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是近日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一個重要著力點。當前,我國城鄉融合發展正從“基礎連接”邁向“功能協同”,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來,我國城鄉融合發展成效顯著。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4188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3119元,城鄉收入比為2.34∶1,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7%。不少地區積極推出實招硬招,探索城市發展與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銜接。例如,在浙江,安吉將“美麗鄉村”建設與數字經濟結合,引入電商服務中心、智慧物流站點等設施,帶動大量農民轉型為“數字新農人”;德清依托地理信息小鎮技術優勢,實現“科技下鄉、產品進城”雙向流動。又如,廣東省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帶動農民在家門口參與生產、包裝、銷售全鏈條。
政策賦能是城鄉融合的核心動力。中央和地方圍繞“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構建了多層次政策體系,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今年出臺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明確提出,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這些政策都為新時代城鄉關系調整提供了明確方向。
不過,在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短板依然突出。例如,農村專業技術人才短缺問題在縣域產業升級中愈加凸顯,部分偏遠地區仍面臨“引才難、留才難”困境;部分地區仍存在土地撂荒、低效利用現象;城鄉金融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農村信用體系與城市資本下鄉的對接機制仍需健全;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服務質量仍有差距,農村居民對公共服務的滿意度有待提升。對此,應多措并舉,盡快補上短板。
一方面,以縣域經濟激活城鄉融合樞紐功能。支持縣域發展農產品加工、農村電商、文旅融合等新業態,構建“城市研發、鄉村生產、全域銷售”的產業鏈。縣域要把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城鎮產業發展和鄉村產業培育都要重視擴大就業容量,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貫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推進產業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例如,四川蒲江依托柑橘產業優勢,建成縣級柑橘大數據中心,整合種植、加工、銷售全鏈條信息,幫助農戶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山東壽光通過引入自動化種植設備和冷鏈物流體系,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另一方面,以主體培育厚植城鄉發展動能。城鄉融合的活力源于經營主體的參與,通過多元主體聯動帶動小農戶融入大市場。鼓勵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參與城鄉融合,例如,安徽碭山引入農業龍頭企業建設“數字果園”,為農戶提供種苗培育、技術指導、品牌營銷等全流程服務,幫助農民從“種蘋果”轉向“經營蘋果”;云南元陽支持文旅企業開發“梯田研學”項目,將傳統村落改造為“活態文化體驗區”,引導村民參與民宿經營、非遺展示等,讓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收益。要加大縣鄉村公共資源和公共服務的統籌力度,促進縣城公共服務向鄉村全面覆蓋。健全激勵機制,引導人才向鄉村流動。通過財政引導和社會參與模式,重點支持縣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建設發展,形成“政府搭臺、社會唱戲”的多元投入格局。(作者:唐 瓊 來源:經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