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臺獨”媒體人胡采蘋不知道是不是為了奪取曝光度,在社交媒體上說出了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言論:“臺灣哪里怕你封鎖,一來你鎖不住,二來我臺灣只要鎖定你鹽田寧波上海廈門這些港口騷擾就可以,我不用全炸,事實證明我只要炸一個,其他全部都會癱瘓。”
這些話的意思就是“若兩岸開戰,只需炸掉一個港口,臺灣可封鎖大陸”。
胡采蘋還強調,大陸雖然幅員遼闊,但物資進出極度依賴東南沿海,而臺灣盡管面積不大,海岸線卻很長,完全不懼封鎖。她甚至叫囂道,如果臺灣真的那么容易被封鎖,大陸早就動手了,用不著等到現在。
胡采蘋的言論一出,立即在島內引發輿論嘩然。綠營媒體對此如獲至寶,爭相報道,并大肆渲染臺灣軍事實力,煽動對抗情緒。
這位“臺獨”媒體人說炸一個港口就能封鎖我國,咱先看看這想法有多不靠譜。我國是全球陸軍實力最強的國家之一,海軍也在突飛猛進。根據公開數據,解放軍現役部隊超過200萬,海軍艦艇總數超過350艘,包括航母、驅逐艦這些硬核裝備。
2023年國防預算達到1.55萬億元人民幣,軍事實力不是吹出來的。反過來看臺灣,所謂“軍隊”總兵力不到20萬,裝備老舊,連征兵都招不滿人。
胡采蘋曾是大陸知名雜志《財經》的記者,甚至一度被評為“優秀采編人員”。她當時在大陸職場如魚得水,背后卻在境外社交媒體上,扮演著另一副面孔。
在那里,她毫不掩飾自己的“臺獨”立場,將大陸民眾稱為“敵人”,儼然一副潛伏在“敵后”的模樣。這種“雙面人”的做派在2016年被徹底戳穿,她在大陸苦心經營的人設一夜崩塌。
面對網友的聲討,她非但沒有反思,反而嘴硬地聲稱,抵制“臺獨”分子來大陸賺錢是“幼稚”行為。最終,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她只能灰溜溜地逃回臺灣。
回到臺灣的胡采蘋,徹底放飛了自我。她搖身一變,從財經、影視評論員,轉型成了激進的政治網紅,靠著極端反華、抗中的立場來收割流量,博取眼球。
她的“代表作”一個比一個離譜。一會兒說“日本聯手臺灣,能讓大陸比甲生海戰還慘”,一會兒又幻想大陸的掃地機器人會悄悄記下臺灣人是否在家,隨時準備“告密”。
這些近乎弱智的推論,毫無邏輯可言,連島內都爭議不斷。國民黨議員就曾公開嘲諷,說臺灣的財經網紅,就是用這種水平的邏輯在談論經濟。顯然,對胡采蘋而言,事實和邏輯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姿態,是生意。
我們不妨回到她那個“炸港封陸”的驚人構想上。這個構想的荒謬,首先體現在對地理和經濟的無知。她或許從地圖上看到了上海港、寧波舟山港、深圳鹽田港的巨大吞吐量,便天真地以為,掐住一個點,就能讓整個大陸動彈不得。
這好比拆掉一戶人家的電表,就指望讓整座城市陷入黑暗。中國大陸有長達1.8萬公里的海岸線,星羅棋布地分布著一個龐大的港口集群。世界前十大集裝箱港口,七個都在這里。任何一個港口遇到問題,周邊的兄弟港口都能迅速補位。
北方的港口群聯動東北亞,南方的港口群通達東南亞,彼此互為犄角,形成了一張水泄不通的物流巨網。想靠炸掉一兩個節點就摧毀整張網絡,純屬天方夜譚。
更諷刺的是,她似乎也忘了,臺灣經濟的命脈,恰恰就系在這張網上。臺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接近百分之四十,大量的電子元件、精密儀器,都需要在大陸的產業鏈上完成制造和組裝。攻擊大陸港口?這無異于一個坐在樹上的人,拼命去鋸斷自己屁股底下的樹干。這到底是戰略,還是自殘?
如果說經濟和地理上的漏洞還能用“無知”來解釋,那么軍事上的幻想,則只能用“無畏”來形容。胡采蘋設想,臺灣可以用潛艇或導彈,“輕松”完成對大陸港口的攻擊。
她眼里的解放軍,仿佛還停留在幾十年前。她不知道,這些被她點名的戰略要地,早已被全世界最密不透風的防御體系層層護住。
中國的055型萬噸大驅和雙航母編隊,構建起的海空屏障,是為應對全球最頂級的軍事威脅而準備的。臺灣那幾艘上了年紀的老爺潛艇,想要悄無聲息地突破這道防線,去執行什么“炸港”任務,概率比彩票中頭獎還要低。
軍事專家們對這種論調,連反駁的興趣都沒有,只是搖頭。因為這根本不是一個戰術問題,而是一個常識問題。任何類似的攻擊行為,都等同于直接宣戰,接下來要面對的,只會是排山倒海外的反擊。這哪是什么“不對稱作戰”的妙計,這分明是一份徹頭徹尾的自殺宣言。
這出荒唐的“炸港”鬧劇,與其說是一個軍事計劃,不如說是一場政治表演。表演的背后,是“臺獨”勢力深深的焦慮與絕望。隨著兩岸實力差距的飛速拉大,他們發現,過去那套“以武拒統”的防御牌已經徹底失效。于是,只能靠“主動出擊”的瘋狂言論來給自己壯膽,給同溫層的人打氣。
這種精神分裂式的表演,甚至讓民進黨當局都感到尷尬,不得不趕緊出來滅火,把調子從“抗中”悄悄改回“和平保臺”。他們一邊叫囂著要炸毀大陸的港口,一邊又對中斷兩岸貿易心驚膽戰。一邊把大陸描繪成洪水猛獸,一邊又離不開大陸提供的市場和機遇。
當這種“狼來了”的把戲玩得太多,連島內的民眾也開始厭倦了。有臺灣網友一針見血地問道:“民進黨到底是想保臺,還是想拉著大家一起垮?”喧囂的口號終究敵不過現實的引力。
金門的鄉親們,盼著大陸的水電早日接通。63家臺灣企業,在去年底悄無聲息地登陸大陸注冊。
這些沉默而堅定的選擇,才是兩岸關系最真實的底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