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25年對臺灣局勢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就是“懸”——島內亂成一鍋粥。
大家都覺得,統一的腳步越來越近,但用什么方式、什么時候動手、到底會不會“武統”,卻沒人能拍胸脯保證。島內甚至不少人怕到主動想“移民”,但也有人坐等“變天”,總覺得這個局勢里,還有一招誰都沒想到的妙手。
細心一點去觀察,發現兩岸僵局和77年前的遼沈戰役,像是歷史在幽默地重演。
毛主席當年的一個“奇謀”,其實給今天的臺灣問題,留下了一種出人意料的破局思路。如果照著這個路子走,說不定能在避免“兵戎相見”前提下,把臺海這團死結解開。
賴清德今年上臺以后,臺獨動作越搞越絕。先是拒絕大陸游客赴臺,把旅游經濟的活路一刀切斷,給臺灣民眾制造困境,然后把兩岸文化科技交流搞得幾乎停擺,生怕“臺胞”聽了大陸的聲音轉了性子。
更讓人心驚的,是他悄悄布局的“全民動員”那一套——據說準備40萬“防衛隊”,揚言真打起來要打巷戰,哪怕把臺灣變成廢墟也要“戰到底”。配套成立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聽起來像是要跟大陸“同歸于盡”的節奏。
島內外都在問,這一連串“自殘式操作”賴清德到底靠的是什么?答案其實不難想——臺灣的“底氣”不全在自己身上,更多在美國和日本的身上
島內的臺獨派,做夢都覺得解放軍動手之前,美日的援軍就會像打游戲一樣隨時空降支援。要真打起來,不說贏,最起碼能拖到“有人救”。
這局面看著很絕望嗎?未必。毛主席77年前的戰略思維,在今天臺海問題上,還有啟發意義。
回頭看看1948年遼沈戰役,當時東北野戰軍百萬大軍,和國民黨殘余55萬主力死磕。最棘手的,就是長春、沈陽、錦州三地成“犄角”,哪兒先動手,爭了七八個月。
101等東野主將覺得應該北打長春,這樣從上往下推進,不怕被敵軍反包圍;毛主席卻力主先打最南邊的錦州,理由很簡單:“打掉敵人退路”
按101的想法,主力部隊北邊打長春,能逐步推進。但毛主席覺得,如果先攻北城,敵人一旦頂不住防線就往南跑,反而和南邊的沈陽、錦州會合,拖得越久越難收場。只有先把錦州打下來,敵人無退路,守城必垮,想投降都來不及。
結果怎樣?事實證明,毛主席的奇謀壓根不是“打地盤”,而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錦州一打,敵軍亂作一團,長春、沈陽的守軍后路被斬斷,士氣一落千丈,結果不僅城沒守住,還加速了起義、投降潮。
細看今天的臺灣問題,結構驚人相似。賴清德們“死扛臺獨”,靠的就是背后“錦州”——美國駐沖繩基地、日本本土美軍等外援。臺灣民進黨那點底氣,是“靠山硬”的自信。只要美日沒倒,島內主力再弱也敢硬頂。
誰都知道,臺灣是個島,外援全靠美軍基地。美軍在沖繩有超過2萬駐軍,距離臺灣不過600公里。要真打起來,哪怕臺灣本地守不住,這支美軍隨時可能插手,島內臺獨派幻想只要能“挺到救兵來”,一切都有轉機。
現實卻比想象復雜得多。美國其實并沒有鐵了心要為臺灣“拼命”,頂多就是在邊上喊喊話、搞搞軍演、賣點武器。前不久島內軍方和美國退役將領搞的“臺海防衛兵棋推演”,話說得很明白——“美國介不介入、會不會救臺灣,根本要看自己利益”。只要解放軍打得快、外援插不進手,美國可能就是“表面很忙、實則裝死”。
那有沒有辦法,把臺獨派的這根“外援定心丸”打掉?還真有,毛主席77年前的“錦州思維”可以復制不是簡單地“攻臺”,而是先鎖住外援后路,把“救兵”堵在門外。
