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針對越軍一再向我軍挑釁,不斷擾亂邊境百姓生活的情況,軍中也傳出了兩種不同的聲音。
一種是血氣方剛的年輕將領們所提出的:要堅決出兵,打出我軍軍威!
另一種則是由葉帥、粟裕等德高望重的老領導們提出的,他們并不建議出兵。
一開始中央也是猶豫不決,最終還是陳云同志一句話,促使他們下定了決心……
那么葉、粟等人究竟為何不愿出兵?陳云又說了什么呢?
大戰前夕的爭執
眾所周知,從古代開始,中越便是一對密不可分的友好鄰邦。到了近代,兩國之間更是共患難,在外敵入侵的情況下度過了一段相互扶持的奮斗歲月。
后來我軍成功打跑了外來侵略者,成立了新中國,而越南卻在這時遭受了法軍的入侵。
而我國也秉持著友好鄰邦互幫互助的原則,在國內還在百廢待興的情況下,便毫不猶豫地派出軍事顧問過去援助。
像是陳賡大將,他在身患重病的情況下,還在夜以繼日地幫助他們建設軍隊,并為他們提供了大量裝備和物資。
而在之后十年的抗美援越戰爭中,我國更是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不遺余力地無償捐助了他們大量的資金。
不僅如此,我軍甚至還直接派出了三十余萬官兵,進入了毫不熟悉的熱帶叢林戰場,直接擔負起了作戰任務。
然而,我軍所做的一切不僅沒有換來感謝,反而還被恩將仇報。
越軍將法、美軍隊都趕跑后,野心逐漸膨脹起來。他們仗著日益強壯的軍事力量,開始將目光轉向周邊小國,陸續侵占了老撾、柬埔寨。
但他們卻并不滿足于此,在南方無仗可打后,他們隨即調轉槍口,盯上了正在集中精力發展經濟的我國。
一開始面對他們的挑釁,我軍始終顧念著過往的交情,堅持以和平解決沖突的方式,與他們進行友好交流。
豈料,對方卻將這種行為看成了懦弱,不僅直接侵占了我國邊境領土,甚至還上升到了武裝沖突,導致數百軍民因此流血犧牲。
形勢到了這種局面,我軍也不得不考慮以武裝力量解決此事了。
但兩國開戰從來都不是兒戲,所以中央對于是否出兵的決策也是慎之又慎。
當時軍中有兩種聲音,一種是主張出兵的。支持這種意見的大多都是性情剛烈、擅長打硬仗的猛將,就比如許世友將軍。
得知越軍的種種惡行后,他多次表示:這是“徒弟打師父——恩將仇報”,必須要予以嚴格的還擊!
面對外敵入侵,我軍也一直都秉持著毛主席那句“打得百拳來,免得百拳來”的至理名言。
當年我軍在沒錢沒裝備的情況下,都能與美軍較量三年,把他們打到了談判桌上,現在面對越軍又怎么會怕?
但即便如此,軍中依舊有著另外一種聲音,那就是以葉帥和粟裕大將為首的人所提出的:不贊同出兵。
這些人大多都是久經沙場的謀將,他們有著更深遠的軍事眼光,自然考慮的也就更遠一些。
他們之所以不愿意打,一是因為越南戰場多叢林、山地,越軍早已熟悉隱蔽作戰。
并且在之前的抗法、抗美戰爭中,他們也從我軍這里習得了游擊戰術,極難對付。
而我軍若是輕易出兵,很有可能會因為不熟悉地形而吃虧;
其二,彼時國家專注經濟發展幾十年,已經很久沒打過仗了,將士們的戰斗經驗比不上長期進行實戰的越軍。
一旦戰斗開打,我軍勢必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這對部隊、對經濟建設都是一種極大的消耗。
其實說到底,這兩點都非常好解決。無非就是將作戰日期向后推遲一段時間,給我軍充分的準備時間,來偵察地形、訓練部隊。
但實際上,除了以上兩點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
最大的顧慮
從進入六十年代后,中蘇關系便開始緊張起來,蘇軍更是在北方陳兵,形勢一度變得十分危急。
從那時起,中央便將軍事重點放在了北方防線的布局上。
為此,原本在軍事科學院一邊工作,一邊休養身體的粟大將,也被葉帥請回了軍隊,讓他主管北方防線的建設事宜。
此后,粟大將便拖著病體,奔走在了七千多公里的邊防線上。他先后穿過了甘肅、寧夏、河北等多個省份,并且每到一個駐軍點,他都會親自下車勘查。
有一次,在走到蘭州時,他堅持要到一處高地上視察。但這處高地恰巧就在蘇軍的射程范圍內,軍區司令皮定均見他上去后,還反復勸他下來。
但也正是粟大將這種親臨陣地、仔細勘驗的調查方式,才成功了解了總體戰局,并對邊防軍事建設提出了很多有用的意見。
后來他更是作出了一份應對蘇軍的戰術報告,并對各種突發情況提出了可行性意見,軍中幾乎是人手一份。
可以說,粟大將已經做好了與蘇軍背水一戰的準備。
這同樣也是他與葉帥不贊同向越軍出兵的最重要原因。一旦中越開戰,蘇軍便很有可能乘虛而入,到那時候我軍最大的敵人可就不是越軍了。
中央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遲遲沒有下定決心。
不過就在這時,陳云同志卻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決勝一仗
他認為蘇軍如今的戰略目光都放在了西方,已是自顧不暇,所以他們向我軍出兵的可能性并不大。
而我軍只要確保實施一場迅速且高效的自衛反擊戰,在短時間內完成作戰目標,達到懲治越軍的目的即可。
這一番話讓所有人都茅塞頓開,粟大將也贊同這個提議,并表示這場戰役至少要打到諒山,逼近河內,才能對敵人起到震懾性作用。
就這樣,在眾人的一致同意下,中央也下定了決心:正式實施對越自衛反擊戰!
隨后前線戰事便交給了許世友、楊得志兩位老將。而北京也成立了西山指揮所,徐帥、葉帥與粟裕等人一起在后方坐鎮。
粟大將一邊關注著前方的戰事,籌謀劃策,一邊關注著蘇軍的動向,以防不測。
所幸,在許、楊兩位將軍的指揮下,戰士們以破竹之勢,僅在一個月的時間里便連克東溪、高平以及諒山等重鎮,與河內不過一步之遙。
越軍也沒想到會是這種結果,驚慌之下竟全部退出了河內,甚至做好了到南方打游擊的準備。
不過我軍并未戀戰,不再繼續進攻,達到威懾敵人的目的后便立即撤退了。
走之前,將士們還將我軍之前協助他們建設的軍事基地和設施毀得一干二凈,并將我國援助他們的裝備和物資都收了回來。
這下,他們也徹底回到了農耕時代。
而在此期間,蘇軍除了口頭上聲援外,并未有其他動作。
這次的戰斗規模雖然并不大,卻是象征著我國已經從虛弱中挺立起來的重要標志。
因為有革命先輩們作為榜樣,所以今后不管生活有多幸福安樂,希望我們也不會忘記歷史的警示,也永遠都會有為國而戰的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