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依 蔓
01
這世界傳頌勇氣,
而我可不可以愛你哭泣的心。
當你提出離職的時候,領導、身邊的同事,甚至是家人朋友應該都會覺得很詫異吧?
怎么好好的,說不干就不干了呢?
只有自己知道,為了扮演一個合格靠譜、不想丟臉的大人,我們獻祭的是自己對于日常生活的感知,從地鐵出來看到一個有趣的事物或天空,從快速拿起手機到算了,一會兒還要趕一個會議資料,好累;從每周末去探索一家從來沒有去過的小店到無止境的加班,只有趁周末才可以完成工作日因為各項對接事宜,而無法專心寫出的稿子。然后工作日再迎接各項突發事宜,本來列好的計劃只能無限延期,退讓優先......
一次一次,讓步的是自己對于疲倦的忍受,以及吞噬負面情緒在內心逐漸成長的兇猛野獸。
情緒崩潰的背后,從來都不是突發狀況,而是日復一日的累積,直到無法負荷。
就像《荒野尋馬》里作者依蔓回憶自己焦慮狀況寫下的那樣:
“所有不對勁,起先都是以無傷大雅的面目出現的。對困倦的耐受程度在疲憊緩慢增加的過程中,被毫無知覺地越拉越高。”
喜歡這本《荒野尋馬》,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者依蔓真的寫活了我們每一個生活在都市人的那些細膩起伏情緒,那些我們覺得不太體面,在人前常常偽裝起來,善于用沒事、以一件又一件工作來表現自己真的很專業、對自己嚴要求的內在小孩們,我們總是善于對別人好,完成別人的期待,卻常常忘記,那個小孩有時真的很累了,需要休息一下。
《荒野尋馬》
依蔓 著
后浪&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實在不知道該如何討領導歡心、如何做得又少,又能表現得自己很忙、以出賣自己或朋友私生活作為八卦拉近辦公室同事關系實在無趣;更重要的是總有一雙無形的手,告訴你已經35歲了,怎么還是一事無成,活成這個樣子!一整夜一整夜的失眠,還要面對親人的不理解,告訴你找個男人、生個孩子什么就好了的代際差異.....
生活是否容得下另一種可能?
在看這本《荒野尋馬》的過程,所以真的是充滿帶入感,這次你不需要先做任何決定,就可以和一位好朋友踏上冒險旅行,在不同的邊地穿行——草原、森林、村莊與荒野;在不同的文化與習俗中穿行,切身感受那些不被現代城市所定義的人生多種可能,用肉身去丈量自由的尺度。
也在提醒你,人生其實有很多種活法,我們,其實是可以不玩那些人的游戲的。
02
而誰又評判這些是否值得呢?
人是可以說走就走的嗎?
那些出走的人早晚還得回來,也不知道她們能找到生活的意義嗎?她們能養活自己嗎?
是啊,這些年無論是新聞還是廣告,有太多太多關于“人生是曠野”“趁年輕,去感受人生多樣性”的詞匯,告訴你要走出去,但是如何出走、出走之后,或者在出走過程中會遇到什么呢?
無人應聲。
好在這本《荒野尋馬》的出現,終于能給到我們一些啟發與新的思考。
人生的邊界與可能在哪里,生命之中的確鑿之物究竟是什么?
帶著疑惑和思考,依蔓只身一人前往恩和的草原、倫敦的埃平森林、西班牙的村莊、蒙古的荒原。
在四趟旅行之中,她與恩和的牧民一起生活數月,一起進入茫茫雪野尋找走失的馬匹;她在埃平森林里,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一起,給森林拔除蕨草;在西班牙村莊里,她目睹居民們圍堵、制服野馬,舉行“野馬削鬃”儀式;在蒙古的荒野上,她與馴鹿人一起穿越荒野、遭遇沼澤……
“秩序是現代的神,草原是這一切的反面。”
“你無法控制所有事,在草原上。打交道的對象不是冰冷的機器、制度和系統,是活生生的大型動物,有獨立意志,也有的是力氣。”
在恩和,與馬和牧民的相處中,依蔓感受到在現代都市常被忽略卻最重要的一點:來自個體獨立意志的珍貴,每個人本應該如此獨特,當我們習慣開會來決出一個最優方案,當我們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規章制度,可是誰又能保證它就是最優解呢?
在自然面前,現代文明的諸多習慣都可以瞬間土崩瓦解。
比如當人身處在冰天雪地寒冬時,能夠暖暖熱熱地吃飽,有個溫暖可以睡覺的地方,已經是最大愿望。
“柴火在爐灶里噼啪作響,天地一片肅靜,白厚的積雪吸納所有喧雜,掩埋所有污濁,消融所有尖銳。一切變得可愛,一切都有聲音——原本一粒粒雪輕輕搭在先前落下的一粒粒雪上的安安靜靜——車行、走路、鏟雪。嘎吱,嘎吱,唰。一切難以隱藏,一切生出痕跡。世界一次一次變新,變舊,變新。”
那些在都市被各種待辦事宜、消息彈窗塞爆的神經,因為這些,似乎也在慢慢恢復。
而印象深刻的還有就是依蔓對于“確鑿之物”的探尋,因為多年采訪記者的工作習慣,“提問,描摹他人的想法、行動,建立可被講述的敘事框架,是我熟悉的職業模式”,可基于受訪者的講述中獲得的經驗,僅僅只足夠在腦海建立想象。在寫作時依據想象替別人講述他們的某段人生碎片,并未真實地經歷它。
在沒有經歷、感受之前,我絕不可能真正說出它。
就像樸樹在《No Fear In My Heart》唱的那樣:都拿走,就讓我再次兩手空空,只有奄奄一息過,那個真正的我,他才能夠誕生。
我不想美化那條我沒有走過的路,從而想象平行時空的那個我會不會比現在更好,那條幻想中更好的路,或許只是賦予了它太多美好假設。
所以比起空想,我寧愿去用腳走,哪怕途中充滿荊棘,我也會在路上因為偶遇到美麗的日落而感慨,這個選擇真的值得。
在恩和馬圈旁邊的樹林、夕陽(攝影:依蔓)
03
那些在艱難日子支撐你走下去的,
就是屬于你的“確鑿之物”。
為什么要尋找確鑿之物呢, 因為那些是我得以知道自己為何存在的原因。讓對抗未知與現實,疲憊內心缺乏安全感的我能有束光能照進來。
那么找到確鑿之物了嗎?
每個人不同,所以無法準確告訴你答案,如何形容描述它。就像有人把家人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有人為了熱愛的夢想敢于拼盡一切,也有人在疲憊的時候,只要打開相冊看到家里小貓寶貝的照片,就會覺得充電成功。
這些“在乎”與“確鑿之物”構成我們在瑣碎日子,不被吞噬的立根緣由,就像書中「秀英廚房」那章,作者依蔓講述了外婆秀英與自身家庭的故事,和大多人一樣,很多時候,我們的情感連結與泛起思念都是從食物開始的。
我們也許有著各種各樣的社會身份,但是食物總能瞬間讓我們變回女兒或兒子,來自家鄉的味道,總會在某個深夜從味蕾冒出,告訴你最初的來時路。
“就算沒留下任何物件,也沒關系。我知道她永遠在。我們在廚房中一次次重逢。”
記憶里的那些食物,會治愈陪伴我們很久很久,也相信這本《荒野尋馬》一定會帶給你很多力量跟啟發,去找回那個屬于你的“確鑿之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