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很多人對中國的了解停留在大城市,我想告訴他們,中國的鄉村同樣充滿活力,這里的人們重視教育、熱愛生活,這種發展模式值得更多國家關注。”7月15日,武漢工程大學國際學院組織“WIT感知中國實踐隊”圓滿結束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在為期五天的行程中,來自孟加拉國、巴基斯坦、摩洛哥、柬埔寨、貝寧等“一帶一路”國家的6名來華留學生深入湖北省松滋市斯家場鎮姜家嶺村,體驗中國鄉村,為暑期兒童帶去快樂。
這是該校國際學院師生連續兩年走進姜家嶺村,通過中外學子與中國鄉村、留守兒童間的互動,為中外青少年交流搭建起沉浸式實踐平臺。
姜家嶺村被譽為“荊州博士第一村”,以“教育興村、產業富村”的發展理念聞名,其村規民約中“不比做屋,只比讀書”的樸素理念,恰是中國鄉村重視教育、追求進步的生動縮影。
在參觀山村儒學館與鄉風民俗文化館時,柬埔寨籍留學生SVAY SREYHONG(中文名:蘇秀鳳)在古籍陳列與鄉賢事跡中,深切感受中國鄉村傳承的文化基因:“我們國家也有重視教育的傳統,但姜家嶺村把鄉風文化傳承和鄉村發展結合得如此緊密,讓我深受啟發?!?/p>
在油茶種植基地,姜家嶺村黨支部書記梅啟新向外國留學生介紹,村里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讓油茶產業帶動村民家庭增收,同時保留鄉村文化特色,實現“既要富腦袋,也要富口袋”。
看著漫山遍野的油茶樹,貝寧籍留學生AGUEWE NADIRATH(中文名:薇薇)感嘆:“這里的農村不是我想象中的樣子,既有傳統村落的寧靜,又有產業發展的活力,這就是中國鄉村振興的真實寫照。”
實踐隊分工協作,為鄉村留守兒童帶來4天的趣味英語課堂。在國際學院副教授游桂蘭的組織下,留學生們通過單詞游戲、英文兒歌等互動形式激發留守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不少留學生也介紹了自己國家的風土人情,開闊孩子們的眼界。
在中國留學也讓留學生們愛上了中國傳統文化,隊員們將中國傳統漆扇制作技藝引入課堂——講解漆扇歷史,示范制作步驟,帶領孩子們親手漂染扇面,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第一次和外國老師一起做扇子,太有趣了!”村里的孩子劉妙琪舉著自己制作的漆扇興奮地說。來自摩洛哥的ABOULFAOUZ YAHYA(中文名:葉晗)表示:“通過這次實踐,我明白文化交流不是單向輸出,而是像這扇面的色彩一樣,需要相互融合才能更美麗,比如中外需要交流,城市與鄉村也需要交流?!?/p>
實踐活動最后一天,一場別開生面的匯演在村里的博士書院舉行。孩子們用英語唱起兒歌、表演舞蹈,從最初的羞澀膽怯到如今的大方展示,孩子們的蛻變讓在場的外國隊員們動容。
“這些孩子的進步不僅是語言上的,更是視野上的,”實踐隊法商學院學生熊千燁說,“我看到的是中外文化在鄉村土壤里生根發芽?!?/p>
“去年來的時候,我還在擔心因語言不通會帶來溝通困難;今年再來,村民們都會笑著用‘你好’跟我打招呼,更讓我激動的是,他們竟然還記得我的名字,孩子們會拉著我的手問:‘老師,這次教我們什么’。”來自孟加拉國的留學生ALAM MORSHED(中文名:莫協)的感受,道出了實踐隊“深耕”的意義。這種持續的互動,讓留學生們看到的不是“濾鏡下的中國”,而是真實、立體、生動的中國鄉村圖景——既有儒學館的文化厚重,也有油茶基地的產業活力;既有留守兒童的純真,也有村民們的勤勞智慧。
來自巴基斯坦的BILAL RAO HAMZA(中文名:饒勝利)稱要把在姜家嶺村的見聞整理成視頻,分享給巴基斯坦的朋友:“很多人對中國的了解停留在大城市,我想告訴他們,中國的鄉村同樣充滿活力,這里的人們重視教育、熱愛生活,這種發展模式值得更多國家關注。”
(來源:湖北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