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避寒 編輯|避寒
阿爾巴尼斯的第二次訪華,選在7月12日至18日,整整七天,跨度從南到北,涵蓋上海、北京、成都。
外界還沒來得及反應,中方已經用行動表明了立場:你既然來了,我們就認真談。
這次訪問來的不算突然,實際上,中方年初就釋放過善意。商務部長王文濤與澳方多次通話;大麥、紅酒、煤炭部分禁令陸續解除;雙邊部長級機制恢復對話;民間航班與旅游逐步回暖。
但誰都知道,關系好轉要真正坐實,必須得總理出面,得讓北京點頭。
所以這次,阿爾巴尼斯不敢怠慢。
從上海落地第一天起,他的言辭就變了,沒有強硬、沒有姿態,只有合作、互信、坦誠。
澳大利亞媒體用詞更直接:“北京送出的是‘準國賓待遇’。”
為什么?不是因為澳大利亞的影響力,而是因為中方看到了對方的“轉向”。
而阿爾巴尼斯本人也確實沒有回避問題,他沒有在公開場合“避重就輕”,反而直接承認:
“近年來,澳中關系經歷不少困難,但現在是時候翻篇了。”
他甚至用“珍視”來形容中澳關系,用“共贏”來回應經貿議題。
最耐人尋味的是一個細節:
這是他連任總理后,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長時間出訪,既沒去美國,也沒去歐洲,直接來了中國。
澳大利亞的戰略選擇,在行動里,已經給出了答案。
7月15日上午,人民大會堂,會見阿爾巴尼斯。而且這次會見沒有鋪陳寒暄,直接切中問題核心。
第一句:“中澳關系走出低谷、實現轉圜,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
什么啟示?不是合作好處多,而是“堅持平等相待、求同存異、互利合作,符合兩國根本利益。”
這話其實是點澳大利亞的過去毛病,中澳關系惡化,不是中方挑事,是澳方破壞共識、越線踩雷。
第二句:“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化,這個大方向不能動搖。”
這句是警告,意思很清楚,你可以換總理、換議會、換外交辭令,但不能動搖立場底線。
第三句最狠:“中澳要共同應對風險挑戰。”
這句話其實是在重新設定雙邊關系的“價值錨”:你別只想著中國市場,你也得承擔責任,要在大事上站穩。
在場的澳方官員都明白,這三句話,是對阿爾巴尼斯政治立場的定性,是中方對澳大利亞未來走向的最后觀察。
但代價,是澳大利亞必須拿出實質保證。
中方并未客氣,而是明確提出了四個“必須”:
- 必須增進戰略互信
- 必須拓展互利合作
- 必須擴大民間交流
- 必須共同應對外部風險
這些話的底層邏輯是:你要想繼續跟中國做生意,就別做“雙面人”。
這對澳大利亞的政壇,絕對是一次壓力測試。
因為他們長時間以來,嘴上講合作,手上卻頻頻跟隨美國對華打壓,·而中方這次明確表示:這樣的行為不再接受。
阿爾巴尼斯不是不知道中方的“觀察期”沒結束,所以這次他做得非常“明確”,而且很少見地在中方媒體上做出承諾。
三大保證,句句戳中中方最關心的領域。
阿爾巴尼斯對“一個中國政策”的表態,用詞之堅決,幾乎是澳歷史罕見。
“澳大利亞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臺獨’,這是兩黨共識,我們不會偏離。”
這不是模棱兩可的“尊重”,是明確支持。
還強調“兩黨共識”,就是要告訴北京,就算政黨輪替,這條紅線不會碰。
這是對2020年以來澳大利亞政客多次在臺海問題上“試探紅線”的徹底糾正。
阿爾巴尼斯親口講出一句話:
“澳大利亞從不尋求與中國脫鉤。”
這話不光是對北京講,也是對美國喊話。
因為就在6月,華盛頓還頻頻發出“印太經濟架構”協調會邀請,內容都是圍繞“降低對華依賴”。
而阿爾巴尼斯這句話相當于當場拆臺:我不跟。
不止如此,他還補充:
“中國的發展對澳大利亞至關重要,脫鉤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這句話背后的真實意思是:我們吃過脫鉤的虧,現在必須重新綁定。
阿爾巴尼斯表態:
“澳方愿與中方堅持多邊主義,支持聯合國、世貿組織、亞太經合組織的作用。”
中方一聽這話,馬上回應:支持中國擔任2026年APEC東道主。
什么意思?誰還記得去年美國在APEC峰會期間聯合部分國家繞過中方搞“會議小圈子”?
阿爾巴尼斯這次是來“拆圈子”的。
他明確表態:亞太是合作區,不是戰場;機制是開放的,不是用來排斥誰的。
這等于把“印太版北約”模型推開了一把。
嘴上說得好,得看手上做得怎么樣。
這次中澳簽署了六項合作文件,覆蓋農產品、貿易、旅游、文化、數字化海關等多個領域。
文件雖多,但共同特點就一個:問題出在哪,協議就簽在哪。
- 鮮食蘋果、鮮棗檢疫協議:中方恢復對澳部分農產品開放
- 貿易協定審議備忘錄:FTA將進入新一輪升級期
- 農食產品證書無紙化協議:清除貿易障礙
- 旅游合作諒解備忘錄:推動中國游客重返澳洲
- 文旅聯合傳播協議:軟實力重新接軌
這些協議表面是合作,實則是“制裁撤銷”與“關系重塑”的硬動作。
不僅如此,中澳領導人還敲定了一件更關鍵的事:
2026年,中澳總理年度會晤繼續舉行,中方領導人也接受訪澳邀請。
這意味著過去幾年中斷的高層戰略對話機制,正式恢復。
換句話說,澳大利亞這次訪華,不光是“態度轉變”,而是“機制重啟”。
中澳不再是“邊走邊看”,而是回到“制度性合作”軌道上。
這場訪問有多重要?不僅是澳大利亞自己在改口,美國和英國媒體也盯得死死的。
因為大家都知道:如果澳大利亞公開“與中國合作無害”,西方聯盟的裂縫會越來越大。
阿爾巴尼斯的選擇說明了現實政治的基本邏輯:
打壓換不來安全,脫鉤換不來增長,只有合作才能維持利益。
但中方也沒輕信,而是提出條件、給出觀察期、立下制度化的機制。
中澳關系已經翻篇,下一步能走多遠,就看澳大利亞這次到底是真改,還是“逢場作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