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拍攝于1929年,是楊宇霆被槍殺前,和張學良的最后一張合照。
當時,43歲的楊宇霆雙手垂在兩側,表情嚴肅,27歲的張學良則把手背在身后,牙關緊咬,面帶怒氣。從站立的距離和姿勢來看,這兩人已經貌合神離,站在一塊很像仇人。
一個是東北少帥,一個是奉系元老,他們為何會變成這樣?
一切,還要從皇姑屯事件開始說起。
一、皇姑屯事件前:“皇帝”和“宰相”
皇姑屯事件之前,楊宇霆幾乎是實打實的奉系軍閥二把手,僅次于張作霖。而且,這個二把手的位置,還是楊宇霆一點一滴靠實力坐上去的。
楊宇霆和張作霖不同,他是個實打實的讀書人,1904年時,19歲的他就中了秀才,后來又先后進入奉天陸軍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也擔任過軍校教官……正經軍校的科班出身。
因此,楊宇霆一進入奉系軍閥,張作霖就對他非常重視。
他認為,綠林出身的奉系軍閥,要想又有未來,勢必離不開“正規化”。而楊宇霆,就是正規化最好的契機。
果不其然,楊宇霆下場后,迅速就開始解決問題,當時轟動一時的“秦皇島劫械案”就是楊宇霆的手筆。
不過,楊宇霆這個人,有才歸有才,在忠誠度上卻十分欠缺。秦皇島劫械案后,他試圖與徐樹錚合謀,利用奉軍的經費和器械,自立門戶,重新組建軍隊,被張作霖發現后革了職。
一直到1921年,迫于奉系軍閥實在缺人才,張作霖又破例啟用了楊宇霆。
這一次,楊宇霆明顯忠心了許多。
他先是大刀闊斧對奉系軍進行了一系列革新,淘汰了不少老弱士兵,隨后進行制度化,加強軍隊訓練。在這個過程中,順勢創建了海軍和空軍。
隨后,他又出任東三省兵工廠總辦,經常和工人同吃同住,每天花費的菜錢不足二元。
在他的努力下,東北一度成為了令日本人眼饞的“第一兵工廠”,奉系軍閥也成為了各個軍閥勢力中,戰斗力最強的。
有這個貢獻在,楊宇霆也成為了東北軍中不可或缺的大人物,號稱東北“小諸葛”。
除了張作霖,就是楊宇霆。
原本,這種“皇帝”和“宰相”的關系,可以和諧存在,但偏偏1928年皇姑屯事件發生,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27歲的“太子”張學良一躍成為了東北軍新任的總司令。
二、皇姑屯事件后:“宰相”想篡位
從明面上的地位來看,楊宇霆還是東北軍的二把手,僅次于張學良。但實際上,形勢卻大不一樣。
少帥張學良剛上位,地位不穩,軍中將士們對他并不信任。尤其是,張學良這個人,看著就不靠譜:
花花公子的名聲在外,娶了于鳳至,又去谷瑞玉,還和天津的趙家小姐不清不楚……花邊新聞從沒斷過;在軍事上,根本沒有拿得出手的戰績和結果,無法服眾。
唯一能夠拿到臺面上來說的,就是張學良是張作霖的長子,是張作霖和原配夫人趙春桂生的。
但這個理由,楊宇霆這個功勛卓著的元老,心里一百個不愿意。
他仗著自己元老的身份,對年輕的張學良經常以“監護人”自居,也不聽張學良的指揮。張學良想任命他為東三省保安委員會委員,楊宇霆推辭,聲稱自己愿意退休,只想當奉軍總參議和兵工廠總辦。
奉軍總參議、兵工廠總辦……當張學良聽到這兩個職位時,差點沒笑出聲來,楊宇霆哪里是想退休,他是想垂簾聽政,表面上退休,實際上掌控大全,即“太上總司令”。
張學良礙于楊宇霆是元老,不好當眾發火,沒想到楊宇霆居然半點不給面子,當眾直呼張學良的乳名——小六子。
這一下,真正地觸碰到了張學良的逆鱗。
兩人關系,不斷惡化。
三、東北易幟:貌合神離,撕破臉
后來又一件事情的發生,讓張學良動了殺心——“東北易幟”。
1928年底,日軍虎視眈眈,為了更好地抗日,張學良決定“東北易幟”,投靠國民黨。但是,在這件事情上,楊宇霆堅決反對,他認為東北必須獨立。
可這一次,不管楊宇霆怎么鬧,張學良都用自己總司令的身份壓了下去,堅決執行。
12月29日,張學良公開宣布“東北易幟”,同一時間,東北軍的所有旗幟也都換成了國民黨的旗幟。唯有楊宇霆,堅決不肯換。
這就相當于,楊宇霆在明面上和張學良插上了兩面不同的旗幟,公然鬧分割。
從小就養在軍營的張學良深知,所有事情都可以商量,但分割絕不可能,這是底線中的底線。
這次事情之后,張學良隱隱對楊宇霆動了殺念。
如果這時候,楊宇霆稍加收斂,或許還能挽回??善?,他還作死地又干了一件事情,徹底把自己推向了死亡。
這天,楊宇霆的父親生日,在家中舉辦宴會,奉系軍閥的所有重要人物都到場了,張學良也帶著禮物去了。
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
可楊宇霆呢?
他當著所有奉系元老的面,對張學良視而不見,全程只有兩句客套話。所有人都看得出來,私底下兩人已經撕破臉了,大家必須選邊站。
當下,被冷落的張學良就怒火中燒,氣得回家砸東西。
幾天后,張學良還沒完全消氣,楊宇霆又來施壓了。
在成立“督撫局”的事情上,他直接帶著常蔭槐沖進張學良的辦公室,要求張學良在任命書上簽字??蓮垖W良不信任常蔭槐,不肯簽字。
這時候,楊宇霆不耐煩地來了一句:“你不懂,交給我們就行!”
聽到這句話,張學良非常生氣,當場拍著桌子說:“我才是總司令?!?/p>
事后,鬧得不可開交的兩人,為了緩和“撕破臉”的氣氛,拍下了我們開頭看到的那張合照。這也就不難理解,照片中的張學良為何咬牙切齒了。
而事實上,他也確實這么做了。
回家后,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于鳳至,于鳳至出言勸阻:畢竟是軍中元老,如果在剛剛易幟的關鍵時刻殺了,難免會有變故。
可27歲,年少氣盛的張學良再也忍不住了,他掏出一枚銀元,決定把這個機會交給上天:拋三次,如果每次都是袁大頭朝上,就殺。
拋了三次,三次都是袁大頭朝上。
當晚,張學良就以“督撫局”簽字為由,把楊宇霆、常蔭槐叫進了老虎廳。張學良留下一句“稍等片刻”便先行離開,隨后,高紀毅帶人沖了進去。
楊宇霆、常蔭槐死在了亂槍之下。
事后,張學良下令,給兩人厚葬,并且贈送給了楊宇霆一副挽聯:
詎同西蜀偏安,總為幼常揮痛淚,凄絕東山零雨,終憐管叔誤流言。
言下之意,楊宇霆已經和有了二心,我實在迫于無奈,只能除掉他。
楊宇霆死后,這位年輕的少帥張學良,才算是真正掌控了東北軍,那些曾經還在觀望的元老,再也沒人敢不服。
歷史無數次告訴過我們,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不服新皇,就要懂得激流勇退。
可楊宇霆,既不愿意退,也沒做好“篡位”準備,最后只能是把自己作死了。
參考文獻:《張學良全傳》,延邊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