比如說,如果兩岸真進入攤牌階段,解放軍不是直接“主攻臺灣本島”,而是以“維權、反制外部勢力”為名,重點圍困甚至進攻沖繩、琉球等關鍵美軍基地,實質上是“封門打狗”
一旦美日美軍“救兵”被困,臺獨派在島內再囂張,也沒救兵可等。這種心理崩潰帶來的潰敗,才是讓臺海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佳方式。
而且國際法還有“說法”——二戰后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都沒說琉球歸日本。歷史賬算清楚,中國維護自身權益,也有名有實。現實操作未必真要打一場大戰,但一旦對第一島鏈發起“反介入作戰”,臺獨派就成了“孤家寡人”。
到現在,臺灣內部其實已經很焦慮。島內的旅游業連年下滑,臺胞赴大陸讀書、工作的人越來越多,只有民進黨一條道走到黑。2024年臺灣全年GDP增長只有4.59%,科技產業“去中國化”導致連臺積電都吃力。再看看大陸這邊,軍機軍艦繞島已經是常態,解放軍的實力擺在那里,島內越來越多普通人其實很清楚:靠美國救命的幻想,越來越像是在玩火。
與此同時,美國內部聲音也在變。拜登政府嘴上說“堅決協防臺灣”,但前國防部長馬蒂斯都在媒體上放話:“美軍沒義務為臺獨送命”。美國輿論最新民調顯示,僅有37%的美國人支持為臺海沖突出兵,遠低于過去五年平均值。臺獨靠山,根子早已開始動搖。
再說日本,岸田政府在美日“安保對話”中雖然一再強調“要保臺”,可日本自家國會都有人反對“為臺灣戰爭埋單”。琉球群島當地反美情緒高漲,駐軍屢屢引發抗議,現實中要讓日本自殺式支援臺灣,難度極高。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把毛主席“截斷敵人后路”的思維用在臺海,其實就是讓臺獨分子心態崩盤。一旦發現美日根本靠不住,“困島無援”,心理潰敗比軍事打擊更致命。
現在回頭看,兩岸問題已經到了新階段。靠喊口號、放狠話、常規軍演已經不能解決根本。反倒是從戰略上用“合圍思維”解決外部支援,把臺獨派變成“困獸之斗”,能最大限度減少損失。
但“打仗”終究只是手段。真正的統一,還要靠兩岸融合發展和文化認同。這也是邱毅等臺灣評論員一直強調的:軍事+文化,雙輪驅動。
大陸這邊其實做了大量“潤物細無聲”的工作。比如去年放寬臺胞來大陸就業、創業政策,大批臺灣青年在上海、深圳落地扎根。
2024年臺胞來大陸實習人數創紀錄,單廈門一地就超過1.2萬人。這些平實的數據,比軍事威懾更能讓島內民眾冷靜思考:統一到底是“末日災難”,還是新機會?
這幾年,每次島內政局動蕩,大家總會想,“大陸怎么還不動手?”有的人焦慮,有的人期待,有的人無所謂。但回頭看看歷史,毛主席那一套,講的不是“打一仗解決一切”,而是用合圍、斷援、心理瓦解,讓對手自己先崩潰。
所以,臺灣問題的解決,極有可能出人意料——既不見刀光劍影,也不靠一紙協議,而是在外援徹底無效、民心自然歸一的狀態下,水到渠成地走到一塊。這個過程,也許需要一點耐心和智慧,但一旦局面成熟,比任何強攻都省力。
就像今年“臺獨防衛委員會”喊得再響,結果島內民眾心里越來越明白:靠美國、靠日本,其實都是“空中樓閣”。而在經濟、文化、情感多重融合下,兩岸自然會走到一起。兩岸統一,終究是一場沒有“退路”的大戲,只有一個方向——歷史大勢不可逆。
奇謀”,本質上不是陰謀,是“以最小代價換最大結果”。這個老辦法,也許才是真正的“最佳解決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