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接受彭博電視臺采訪時,拋出一句關鍵表態:“8月12日這個日期,市場參與者不用太擔心。”他口中的“日期”,正是中美去年5月12日宣布的暫停加征部分關稅90天休戰期的截止日。這句話看似輕描淡寫,卻撕開了近期中美互動的一道縫隙——美方正釋放軟化信號,而背后藏著怎樣的算盤?
特朗普(資料圖)
先說關稅休戰的事。按原計劃,這場“暫停戰”本該在8月12日正式結束。但貝森特這次明確表示“日期有靈活性”,還補了句“當前談判態勢良好,未來幾周會有會談”。結合他之前提到的“希望盡快見面,可能在8月初、第三國”,能看出美方有點坐不住了。畢竟,中美設的這90天緩沖期,原本是為解決貿易分歧,結果到現在不僅沒談攏,美方自己倒先急著找臺階。
再看美方最近的“軟動作”。英偉達剛宣布,美國政府批準了其H20芯片對華出口許可。貝森特在采訪里也沒藏著,直接說“批準這類許可是特朗普政府與中方談判的一部分”。這操作挺有意思——芯片一直是美方打壓中國的“利器”,從前總拿“技術封鎖”說事,現在倒成了談判桌上的籌碼。特朗普本人也變了調,以前談芯片總把“競爭”“遏制”掛在嘴邊,現在改口說“會與中方非常友好地競爭”。
特朗普(資料圖)
但軟歸軟,美方對其他貿易伙伴的“硬”一點沒少。日本、韓國、歐盟、加拿大這些盟友,照樣被特朗普的關稅大棒砸中。受影響的國家和地區超過50個,其中24個國家和歐盟27國都在列。更諷刺的是,特朗普一面安撫市場“別擔心8月12日截止日”,一面還在用高關稅威脅其他國家,活像左手遞糖右手舉棍。
美方為啥突然“軟”?說穿了是被現實逼的。中國今年上半年貿易順差創了紀錄,出口勢頭強勁,這說明單純靠關稅施壓根本沒用。特朗普政府過去幾年使的那些招——斷供技術、限制投資、搞小圈子封鎖,不僅沒打垮中國相關產業,反而讓中國芯片技術加速追趕。有數據為證,中國芯片自給率這兩年每年提升5個百分點,部分領域已能和美方高端產品掰手腕。
這時候美方開始“服軟”,本質上是想為談判爭取主動。貝森特提到“時間地點都能商量”,其實就是怕談崩了影響市場情緒。畢竟,美國企業界早就在等了——關稅懸而未決,企業不敢簽大單,供應鏈也得跟著晃蕩。美方急著安撫,說白了是想穩住市場信心,好為后續談判留空間。
特朗普(資料圖)
但美方這“軟”里藏著算計。特朗普最近放話,可能對100個較小國家征收超10%的關稅,這明顯是“柿子撿軟的捏”——既然和中國談不攏,就轉而從其他國家身上找補。可他忘了,當年和中國打貿易戰時,這些“小國”里不少也吃過苦頭。
中方對這場談判的態度很清楚:不著急定時間,先看美方表現。畢竟,過去幾年美方說一套做一套的例子太多——今天說“合作”,明天加關稅;上午談“共贏”,下午搞封鎖。現在美方釋放緩和信號,中方自然要觀察這些表態能不能落到實處。比如英偉達的芯片許可,是真為談判考慮,還是臨時應付?再比如8月的會談,美方會不會又搬出“紅線”當籌碼?這些都得看實際行動。
從全球視角看,中美關系的走向從來不是兩國的事。美國對50多個國家揮舞關稅大棒,破壞的是國際貿易規則;對中國時而軟時而硬,消耗的是自身信用。貝森特說“談判態勢良好”,但市場更信數據——中國上半年貿易順差增長的數據,美國企業因關稅上漲的成本數據,這些都在說明:靠施壓沒用,談合作得講誠意。
現在的問題是,美方能不能真正放下“遏制”思維。如果一邊談合作,一邊搞小動作;一邊緩和語氣,一邊拿關稅威脅,那這場談判大概率又要無疾而終。畢竟,中方現在更在意的是平等對話、互利共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