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下午,由黃浦區委統戰部聯合大思南統戰合作共建機制發起的第三期“大思南沙龍”在上海市文史館舉行。圍繞“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來自復旦大學和上海大學的統一戰線研究基地、大思南統戰合作共建機制成員單位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以課題成果為紐帶,共溯烽火歲月中的統戰實踐,共繪新時代團結奮進的藍圖。民進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楊蓉出席,黃浦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陳穎致辭。
歷史回響:大思南的統戰基因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既是中國共產黨誕生地,也是全民族抗戰的重要戰場。大思南地區作為統戰歷史的核心承載地,無數仁人志士在此交流思想、共商國是,傳播進步思想。這些故事不僅是歷史的切片,更是今日凝聚共識、深化‘兩個工程’建設的源頭活水。要“從歷史中汲取團結奮進的智慧”,以精研究、廣傳播、共育人三維發力,讓統戰文化“可感可知,可觸可及”。
烽火群英錄:統戰實踐的人物長卷
在抵御外寇的壯闊史詩中,各民主黨派與愛國人士以不同方式扛起“匹夫之責”;烽火歲月中,大思南地區見證了多元力量如何以不同方式共筑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交流環節,五個主講人以鮮活的歷史敘事串聯起個體與群體的抗戰足跡,生動詮釋了統一戰線的精神內核。
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副館長(主持工作)王偉以莫利愛路寓所為坐標,重現宋慶齡1931-1937年在此的抗戰實踐。面對民族危亡,她將寓所轉化為營救愛國志士的“安全屋”、促成國共合作的“對話室”,更通過接見蕭伯納、史沫特萊等國際友人,構建援華抗戰的“外交客廳”。
民進上海市委會史與理論專委會副主任唐旻紅揭開了翻譯家傅雷的另一重身份——社會活動家。1939年,他組織“半月茶話會”,邀請左翼知識分子探討時局;掩護中共地下黨員樓適夷長達半年;更將解放區來滬的黨員梅益引薦給馬敘倫等民主人士,促成跨黨派對話。1945年,傅雷將揭露國民黨鎮壓學生的全部材料交給《周報》發布,以“血的控訴”震動社會。“以茶會友,以文聚力”,他的寓所成為民主力量交織的暗線樞紐。
農工黨上海市委研究室四級調研員潘佳回顧了農工黨先輩在兩次淞滬抗戰中的浴血奮戰:一·二八事變中,黃琪翔親臨前線協同指揮,策動黃浦軍官增援;八一三會戰時,臨危受命阻擊杭州灣登陸日軍,副官裘朝慎在撤退途中不幸殉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農工黨先輩不僅在戰場搏殺,更在后方以技術支援和輿論動員,以血肉與智慧詮釋了民主黨派與民族命運的共生共榮。
上海韜奮紀念館副館長張霞推介的“筆柄千秋喚救亡”主題展覽(陜西南路地鐵站文化長廊),聚焦鄒韜奮以紙頁為戰場的壯舉。他創辦《生活》《抗戰》等六刊一報,高擎“筆桿呼應槍桿”的旗幟;九一八事變后,《生活》周刊疾呼“與國人共赴國難”,發動募捐支援前線將領;他因愛國入獄成為“七君子”之一,獄中仍撰文疾呼團結;其生活書店出版的抗戰讀物,成為鼓舞億萬軍民的精神彈藥庫。病榻上寫就的絕筆《對國事的呼吁》手稿,至今激蕩著“寧為戰士死,不做亡國奴”的錚錚氣節。
今年,黃浦區委統戰部與復旦大學陳雁教授團隊合作,圍繞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主題,深入開展大思南知名人士的統戰實踐課題研究。從京劇大師梅蘭芳蓄須明志拒為敵偽演出,到愛國民主人士章乃器獄中著書力證“抗日必勝”;從金融界人士秘密調撥資金支援軍需,到醫者仁心組建戰地醫院救死扶傷;更有無數地下工作者在咖啡館、書店的掩護下傳遞情報。陳雁指出,大思南地區當時憑借租界的特殊環境成為“統戰樞紐”,在民族危亡之際共同筑起統一戰線的精神豐碑。
破題未來:讓歷史照鑒時代征程
討論環節,聚焦當下與未來,激蕩起深刻的思想火花。
新時代統一戰線復旦大學研究基地副研究員涂怡超與上海市委統戰部宣傳處副處長熊穎對新時代統戰工作的傳播進行了交流。熊穎認為:內容為根,形式為翼——只有深耕像大思南這樣鮮活的、有滋有味的歷史素材,才能在國際話語體系中真正謀得我們的一席之地。她強調,專業、積淀深厚的內容是有效傳播的前提。
上海市文史館館員、新時代統一戰線上海大學研究基地執行主任廖大偉教授指出:“這場聚焦抗戰的沙龍,還原了上海剛強脊梁的一面!上海不僅是一座工商都會、文化名城,更是一座在反侵略斗爭中展現出不屈血性與錚錚鐵骨的英雄城市。”
民進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楊蓉則從時間維度展望,呼應上海統戰文化周“團結向未來”的主題,強調了教育的紐帶作用。歷史、現在與未來本是一條綿延不斷的線。今天我們研究歷史、記錄當下,正是為了啟迪未來。她表示,民進上海市委將繼續發揮界別優勢,與黃浦區委統戰部強強聯手,整合資源,共同推動統戰歷史文化資源的育人與傳承工作。
薪火傳承:從歷史長河到時代浪潮
活動最后,上海市文史館館員,復旦大學吳景平教授以學者視角進行總結,對5位主講人的發言進行了一一點評,闡述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議,希望大家全面掌握史料文獻,多角度思考問題,并采用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方法,做好統戰歷史研究。
當梧桐樹影再次斑駁于思南路的老墻,這場大思南沙龍對話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那烽火連天的歲月。以歷史為炬,照見“團結向未來”的征途;以統戰為橋,連接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大思南的故事,永遠在書寫新篇。
記者 / 王月華 袁霖(實習)
編輯 / 孫超慧
圖片 / 袁霖(實習)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