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美關系上,尼克松絕對是個繞不開的關鍵人物。
1972年,他的到來讓中美關系破冰,同時也加劇了中美關系的正常化。
可以說,此時此刻的尼克松改變了歷史。
但就是這樣一個改變歷史的人,竟然在晚年時坦言,自己很后悔當初訪問中國。
一個改變歷史的人,最后卻說自己“后悔”了,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他為什么會這樣說?是真的悔了嗎?悔什么?是被利用了?還是輸了這場外交大棋?
改變歷史的尼克松
要搞清楚尼克松的那句“后悔”,得從他當初是怎么決定去中國說起。
早在1967年,他就在《外交季刊》上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不和中國打交道,不和中國建立關系,是不現實的。
之所以會說出這樣的話,主要是基于當時的世界政治格局。
當時的美國正在和蘇聯“掰手腕”,如果能夠中國交好,美國便多了一分獲勝的可能性。
到了尼克松就任總統后,更是把這件事悄悄提上了日程。
但想象是美好的,現實總是殘酷的。
尼克松想要去中國,可是一件難事。
當時的中國和美國幾乎處于完全對立狀態。
彼時,朝鮮戰爭的硝煙還未散盡,越南戰場仍在燃燒。
再加上,中蘇關系緊張。
如此復雜的國際政治環境下,尼克松內心其實很清楚,一旦貿然宣布訪華。
不僅會在國際上引起軒然大波,同時國內的一些政客也會群起而攻之。
反對派,也會趁此機會對他進行抨擊。
屆時,尼克松的總統位置是否能夠保住,還是一個未知數。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到底愿不愿見他,也讓尼克松很難下定論。
于是,尼克松他走了一條“繞圈子”的路。
他先是通過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傳話,又借道羅馬尼亞,再安排乒乓外交、放松旅行限制。
甚至,還專門派基辛格“肚子痛”中途轉道北京進行秘密磋商。
直到1971年7月15日晚上,他才突然出現在電視上,用短短幾分鐘宣布震驚世界的消息。
他準備去中國,進行訪華。
此言一出,宛如平地驚雷,炸開了平靜的湖面。
那時很多美國人都看懵了,也有人激動地表示尼克松肯定是瘋了,但這恰恰正是美國所需要的瘋狂。
1972年的北京,正處于寒冷的冬季。
一架寫著“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總統專機,緩緩降落在首都機場。
艙門打開的那一刻,冷風撲面,尼克松走出艙門,略顯僵硬地揮了揮手。
隨后,他走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
前來迎接他的人,是時任中國外交部長的周恩來。
兩人一握手,鏡頭咔嚓一聲,瞬間定格了歷史。
后來尼克松在回憶錄里寫道,他那一刻的確激動,但更擔心出錯,因為“這一步代表的不僅是我個人,是整個美國的外交轉向”。
從釣魚臺國賓館到人民大會堂,他見了毛澤東、周恩來,也見了中國官員、市民、工人和學生。
中美簽署《上海公報》,表達了希望逐步建立正常外交關系的愿望,也各自保留了對一些核心問題(如臺灣、越南)的立場。
那七天,冷戰的墻壁上被悄悄撬開了一條縫。
那年全世界都在討論這場突破,尼克松一時成為輿論焦點。
但他知道,故事才剛剛開始。
晚年后悔的尼克松
從當時的世界局勢來說,中美建立外交關系也是有著各自的目的。
那時候,美國深陷越戰泥潭,軍費開支巨大,國內通脹嚴重,蘇聯的軍備競賽也讓它吃不消。
中國因為中蘇交惡,也在尋找新的戰略空間。
雙方是各取所需,不帶感情的互利交易。
在表面笑臉背后,美國早就通過基辛格向蘇聯通報了“我們和中國的事”,穩住了“老大哥”別瞎猜亂動。
而中國也沒有真全信美國,對他們的軍艦、貿易政策仍然保持戒心。
尼克松的算盤很精明,中蘇互斗,美國居中漁利。
中國也覺得,美國一轉向,蘇聯就得掂量掂量。
但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遠超尼克松的想象。
幾十年過去了,一切都沒按他的劇本走下去。
蘇聯后來崩了,美國贏了冷戰。
但讓尼克松萬萬沒想到的是,原本被美國不放在眼里的中國,竟然在之后悄悄發展壯大,成為了一個讓美國都忌憚的大國。
中美建交、改革開放、中國“走出去”。
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尼克松打開的那一扇門。
值得一提的是,尼克松在卸任后,再度被中國邀請訪問。
彼時的尼克松,不再是總統,并且還因水門丑聞身敗名裂。
但中國卻還是以最高規格接待了他。
不僅專機迎接、釣魚臺住宿,甚至還國宴歡迎,一切照舊。
就連菜品、禮賓、路線,都和1972年時一模一樣。
當時全球多個國家的媒體都炸鍋了,為什么在這個時候邀請尼克松?邀請他的意義是什么?
要知道,當時的中國正在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轉折。
整個世界都在猜測,中國在未來將會走向何方,最終的結局是否會像蘇聯一樣?
在這情況下,中國再度邀請尼克松,更像是一種象征,我們還記得那個敢打開通道的人。
也是在向當時的美國政府釋放一個信號,我們更喜歡能真誠對話的伙伴。
既然尼克松是中美關系改變的關鍵人物,他又為何會在晚年時感到后悔?
晚年的尼克松曾對身邊朋友感嘆,自己當年打開了那扇門,但沒想到后來人沒把方向掌握住。
也有人記得他在私人聚會上說過,美國當年想的是牽制蘇聯,不是扶起一個對手。
這不是單純的“懊悔”,而是一種戰略上的警覺。
因為,他發現,中國不是跟著美國劇本走,而是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除此之外,他也承認中國人并不是美國的工具,他們有自己的規劃,甚至比我們還有耐心。
他沒有仇視中國,反而承認中國在很多方面是值得尊重的。
但他更擔心的是:美國太早、太快地讓中國進入了國際秩序,卻沒有同步建立互信和規則約束。
而他,在1972年做出的那個決定,是這一切的起點。
結語
美國一些專家將尼克松稱之為“悲劇式的勝利者”。
當年他的選擇,確實改寫了地緣政治格局。
但也埋下了后來中美結構性矛盾的種子。
站在如今的角度來看,我們似乎更能體會他當年的復雜心情。
這世界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絕對的敵人”。
國與國之間,不過是利益、空間、認知不斷碰撞與調整的過程。
后悔與否,已經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他走出了那一步,讓兩個曾互不信任的世界,開始學著說話、學著交往。
觀察者網——《尼克松回憶錄:如果我在死前有什么事情想做,那就是去中國》
鳳凰資訊——《鮮為人知的尼克松下臺后1976年訪華內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