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的壯闊征程中,在國家東西部教育協作發展的深情召喚下,李立成告別北京城,遠離舒適圈,放棄清閑的退休生活,帶著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忱和對西部建設的深情厚誼,踏上了援建新疆教育事業的征程。
作為萬千援疆教育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員,他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卻用最樸素的方式詮釋著“援疆”二字的分量。將自己微弱的光芒播撒在這片古老遼闊的西部熱土上,讓自己對教育事業清澈的愛流淌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滿腹語音文字語法,半生國際中文情懷
從山東大學讀碩士到浙江大學讀博士,李立成所學的專業一直都是漢語史,主要研究對象也都是古代文獻。1995年從浙江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李立成到北京語言大學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在這里,他第一次聽到“對外漢語教學是國家和民族的事業”這句話,瞬間覺得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有了崇高的用武之地,極大地激發了他教學的熱情。
他勤奮刻苦地鉆研學科知識,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很快就成為了骨干教師。曾先后赴新加坡、英國、日本、韓國、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地進行短期教學,主持漢語考試,培訓漢語教師。
由于教學科研工作成績突出,他又被學校選拔到了管理崗位上,先后擔任了研究生處處長和漢語學院院長。漢語學院是北京語言大學最大的留學生本科學歷教育單位,當時同期在讀本科留學生有1600多人。
受孔子學院總部派遣,李立成從2010年到2016年作為公派漢語教師在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工作了6年。2017年到2021年在澳門理工大學擔任訪問教授。
除了擔任漢語教學工作以外,李立成還參與了孔子學院以及孔子課堂的夜校教學,參與組織當地的漢語橋比賽、漢字書法和作文比賽等工作,有時還要去中小學和社區組織開展各種各樣的中國文化活動,教書法、寫春聯、包餃子、做春卷、教太極拳、為當地漢語教師做講座介紹漢語知識等。
“那些年的海外工作經歷酸甜苦辣樣樣都有。2011年我經歷了新西蘭南島大地震,幸免于難,斷水斷電,住了半年多的帳篷。在澳門工作期間經歷了新冠疫情的艱難時刻,由于學生分散在世界各地,時區不同,有時要在半夜空無一人的大教室里上網課。”李立成感慨地回憶道。
(圖為李立成(中)在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校園教授太極拳。)
去沿海是錦上添花,去新疆是雪中送炭
2022年,克拉瑪依校區新開設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并進行首次招生。作為克拉瑪依校區新增設的一門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建設面臨建設經驗匱乏、培養體系不成熟、師資不足等問題。
2022年,教育部確定北京語言大學承擔對校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對口援建工作。李立成成為首批對口支援教師中唯一的一位銀齡教師。“我就報名,說有需要我就去吧。”李立成緩緩說道。
2023年3月底,63歲的李立成來到校區,他沒有更多的時間來適應新環境,迅速地對接工作。“這些年來,中國內地大學異地辦學主要是去南方沿海開放的城市,像深圳、珠海這些地方。但是中國石油大學與眾不同,來到新疆在克拉瑪依建設一個新的校區,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舉措。”
“這不僅為克拉瑪依這座石油城市和新疆直接輸送內地人才,建設發展邊疆,而且使學校的發展深度融入到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的國家戰略當中。去沿海辦學那是錦上添花,來新疆辦學則是雪中送炭。對我個人來說也是如此。”李立成深情地說。事實證明,遠水也救得了近火。
(圖來自北京語言大學新聞網,左二為李立成)
立本賦能厚植學魄,深耕理念培育慧心
李立成秉持著“我覺得我們確實有責任、有義務要讓學生能夠成才”的教學理念。他也正是以這樣的情懷來教授學生的。
語言學的課程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且相對文學的課程來說顯得比較枯燥。
為了提高學生們的興趣,李立成“忽悠”學生說:“語言是我們每個人的核心能力之一。學習語言學的課程可以讓大家更加自覺、更加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語言學的課程一半是人文社會方面的內容,一半是自然科學的內容。在語言學課程的學習中,可以培養你的科學素養、科學精神。”他結合這兩年特別火的大語言模型,鼓勵學生向語言學方向發展。“語言是人類智能的載體,語言研究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大語言模型,實際上是解決了我們的語言生成問題。”
在激發學生對課程興趣的同時,李立成也希望能夠培養和鍛煉獨立思考的思辨能力,而不是只依賴于別人評判的簡單對錯。“最重要的就是要養成批判性的思維能力,能力是最重要的。”
在現代漢語課程的教授過程中,李立成每周都會給學生出一些思考題。這些思考題有的是針對教材表述有問題的地方,有的是結合著最新的語言現象,有的是結合著與新疆有關的語言現象,也有一些涉及思政方面的內容。這些思考題往往沒有標準答案,旨在引導學生們去觀察思考一些有意思的語言現象,學會提出問題。
李立成給學生們指出《現代漢語》(黃廖本)教材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學生如果只看書呢,可能會完全相信書上所說的那些話。可是,經過我們仔細分析呢,那么他就會發現,原來書上講的不一定都是對的。”李立成說,“我在教學中所做的細讀文本這一點,可能也是吸引學生的一個地方。”
現代漢語課講到外來詞部分時,李立成給學生出了這樣一道題:《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收入“拜拜”這個外來詞,并增加了一個讀音bái。釋義為:①再見。②指結束某種關系:因為性格不合,兩人就拜拜了。
請同學們思考下列問題:現代漢語已經有“再見”這個詞語了,為什么還要再接受一個同義的外來詞?給漢字“拜”憑空增加一個字音 bái,使它變成了一個多音多義字,這樣做是否合適?能否按照字母詞的方式直接寫 bye-bye 呢?如果允許字母詞摻雜在漢字中使用,是否也應該允許漢語拼音與漢字一起使用呢?
