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評論員 程千凡
七月的鹿兒島海域,潮水正按著亙古不變的節奏漲落。吐噶喇列島的浪花拍打礁石時,誰也沒想到這場再平常不過的自然律動,會在社交媒體的虛空里掀起驚濤駭浪。當氣象廳長官野村龍一站在記者會的聚光燈下,他手中那張標注著震度的地圖,像一片被揉皺的樹葉,承載著太多人類對未知的敬畏與惶恐。
在這個信息如潮汐般漲落的時代,謠言總是披著預言的外衣降臨。7月5日的預言像只無形的手,輕輕撥動了香港與日本之間的航線琴弦。那些原本該穿梭于云端的飛機,突然成了驚弓之鳥,在虛實交織的恐慌中減去了班次。這讓我想起京都哲學家梅原猛在《森林思想》中的比喻:現代人的精神世界,恰似被颶風席卷的森林,根系在信息洪流中愈發淺薄。當“7月5日大災難”的字符在屏幕上跳躍,多少人忘記了去驗證消息的源頭,任由恐懼在群體心理的土壤里野蠻生長。
7月15日,日本氣象廳廳長野村龍一在記者會上反復強調的“科學思考”,像一盞在濃霧中搖晃的燈。這位氣象學者深知,在地震預報這個領域,人類始終是蹣跚學步的孩童。日本列島坐落在環太平洋火山帶,地殼運動的數據如同東京塔頂的星光,看似觸手可及卻又遙不可及。當惡石島的震度5強地震與預言日期偶然重疊,氣象廳的說明顯得如此蒼白——在集體焦慮面前,理性的聲音往往敗給心理暗示的魔咒。
這讓我想起奈良時代的空海和尚在東大寺講經時說的話:“真言如露,假語似霧”。千年后的今天,真假信息在數字叢林里交織成更復雜的迷霧。香港機場跑道上減少的航班,不僅是物理空間的位移,更是當代人心理坐標的偏移。當虛擬世界的預言開始影響現實世界的運行軌跡,我們不得不反思:在這個算法比巖層更復雜的時代,如何守護內心的定盤星?
野村龍一提出的科普教育,恰似在混沌中播種秩序。就像京都的庭園師用砂礫表現海浪,真正的科學精神需要日復一日的修習與沉淀。日本氣象廳持續發布的防災指南,那些標注著地震帶與避難路線的地圖,本應是現代社會的“平安符”。但當SNS的浪潮襲來,這些凝結著科學智慧的紙張,卻敵不過屏幕上跳動的紅色警告符號。
時至如今。人類對自然災害的認知始終在理性與迷信間搖擺。日本江戶時代的百姓通過“地震鯰”傳說解釋地動,今天的網友用預言帖制造恐慌,本質上都是對未知的恐懼投射。不同的是,古代的傳說在茶余飯后消散,而數字時代的謠言卻能跨越山海,在轉瞬之間完成全球旅行。當香港的航班因虛擬預言而調整航向,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交通日程的變動,更是整個社會信息免疫系統的脆弱。
鹿兒島的海風依舊帶著咸澀的氣息,潮水按時漲落。野村龍一在兩次記者會上重復的話語,像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層層理性的漣漪。在這個地震無法預測、謠言卻能“精準命中”的時代,或許我們更需要的是像京都金閣寺的僧人那樣,每日清掃心靈的庭院,讓科學思維成為抵御恐慌的堅固基石。當140字的信息碎片不再能輕易撼動心智,當每個個體都成為信息的質檢員,那些關于災難的預言,終將回歸它們應有的位置——成為茶余飯后的談資,而非改變生活軌跡的魔咒。
夜幕降臨,鹿兒島的燈塔開始旋轉。這道穿越黑暗的光束,多像科學精神在混沌中的堅守。當潮水退去,沙灘上留下的或許不只是貝殼與海藻,還有人類在信息浪潮中逐漸清晰的足跡。在這場謠言與理性的博弈里,每個選擇相信科學的人,都是照亮彼此的燈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