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理塘縣“幸福木拉·振興畫卷”鄉村振興文化創作展演活動,7月12日至15日,西華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語潤天空城”三下鄉實踐團隊聯合新都區攝影藝術協會、中國傳媒大學優秀畢業生代表、四川民族學院在校師生等組成創作團隊,持續深入理塘縣木拉鎮,用鏡頭和筆觸記錄雪域高原的鄉村振興故事。
藝術賦能繪新景產業增收促振興
走進黃煙村村民四郎澤西家,土黃色的藏式民居上,精美的雕花木窗格外醒目。屋內,手工編織的羊毛毯色彩斑斕,擦得锃亮的銅制炊具在爐火泛著溫暖的光澤,無不彰顯著濃郁的民族特色。“現在房子亮堂了,日子也紅火了!”四郎澤西的笑容里藏著鄉村振興帶來的生活變遷。這些充滿民族特色的生活場景,既承載著傳統文化記憶,更展現出高原村寨的發展活力。黃煙村的變遷,正是新時代民族地區發展的縮影,是“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民族政策的鮮活注腳。這些充滿民族特色的生活場景,既是傳統文化記憶的活態延續,更是高原村寨在時代浪潮中砥礪前行的見證。
“‘幸福木拉 振興畫卷’活動意義非凡,特別是高校和攝影協會的參與助力,為涉藏地區發展注入了新動能。”駐村隊員徐建華說,這些參與者用鏡頭定格下錯落有致的新村寨、青稞滿倉的田野、牧民騎摩托趕牦牛的鮮活場景,再通過年輕人喜聞樂見的網絡平臺傳播出去——這不僅讓外界看到這里不止有雪山草原的自然之美,更有鄉村振興帶來的嶄新面貌。在黃煙村駐村隊員徐建華看來,這樣的關注與傳播價值深遠:“既為當地引來了游客、拓寬了銷路,更讓鄉親們真切感受到,祖祖輩輩生活的家園正被越來越多人看見和喜愛。這份認可讓大家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也讓跟著黨走、齊心奔振興的勁頭更足了。”
云卷云舒,綠草茵茵,在曲呷村理塘富民生態禽畜養殖專業合作社,藏雞在草地中扎堆覓食,一旁的保溫雞房整齊排列。“我們這里的雞,吃的是高原中草藥,喝的是姜湯。”負責人康穆桑梅朵詳細介紹著合作社的“生態經”。針對高原溫差大、疾病防控的難題,她帶領團隊用蒲公英、車前草預防雞瘟,秋冬時節熬制姜湯為雞群驅寒,全程采用中草藥防疫。這種“土法+科學”的養殖模式,讓藏雞產品貼上“綠色標簽”。
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合作社已經形成了穩定的產業鏈,不僅每年為當地提供500余個崗位,同時實現了年產值260萬元的目標。值得一提的是,通過“線上+線下”模式創新,合作社的產品已走向全國,線上銷售已成為重要增長點,村民收入大大增加,許多村民表示“在合作社里一起搞養殖,比以前單打獨斗好多了”。
黨建引領聚合力實干興村固根基
為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推動優質黨建資源跨區域交流互鑒,7月14日,創作團隊持續在木拉鎮開展黨建專題調研活動。
創作團隊走進木拉鎮作尼村,全程參與該村黨支部專題黨課。駐村第一書記朱江緊扣甘孜州“作風提升年”部署要求,以“黨員帶頭開展環境衛生整治”“黨群聯動修繕泄洪溝渠”等鮮活案例,生動詮釋了作風建設在雪域基層的具體實踐——通過“干部干在實處、群眾看在眼里”的良性互動,讓“為民服務”從理念轉化為家家戶戶可見可感的成效。
在作尼村村民勾呷四郎家中,傳統藏式民居的堂屋正中,《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與唐卡風格的國家領導人畫像相映成輝,櫥窗里“感黨恩、愛祖國”的標語格外醒目。這些細節生動展現了群眾將對黨的深厚情感融入日常生活的真實圖景,也印證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基層的深度浸潤。
