新賦能城市內涵發展
會議將“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作為建設文明城市的關鍵。文化創新需超越靜態保護,轉向“活態傳承”與“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揚州通過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重構“三灣抵一壩”運河景觀帶,建設揚州中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讓千年文脈在現代空間敘事中煥新。新時期的城市規劃應建立“文化基因圖譜”,通過空間織補、功能植入、數字再現等手段,使文化遺產成為激發城市活力的觸媒,讓文化“軟實力”真正成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硬支撐”。
四、治理模式革新:治理創新推動城市有為善治
會議強調“創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要求“高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這標志著城市治理從管理型向服務型的深刻轉型。規劃助力城市治理創新須從感知維度升級、決策機制革新、實施模式突破等多方面入手,規劃師更需承擔“價值連接者”的新使命——既以智慧技術錨定民生痛點,又用制度創新織牢協作網絡,在剛性管控與柔性服務之間架設可落地的實踐橋梁,讓城市規劃真正成為鏈接市民需求與城市發展的韌性紐帶。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描繪的“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現代化人民城市圖景,其核心引擎在于全方位、多層次的城市創新。當產業創新重塑城市發展邏輯,特色創新淬煉城市獨特氣質,文化創新賦予城市永恒魅力,治理創新激活城市運行效率,我們正見證一場深刻的空間革命。城市規劃工作者當以創新為筆,以大地為卷,繪制出承載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現代化城市新圖景。
董珂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總體規劃專委會秘書長、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
從兩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異同看城市工作的使命與任務
時隔十年,2025年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再次在京召開,這既是對2015年以來全國城市工作的全面回顧和總結,又是對未來城市工作的總體展望和部署。我有幸參與了兩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相關研究,僅從個人理解談談兩次會議在背景、任務、舉措等方面的異同。
從兩次會議的共同點來看,一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我們黨的執政理念是“堅持人民至上,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這是我們黨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就是我們黨執政理念在城市工作中的具體體現。二是將建設現代化城市作為發展目標。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條重要經驗是“制定長遠發展戰略,一屆接著一屆辦、一代接著一代干”,“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新中國以來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長遠戰略和百年夢想,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目標在城市工作中的具體反映。三是堅持“一個尊重、五個統籌”。我們黨的思想路線和工作方法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而堅持“一個尊重、五個統籌”,就是我們黨思想路線和工作方法在城市工作中的具體深化。
從兩次會議的不同點來看,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在現代化進程中所處的階段不同。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了“治病、跨阱、追夢”的三階段目標,即近期治理大城市病、中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遠期實現第二個百年中國夢。2015年我國的人均GDP為7990美元,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尚需付出艱巨努力,當時提出推動科技自主創新和縮小貧富差距是中期“跨阱”的必要舉措。時至今日,2024年我國的人均GDP已達1.35萬美元,可以說基本實現了“跨阱”的任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币虼?,本次會議直接提出了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并以“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多元圖景勾勒現代化城市的輪廓,這既體現了我們黨“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又體現了“現代化城市”的豐富內涵,與2015年提出“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相比,展現了經濟、社會、環境、文化、治理、安全六個維度更為全面、更加系統的現代化城市愿景。
二是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不同。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緣起是“貪大、媚洋、求怪”等城市亂象,現象背后的本質是城鎮化快速增長期因政府缺乏有效調控所導致的各種負外部性行為,因此,前期研究首先從梳理十大問題開始,重點解決“大城市病”,形象地說,會議解決問題的對策可描述為“踩剎車、防脫軌”。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召開的宏觀背景有很大差異,“大城市病”得到了有效緩解,但因地緣政治格局演變、資源環境緊約束、人口總量達峰以及疫情等影響,城市發展動力不足、產能過剩、消費低迷,“土地財政”難以為繼,進而影響到城市公共財政支出和公用事業運營維護。因此,前期調研將發展動能和財政金融問題作為重點研究對象,重點探索城市的可持續建設運營治理,形象地說,會議解決問題的對策可描述為“踩油門、防熄火”。會議提出了“兩個轉向”的重大判斷,進而提出“五個轉變”的總體要求,力圖為城市找到新動力、新引擎,推動城市“脫胎換骨”,以全新的姿態邁向現代化新征程。
三是會議的預期目標和工作著力點不同。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最大亮點是提出“一個尊重、五個統籌”,會議的預期目標是“統一思想”,這與當時有的領導干部“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罔顧規律、肆意妄為”的錯誤政績觀有關,希望通過城市發展規律的科普教育,讓領導干部回歸理性、回歸科學。時至今日,領導干部素質已有了大幅提高,在思想統一的基礎上,下一步的重點工作就是“統一行動”。因此,本次會議提出了“一個優化、六個建設”共7大重點任務,就是為各級領導干部描繪了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路線圖”。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重在推進以現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為主體、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建設創新城市重在培育新質生產力所需要的創新生態,依靠土地、財稅、金融體制機制改革和商品、要素、制度開放增強城市動能;建設宜居城市重在優化空間結構,提供優質住房和公共服務;建設美麗城市重在減污降碳擴綠協同增效,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建設韌性城市重在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保障設施安全、建筑安全、公共安全;建設文明城市重在保護歷史文化、塑造城市風貌、提高市民素質;建設智慧城市重在黨建引領、依法治市、創新手段和智慧賦能。
總體來看,本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與上次會議相比,既有傳承又有創新,深刻昭示了我們黨一以貫之的初心使命和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為城鄉規劃事業支撐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進行牟利。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于第一時間協商版權問題或刪除內容。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重磅 |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搭建頂層設計,專家解析未來城市發展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翻開城市發展新篇章,十大關鍵詞了解中國城市部署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