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小時內,美方連續啟動三項調查,而特朗普也正式對華攤牌,另一邊,英偉達CEO黃仁勛則在北京說了句“大實話”。那么,特朗普政府到底想干什么?中國產業又會受多大影響?
當地時間7月14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啟動兩項涉及無人機和多晶硅的“國家安全調查”,緊接著又在15日對巴西發起“301調查”。而其中前兩項與中國的關聯度極高:無人機這塊,中國是絕對的全球領導者,占據了商用市場70%到80%的份額;而在多晶硅領域,中國企業占據了全球92%以上的產量。可以說,美方啟動這兩項調查,就是沖著中國來的。
而特朗普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節點出招,顯然不是巧合。根據中美5月在日內瓦達成的協議,雙方90天互相暫停部分關稅,截止時間是8月12日,也就是說,現在正處于“談判關鍵期”。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政府通過發起“232調查”,給自己爭取談判籌碼。這種“邊談邊施壓”的手法,是特朗普政府一貫的套路,目的就是讓中方讓步。
但現實很可能不像特朗普想象得那么理想。據多家智庫和業內人士的判斷,美國就算要“本土化”無人機產業,也缺人、缺技術、缺原材料。比如Skydio這樣的本土企業已經退出消費級市場,只能轉向軍用領域。而其他一些標榜“美國制造”的產品,核心零件依舊依賴中國。換句話說,美國想擺脫中國的無人機供應鏈,短期內不太可能。
多晶硅也是類似情況,中國產量全球第一,產業鏈成熟,成本壓得極低,技術和效率也不輸。美國此前試圖扶植本土太陽能產業,但價格和規模根本拼不過中國,補貼也只是杯水車薪,即便加征關稅,也很難撼動中國企業的全球優勢地位。
只不過對我們來說,也不能掉以輕心,畢竟特朗普這次攤牌,是全方位、多領域的,不只是無人機和多晶硅,還包括能源、芯片、AI等。他在賓夕法尼亞州能源與創新峰會上公開放話:“中國在追趕我們,我們不會讓他們得逞。”在演講中,特朗普一邊吹噓美國AI產業處于“黃金時代”,一邊又強調要以“非常友好的方式與中國斗爭”。這種話術背后,其實是既怕中國技術突破,又怕失去中國市場。
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口頭上對中國“強硬到底”,但在芯片方面卻“開閘放水”。就在他演講當天,英偉達CEO黃仁勛在中國宣布,美國政府已經批準H20芯片對華出口——這是此前被暫停三個月、令英偉達損失慘重的產品,如今重新放行,背后顯然也不是因為“良心發現”。
資料顯示,黃仁勛曾多次表態反對對華禁令,甚至公開說“美國的芯片政策失敗了”,他算得很清楚,中國市場占據英偉達13%的銷售額,是未來增長的關鍵。黃仁勛還明確指出,如果美國不參與中國市場競爭,那么中國技術遲早會主導全球。換句話說,美國對華出口芯片,不是對中國“施舍”,而是“非出口不可”。
而特朗普政府在限制之后又批準H20出口,說明它清楚“芯片不能斷”。表面上說是“確保美方技術領先”,實際上是在做權衡:既要遏制中國AI,又不能把美企的蛋糕砸了。所以說,黃仁勛表態的背后,是特朗普一場典型的雙面操作——嘴上說不讓中國追上,腳下卻在給中國發貨。
由此分析,中國產業短期內不會受到實質影響。從無人機到多晶硅,從鋰電到AI,中國在多個領域已經建立了產業鏈自主性,哪怕關稅提升,也只是增加部分出口成本,不會從根本上改變全球競爭格局。尤其在AI領域,中國的技術團隊、算法模型、開源平臺已逐漸形成生態,DeepSeek、阿里巴巴、騰訊等也開始在芯片層面布局,慢慢脫離對外依賴。
黃仁勛在鏈博會現場就說了大實話。他表示,中國的AI模型是“世界級的”,開源生態是全球進步的催化劑。這不是客套話,而是事實陳述,從產業角度看,AI已成為類似電力一樣的基礎設施,而中國正處于核心環節。
可以預見,未來美方對中國的博弈策略會持續復雜化。一方面會繼續打著所謂“國家安全”的旗號進行壓制,另一方面也會在適當時候拋出“胡蘿卜”,保持技術和商業接觸,這種模式,注定會讓中美關系始終處于“拉鋸”狀態。
但對中國來說,關鍵不在于美方怎么出牌,而在于自己能否打好手里的牌。產業鏈安全、自主創新、市場規模,這三大優勢決定了中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話語權,面對來自美國的關稅、調查、限制,中國只要做好“內功”,自然無懼風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