在哈拉村,66歲的參戰老兵羅絨甲央向調研團隊講述了16歲參軍,投身反擊戰的崢嶸歲月。“槍林彈雨中,心里只有‘保家衛國’四個字。”老人撫摸著褪色的退伍證,回憶起退伍后擔任村隊長的12年,他始終以“為群眾多辦一件事”為己任,用樸實行動踐行“為人民服務”的錚錚誓言。
午后,創作團隊來到卡下村與該村第一書記其美郎加深入交流,“在我們村的老黨員的言傳身教下,‘對黨忠誠、服務群眾’的紅色基因在卡下村代代相傳。”其美郎加如是說。在該村藏香豬養殖場,創作組實地考察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成效。其美郎加介紹,村黨支部牽頭探索“合作社+農戶”模式,通過“黨員帶頭入股、群眾積極參與”,帶動全村23戶農戶發展藏香豬養殖,年出欄量達300余頭,戶均年增收超1.2萬元。看著圈舍里膘肥體壯的藏香豬,大家深切感受到,正是黨組織的堅強引領,讓特色產業成為帶動群眾穩定增收的“致富引擎”。
此次跨區域黨建調研,不僅是一次初心使命的重溫,更是一場實踐經驗的互學。正如參與活動的師生代表所言:“從基層黨員的實干擔當到產業振興的生動實踐,雪域高原上的每一個故事,都彰顯著黨建引領的強大力量。”
當前,木拉鎮正以“作風提升年”為契機,持續深化基層黨組織建設,將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治理效能,讓黨的惠民政策如春風化雨,浸潤木拉的每一個角落。
基建煥顏惠民生藍圖繪就向未來
7月15日,創作團隊走進木拉鎮人民政府,認真聽取副鎮長俄木金作關于木拉鎮基層工作的概述,深入了解這個高原小鎮在鄉村振興下的幸福生活。
據了解,木拉鎮平均海拔3500米,轄16個村984戶。“過去是泥巴路、手扶拖拉機,現在柏油路通到家,四輪車戶戶有,客運站建起來,郵政送到門口。”俄木金作訴說著這片土地的變化。據介紹,木拉鎮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深化基層治理、強推基層建設,全鎮16個行政村的基礎設施煥然一新。“傳統藏屋的獨木樓梯變成了寬敞便捷的安全梯;并入國家電網后,蠟燭再不是必需品;夯實安全飲用水工程,寒冬臘月也能用上穩定的水。”俄木金作說道,“以前大雪封門,出院子都難,現在入戶路修到家門口,再不怕風雪攔路。”入戶路、化糞池、垃圾污水處理等設施的完善,讓村容村貌徹底變了樣。
“2005年取消農業稅,惠民資金發到手里,濕地補助落實到位;適齡兒童一個不落全上學;垃圾專人清運,村道天天干凈;‘有困難找黨員’成了村民的習慣,村兩委活動中心成了大伙最愛去的地方;510戶搬進縣城新家,孩子上學、老人看病,樣樣都方便……”俄木金作動情地說,“未來的探索中,我們將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的良性互動,為民族地區的現代化提供更多的高原樣本。”
“我們要讓農牧民的幸福像格桑花一樣,在高原上絢爛綻放。”木拉鎮黨委書記鄧珠彭措的話語里滿是豪情。他表示,鎮黨委政府將持續深化政校企協同合作,系統整合教育、文化、產業等優質資源,推動“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愿景,在這片高原土地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如今,行走在木拉鎮,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正伴著紅旗的律動與青稞的清香,在雪域村寨徐徐鋪展。
作者/ 黃威 葉強平文/圖
編輯/ 毛莉泓
校對/ 馬儷伲
責編/ 楊雪
審核/ 肖宵
監制/ 譚榮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