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臺的日程表被翻得嘩嘩作響,李在明的筆尖在“訪華”兩字上懸了13天,最終劃向空白——北京9月的閱兵邀請,終究沒擠進他的外交行程表!
7月13日,韓國總統室高層冷冰冰甩出兩個理由:“行程太滿”和“中國得先訪韓”,可明眼人一扒就透:華盛頓的陰影下,韓國連參加一場閱兵的勇氣都湊不齊!
“行程沖突”的謊言:美日行程塞滿日歷,中國被踢出優先級
翻開李在明7月至9月的行程簿,密密麻麻全是“親美日程”:7月飛華盛頓求見特朗普,8月約日本首相石破茂面談,9月再赴紐約趕聯合國大會場子。總統府振振有詞:“實在抽不出三天去北京!”
可這謊撒得連韓國網友都看不下去,有人嘲諷:“文在寅當年頂著‘薩德’風暴訪華,三天時間硬是擠出來了,如今李在明連72小時都騰不動?”
更打臉的是,就在6月,李在明還高調宣布“全力籌備APEC峰會”,11月要在家門口招待各國元首——若真想平衡外交,此時冷落中國,豈不是自毀橋梁?
“外交對等”的遮羞布:自己砸的鍋,憑啥要中國先修?
韓方搬出第二塊擋箭牌,聲稱2017年文在寅主動訪華后,中國至今未回訪,“輪到中方先來韓國才公平”。這話乍聽有理,細想卻荒唐透頂!
當年文在寅為何火速訪華?全因前任樸槿惠強推“薩德”,導彈系統直指中國腹地,逼得中方反制制裁,韓國旅游業、零售業一夜蒸發百億!文在寅是去“救火”的,不是去“串門”的。
如今李在明接手的爛攤子更燙手:尹錫悅不僅追加部署薩德,還在臺海問題上屢踩紅線,中韓關系凍到冰點。
自己前任捅的婁子,卻要中國“先訪韓”來示好?韓媒都忍不住罵:“這不是外交對等,是外交碰瓷!”
華盛頓的遙控器:怕特朗普翻臉,更怕軍權談判泡湯
剝開兩塊遮羞布,核心恐懼赤裸裸暴露——李在明根本不敢違逆美國!
當前特朗普正對盟友揮舞“雙面刀”:經貿上剛對華放寬芯片出口,軍事上卻逼日澳“臺海站隊”。
韓國夾在中間如履薄冰,尤其李在明正苦苦索要美軍握了70年的“戰時指揮權”,此刻若高調訪華,特朗普一怒之下完全可能永久凍結軍權移交。
更現實的巴掌是關稅!2024年美國對韓加征25%鋼鐵關稅,韓國企業年損超30億美元。若再惹惱特朗普,下一輪關稅大棒砸向汽車、半導體,韓國經濟直接崩盤。
李在明嘴上喊“戰略自主”,身體卻誠實地把訪美行程排滿——畢竟,白宮捏著韓國的錢袋子和槍桿子!
保守派的冷箭:支持率64.6%的泡沫,一戳就破
李在明還有層難言之隱:國內保守派正舉著放大鏡等他“親華”。
他上臺后支持率飆升至64.6%,靠的是安撫各派+社交媒體親民秀,可這泡沫脆弱得很。7月初首爾反華游行剛鬧過,保守派趁機炒作“中國威脅論”,若李在明此時出席中國閱兵,立刻會被扣上“賣國”帽子。
尤其前總統尹錫悅的案子懸而未決,政敵巴不得抓他把柄——當年競選時他被誣“通華”的舊傷,至今沒結痂!
APEC的最后窗口:現在不訪華,11月峰會變“尬聊”
拒絕閱兵的代價,正在首爾悄然累積。
11月APEC峰會將在韓國慶州舉行,中方高層大概率出席。若此前李在明連訪華都推脫,雙方在自家主場碰面也只剩“禮貌微笑”——畢竟連文在寅都懂:外交誠意不是靠PPT展示,而是實打實的行動。
更緊迫的是經濟賬:美國關稅壓得韓國喘不過氣,作為最大貿易伙伴的中國本是救命稻草。可中韓自貿升級談判停滯、科技合作遇冷,李在明若再拖延,韓國企業怕要集體上書青瓦臺:“總統,我們要吃飯啊!”
所謂外交平衡,從不在行程表的厚度,而在于李在明把13天猶豫耗在“站隊恐懼”時,早忘了韓國真正的活路是左右逢源;美國舉著關稅大棒逼人下跪時,中國遞出的請柬成了照妖鏡。
正如青瓦臺那句蒼白辯白所印證:不敢獨立行走的國家,永遠只能看人臉色!對此你們是怎么看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