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山貓】
今年7月13日,兩年一度的“護身軍刀”(Talisman sabre)多國聯合演習開幕式在澳大利亞海軍“阿德萊德”號上舉行。“護身軍刀”系列演習是自2005年起,由澳大利亞、美國主導,在澳大利亞舉行的演習,每兩年一屆,前五屆為澳大利亞與美國雙邊演習,隨后轉變為有其他美國盟友參加的多國聯合演習,今年的“護身軍刀-2025”是第11屆。澳大利亞國防部官方網站表示,本屆演習除澳大利亞和美國外,還有加拿大、斐濟、法國、德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荷蘭、新西蘭、挪威、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韓國、新加坡、泰國、湯加和英國,總計達19個國家,此外,馬來西亞和越南也將派出觀察員觀摩。
海上部分仍然是此次“護身軍刀”的重要一環,至少四艘“大甲板”軍艦參與了今年的演習,盡管并非歷屆演習中聚集“大甲板”艦艇最多的(2019年共有美、澳、日的五艘“大甲板”),但卻是相對而言平均尺寸最大、質量最好的,首次有兩艘大型正規航空母艦參演。這些“大甲板”包括澳大利亞海軍“阿德萊德”號兩棲攻擊艦、美國海軍LHA-6“美國”號兩棲攻擊艦、CVN-73“喬治·華盛頓”號航空母艦,英國海軍“威爾士親王”號航空母艦。
“護身軍刀-2019”中的海軍陣容,如果再算上海上自衛隊的“國東”號運輸艦,此次演習的“大甲板”將多至6艘,但關鍵的航空母艦仍只有1艘 美國國防信息可視化分發平臺網站DVIDS
7月14日,正在參加“護身軍刀-2025”的“華盛頓”號航母 美國海軍
在這當中, “美國”號即將于今年由LHA-7“的黎波里”號取代,結束在日本佐世保的部署返回美國;“喬治·華盛頓”號則是去年11月抵達橫須賀,替換CVN-76“羅納德·里根”號后首次作戰部署,參加“護身軍刀”前還??狂R尼拉灣對菲律賓進行了訪問;“威爾士親王”號也是首次前來所謂“印太地區”部署,不久前訪問了新加坡,這也是英國航母首次參與“護身軍刀”系列演習。
不久前訪問菲律賓的“華盛頓”號(上圖)和“威爾士親王”號(下圖)
除海上陣容進一步增強外,本屆“護身軍刀”中還首度出現了美軍陸基導彈部隊的身影。美國陸軍在其發布的一份官方新聞稿件中稱,第三多域特遣部隊(3rd MDTF)演習期間向澳大利亞部署了“中程能力”(MRC)導彈系統,或稱“提豐”(Typhon)導彈武器系統,在7月15日使用該系統進行了“標準”SM-6導彈的實彈射擊,“成功擊沉”了一個“海上目標”。
新聞稿件表示,此次實彈射擊是“提豐”首次“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東半球)發射,標志著陸基對海打擊和戰略打擊能力的“重要里程碑”,不過,美國陸軍僅公布了導彈發射時的照片,但并未公布命中的是何種“海上目標”,以及命中目標的影像等更多細節。
正在發射“標準”SM-6導彈的“提豐”武器系統拖車 美國陸軍
另一個“首次”則來自韓國,本屆演習中,韓軍向澳大利亞派遣了K1A2主戰坦克,這也是韓國首次向澳大利亞派出坦克參加演習。根據韓聯社16日的報道,韓國派出了約840人規模的兵力參與本屆“護身軍刀”演習,分別來自海軍、海軍陸戰隊和陸軍特種作戰部隊,韓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團所屬第1戰車大隊(“白獅”大隊)以及第11炮兵大隊(“阿諾德”大隊)當天還參加了實彈射擊活動,參演的K1A2坦克正是第1戰車大隊的裝備,而炮兵大隊則一如往常攜帶了K9自行榴彈炮和K239“天橆”多管火箭炮。
演習中的韓軍K9自行火炮(左)和K1A2坦克(右) 澳大利亞國防部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