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幾天湖北又要遭強對流“轟炸”了。黃陂局地10級大風刮得樹亂晃,半小時40毫米雨砸得路上能“養魚”。
湖北老鄉這兩年算看明白:預警顏色變,總趕不上老天爺翻臉快。
去年5月恩施暴雨前,三小時下72毫米,積水漫過車輪胎;6月宜昌更邪乎,單點270毫米暴雨直接埋了半條國道。今年前五月湖北發17次強對流預警,四成后來都升級。
4月黃岡預警最離譜,從黃變紅就隔三小時,小時雨量蹦到60毫米。現在老鄉看黃色預警都麻木了——顏色升得比雨來得還慢。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預警不是發個顏色就行,得讓老百姓知道“該干啥”。去年武漢暴雨紅色預警,小時雨量70毫米的預警,拖到積水半米才發。
氣象臺也有苦衷,短時強對流本來難預測,雷達回波半小時能大變樣。但問題也不小,預警分級總跟歷史災情“兩張皮”。就說黃陂這種風口地,7級陣風就該發紅色應急短信,去年8級風都掀翻過工棚。
孝感更典型,大風預警寫8級,結果廣告牌砸穿三輛車——不是顏色不準,是標準沒對上災情。老鄉早學會“看天自救”了:我車里備著拖鞋救生哨,小區群天天轉雷達云圖。
樓上大媽更絕,陽臺上常年放倆救生圈,說“萬一水漲了,還能撈個救命的”。
光谷軟件園那場9級風,寫字樓玻璃嘩啦啦往下掉,打工人包里都塞雨衣——打傘?分分鐘變“風箏”。
可光靠自己哪夠?去年漬水斷電電梯困人,今年預警短信能附上應急電話不?現在這預警機制真該改改了。
黃色往上還有橙紅兩級,老百姓哪分得清顏色漸變代表啥風險?
查數據更嚇人:前五月17次預警,四成事后升級,黃岡三小時從黃變紅,小時雨量蹦到60毫米。預報系統對短時極端天氣還是反應慢半拍,等手機收到推送,暴雨早把路淹透了。預警不能光看顏色深淺,看到黃色就得按最壞打算做準備。
山區住戶查查后山有沒有裂縫,城里人避開下穿隧道——就像廚房著火,不能只喊“注意安全”,得說“關煤氣、拿滅火器、往樓下跑”。氣象臺要是能學學地震預警,直接報“XX路半小時后積水30厘米”,誰還覺得預警是“狼來了”?我家車庫去年被淹兩回,今年看見黃色預警,直接往車底墊磚頭。
樓上大媽陽臺上的救生圈,早成小區“安全標志”了。上班族包里的雨衣,比雨傘實用多了——打傘?
風一刮準成“空中飛人”。說真的,湖北老鄉這兩年都被暴雨“練”出來了,可總這么“自救”哪是個頭?
未來幾天強對流還會來,預警機制能不能跟上?黃色預警到底該咋用?老鄉們有啥好點子?
評論區嘮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