現代漢語課講到修辭部分時,李立成給學生出了這樣一道題:賽里木湖被稱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淚”,這個比喻為什么效果很好?好在什么地方?其中的“最后”是時間上的“最后”,還是空間上的“最后”,還是兼而有之?請大家查閱賽里木湖的民間傳說并結合賽里木湖的大氣水文知識來思考上面的問題。
“實際上甲骨文中形聲字的比例只有20%多,能夠占到60%以上的是假借字。金文時期的形聲字大約占到了50%。到了小篆時期,形聲字才占到了80%以上。如果以形聲字的比例來看文字體系的成熟度,恰恰說明甲骨文不是一個成熟的文字體系。”
這樣的思考題不僅鍛煉了學生們的思辨能力,還增加了課程的趣味。
伯特蘭.羅素的教育理念認為被動接受現成的觀點是危險的,教育的目標應該是教會我們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他主張教育需打破盲從,認為只有通過獨立思考才能避免被偏見或權威左右,形成真正的認知能力。而《孟子.盡心下》中也提出“盡信書,不如無書”的觀點。
漢語教材常常是多年不變的,而語言又在時刻變化著,這就要求教授者要跳出課本,不斷更新舊有知識,做到胸中筆墨“日新月異”。而李立成也正是以這樣的方式來踐行他的育人理念。
正是有著這樣的育人理念和教學方式,李立成的現代漢語課程獲得了學生們的一致好評。“李立成老師是我們學院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之一。”克文理學院黨委書記何漢挺向前來參加為“疆”來援疆高校育人聯盟成立活動的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倪海東介紹說。
“我估計呀,學生們喜歡這門課呢,可能是在這課上呢,他們確實得到了一點思辨方面的訓練。”李立成說。在李立成的課堂上,學生們的思辨能力得到了訓練,不再盲從教材上的觀點,而是通過自己的主動思考,形成了自己的認知。老師不再是不可違逆的權威,而是一名耐心的引導者和學生的“伙伴”,真正地做到了既教書又育人。
(圖來自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文理學院/文化藝術學院官網)
油城終成絲路樞紐,中外同文再寫新篇
“我以為我的國際中文教學生涯隨著退休的到來就徹底結束了,沒想到在這里又干起了老本行。”李立成笑著說。
2023年5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復信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中亞留學生,鼓勵他們為推動中國同中亞國家關系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同年,校區重啟留學生招生工作。在回信精神的帶動下,留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師資出現短缺。學院領導得知李立成曾經多年從事國際中文教學工作,很有教學經驗,動員他參與到留學生教學工作中。
李立成承擔三班的閱讀課教學,他認真備課,每次課的課件PPT都達到70-80張甚至更多。教學節奏既緊湊高效,又張弛有度。講練結合,內容飽滿。李立成有時把毛筆和水寫布帶到教室,用它來示范并糾正學生在上一次作業中寫錯的字,同時也讓學生體驗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感受漢字美感的來源。
在語音語調的訓練中,李立成使用ng音模擬各種聲調組合,讓學生體會漢語聲調的存在并加以模仿。他還指導留學生學習使用微信“語音轉文字”的功能來練習單句,要求學生回去自己練習。如果文字轉出來和課本上的句子完全相同,那就說明學生的語音語調基本過關了。
教育部規定,留學生必須取得漢語水平考試四級合格證書,才能入系學習本科專業。由于這些留學生到校的時間比較晚,而距離漢語水平考試的時間又很緊,
李立成就充分利用每一次課的時間加入一點漢語水平四級考試的練習題,讓學生盡早熟悉四級考試題型。最終三班通過四級考試的學生是最多的。越南學生陶明賢補充說,“我的閱讀部分得了滿分。”
(李立成與三班同學的合影)
