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翰森這個名字,最近在中國籃球圈絕對是熱搜級別的存在,三場夏季聯賽打下來,剛剛交出一份15分3板2助1斷2帽的成績單,三分線外6投3中,硬生生把“內外兼修這套現代NBA最吃香的內線模板打出點門道,結果還沒等球迷們好好“點贊回懟,彈幕、評論區就已經炸開了鍋,中鋒搶不到籃板、體能短板、核心力量不行,質疑的聲音一波接一波,甚至有人直接喊出“回家吧,你說巧不巧,這種劇情是不是有點太熟悉了。
先說比賽,開拓者93比87拿下鵜鶘,楊翰森的表現其實算很有看頭,三場夏聯數據擺在那兒:場均10分+,防守端6個大帽,尤其第三場三分線外50%命中率,這配置擱NBA夏天試水的新人里絕對不算差,別忘了他才20歲,身高2米18,能低位能拉出來投,傳球視野也有點意思,說白了,就是那種“長城+“戰術軸心融合體,放在十年前沒人敢想,現在卻成了各隊夢寐以求的內線新模板。
但問題也擺在那兒,第三場3個籃板,確實看著說不過去,作為中鋒,兩米一八的身板,籃板球沒搶到兩位數,這在傳統認知里就是“硬傷,有球迷說,數據再亮眼,籃板沒保障,防守端壓不住,NBA也難混出頭,這話不好聽但不是沒道理,畢竟聯盟不是看你偶爾爆發,而是看你能不能穩定貢獻,尤其內線,籃板和護筐就是基本盤,沒了這些,其他優點都得打折。
其實,這種“對噴在中國籃球歷史上不是第一次,姚明時代、王治郅時代,甚至劉翔轉型田徑時,類似的聲音就沒斷過,球員剛冒頭的時候,輿論一邊倒地吹,等到短板暴露,立馬“擺爛模式開啟,冷嘲熱諷、上綱上線,恨不得把人噴到退役,但是球迷的高要求背后,其實也是對中國籃球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投射,畢竟十幾年過去,能在NBA混出名堂的國人球員太少,大家的情緒都很復雜。
再說楊翰森的技術特點,和傳統中鋒比,他的確不是那種靠身體吃飯的類型,更多靠手感和球商,傳球、策應、腳步都在線,三分投射逐步開發,放在現代籃球體系里絕對有市場,但說到底,NBA的內線競爭是看“硬碰硬的,尤其籃板這種純粹拼身體和卡位的事兒,沒法用技巧全盤彌補,面對比自己更壯的對手,楊翰森要是不能在籃下站穩腳跟,未來很可能被針對,別看夏聯能出彩,到了常規賽、甚至季后賽,強度上來,容錯率瞬間就沒了。
當然,外界的批評有時也過于苛刻,畢竟夏季聯賽只是試水,很多新秀都是來找感覺的,主教練給楊翰森“開小灶,重點開發三分和高位策應,其實也是看重他未來的空間型打法,短板肯定要補,但不能因為一場籃板數據就全盤否定,別忘了,他身上有很多國內球員沒有的潛質——身高、視野、外線投射、腳步靈活,這些都是NBA球隊愿意賭他的原因,大家不妨多點耐心,畢竟他才滿20歲,成長曲線還長。
不過,爭議還沒結束,新的問題又來了,那就是亞洲杯要不要打,8月初沙特開賽,很多聲音擔心楊翰森會不會像當年姚明、王治郅一樣“兩頭跑,被國家隊和NBA反復消耗,正好夏聯7月18日打完,8月初就要切換模式,9月又要飛回美國季前訓練營,10月直接拉滿新賽季,這強度擱誰身上都夠嗆,當年姚明就是因為國家隊和NBA連軸轉,傷病不斷,最終帶著遺憾離開賽場,球迷們自然不希望類似的悲劇重演。
回過頭來看,楊翰森的出現,本身已經讓中國籃球看到了新希望,能在NBA夏聯打出存在感,已經很不容易,輿論可以批評、可以挑刺,但別用“唱衰當飯吃,畢竟他代表的是中國籃球的門面,更是無數年輕球員的榜樣,成長總要有過程,短板需要時間來補,別因為一時的焦慮就把希望全盤打碎。
說到底,楊翰森的NBA之路剛剛起步,未來能不能走遠,不只看他個人能力,更要看他和團隊、國家隊之間怎么平衡,怎么避免重蹈姚明、王治郅的覆轍,才是所有人最該關心的事,至于現在,給他點時間,給中國籃球多點耐心,畢竟在NBA賽場上站住腳,沒人能靠一場比賽就定生死,這道理,咱們都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