李立成還注意通過語言教學向留學生宣傳中國的國際形象,改善留學生對中國形象的認知,努力講好中國故事。“繼續努力”也是李立成跟學生在微信上交流的時候最常使用的一句話。李立成鼓勵留學生努力學習,努力向中國同學學習。“你們看,在校園里一早一晚都能經常看到中國學生在大聲地朗讀外語。正是由于中國人這樣努力地學習、努力地工作,才使得中國的發展有了今天這樣令全世界矚目的成就。”他說。
在學習詞匯“需要”時,李立成自然地擴展領讀出“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有個留學生眼睛一亮,詢問老師:“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很多人都在那里照相,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李立成向學生解釋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克拉瑪依發現了石油,就需要大量的科技人員和工人來這里工作,這里就成了‘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那時很多人從全國各地來到這里工作,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克拉瑪依從一個戈壁荒漠變成了一座現代化的大都市。”
“中國現在還有一些貧窮落后的地方需要年輕人去建設,我們希望我們的畢業生也能夠像老一輩人一樣,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去建設它,去發展它。希望你們回到你們自己的國家,也能把這種精神帶回去,去建設你們的國家。”
循循授業心傾篤實,虛懷若谷厚養教風
在教學風格上,李立成有著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親和謙遜的待人性格。
無論是在課堂上的PPT講解還是課后布置的日常作業,只要有同學提出了存在的問題,他都會一一進行解答。哪位同學發現作業里的一點錯誤,他也要在群里感謝指正。
一次課后練習題中,一道問題的題干誤將賓語打成了主語,有幾位同學發現了這個問題并在課后告知了李立成,他得知后便立刻在班級群中提醒大家注意這個錯誤,同時向大家道歉并向這幾位同學表示感謝。他用這樣的方式向同學們示范勇于承認錯誤、敢于承擔責任是會得到他人的諒解和尊重的。
李立成鼓勵學生們積極地提問,他在課上課后經常收到很多同學的提問,有些他會當面解答,有些時間不夠的會繼續在微信群里進行解答。班級群里一段段解答文字伴隨的往往是一條條參考文獻的鏈接。
李立成對學生是特別沒有老師架子的。
每次學生發郵件交作業,他都要給每個同學回一句:“作業收到了,謝謝。”在語法專題課每周練習參考答案上,他會在簡答題的參考答案后注明“根據XXX、XXX、……等同學的答案改編。謹致謝忱!”以此鼓勵學生認真回答問題。
在課堂上,可以說,沒有學生見過他冷臉的樣子,面對學生,他永遠是笑意盈盈、笑聲朗朗的。他的學生們都感慨:“李立成老師真是一位忠厚長者!”
除了對本專業的學生傾囊相授,李立成還特別歡迎其他專業的學生選修他的課或者來旁聽,在他看來,人文情懷應該是每個學生都應具備的,無論學的是什么專業。
“你一個人,畢竟不光是要做一個機器,做一個螺絲釘,將來我們還是要有自己的生活。”李立成說。
他拿醫生舉例道:“你沒有人文關懷,也沒有人文情懷,你怎么去做一個真正的醫生?你光是治病,你不能救人的。我們現在的石油行業跟這個好像距離遠一點,但是道理是一樣的。科技的發展最終都是為了人,為了人的全面發展”
李立成不愿意把學生抓得很緊,上他的課,更像是與一位仁厚博學的長者對話。學生們喜愛他到什么程度呢?他幾乎從不點名,學生們也從不缺席。
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他深情寄語:“你們是未來的希望。你們將是‘筑牢’的一塊塊基石,‘潤疆’的一株株楊柳。”
隨著校區招聘教師的陸續到位,李立成把已經上過幾輪的熟課讓給新來的青年教師,并且無私地把自己的課件、題庫以及參考資料電子版都拷貝給了她們。
李立成作為銀齡教師重返講臺,是西部教育沃土上不滅的星光。銀齡教師們胸懷赤誠,甘將余熱化春暉,讓教育的根脈更深、枝葉更茂。歲月沉淀智慧,銀發閃耀擔當,他們用行動詮釋著師者仁心,續寫著育人篇章的無悔榮光。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 周麗 楊宇森 李枝枝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