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創業怎么玩?
李想賭的不是成為下一個特斯拉或蘋果,而是成為汽車界的OpenAI
7月17日香港股市,理想汽車(02015.HK)股價突然強勢拉升,盤中漲幅一度突破10%,最終以9.73%的漲幅收盤,成交額高達49.36億港元,領漲藍籌股。至7月18日,理想汽車延續漲勢,截至發稿日期報124.50港元/股,總市值突破2500億港元。
資本市場的熱烈反應并非憑空而來,昨日,理想汽車同時公布了兩項關鍵進展,即首款純電SUV i8正式開啟預售,價格為35萬-40萬元。在同一時間,理想汽車宣布歷時2年3個月建設的“九縱九橫”高速超充網絡核心路段貫通。
消息發布后的兩天時間里,理想汽車股價連續飄紅。在這背后,投資者到底在為什么而興奮?
為什么是“創業”?
比起行業內經常提起的戰略擴張,汽車有文化更傾向于稱這是“李想的第二次創業”,視角的改變,在于市場的緊迫性以及理想汽車戰略的升維——“戰略擴張”四字的松弛感太過明顯,而“創業”則有更強的必然性。
2025年4月,理想L系列累計交付突破100萬輛,成為新勢力中首個達此里程碑的車系。但是,在理想汽車高速增長的背后,純電轉型的窗口期正在收緊,譬如今年上半年增程是與混動的增長明顯放緩,兩者“可油可電”的優勢,正被充電網絡和快充技術瓦解。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全國公共充電樁數量在2025年5月突破408萬臺,月均新增8.6萬臺,城際超充站密度大幅提升。
對此,行業多位大佬如蔚來李斌曾表示:“增程是過渡方案,純電才是終局。”而李想也曾坦言:“2025年至少有5個以上企業,是因為看到L9成功了,在做一模一樣的產品,增程這條賽道,從藍海變紅海,卷得昏天暗地。理想急需尋找新的突破口,建立差異化的護城河。”
純電的轉型刻不容緩,但更深層的驅動力來自李想對企業本質的重新定義。
在李想看來,汽車終將進化為“空間機器人”,而理想必須成為掌握基座模型的人工智能企業,而非傳統車企。這一戰略從理想汽車的命名方式中就能看出,理想公司全名始終為“車和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未加入“汽車”二字,正是為未來埋下伏筆。
那么,什么又是李想對企業的重新定義?可以從愿景升維、研發重構以及組織變革三大方面談起。
2024年,李想將公司定位從“移動的家”改為“硅基家人”,提出人工智能三階段演進,即工具到助手,再到硅基家人,他甚至設想“AI延續人類記憶”,這種顛覆傳統的愿景,毫無疑問已遠超車企范疇。
而在2025年,理想研發投入超100億,近半數押注AI,其自研操作系統“星環OS”開源,VLA大模型(視覺-語言-動作)采用“快慢雙系統”架構,試圖讓汽車進化為“空間機器人”。
此外,有消息透露,理想汽車正放棄華為PBC模式,回歸OKR管理。前者由IBM提出,要求員工與企業簽訂“績效軍令狀”,是狼性文化的代表,而后者則是由英特爾公司創始人安迪·葛洛夫(AndyGrove)發明,旨通過透明目標和關鍵成果激發自驅力與創新。
對此,行業分析人士認為:”華為PBC模式太重業績,與理想汽車現階段轉型的需求不符,而OKR管理的敏捷協作特征,更適配其純電戰略轉型,能夠實現快速試錯與跨部門協同。”
總結而言,創業與擴張的本質差異,在于“歸零心態”。2019年理想ONE(參數丨圖片)交付時,李想的目標是“活下來”;2025年的純電轉型,則是要在AI時代“重新定義生存”。
在這場創業過程中,李想賭的“不是成為下一個特斯拉或蘋果,而是成為汽車界的OpenAI。”
理想i8開啟預訂,遠不止是一款新車的亮相。李想同步亮出的兩大絕招,即耗時2年3個月建成的“九縱九橫”高速超充網絡核心路段貫通,以及下半年將落地的VLA司機大模型,與i8一起組成了品牌環環相扣的戰略拼圖。
汽車有文化認為:第二次創業的理想,創造的遠不止純電汽車,而是一個用技術重新定義“家”的未來。
從產品端分析,作為理想第二款純電車型,i8直接瞄準了30萬元以上純電SUV的市場空白,并延續了理想對家庭場景的深度理解。具體而言,理想i8車長近5.1米,標配六座布局,第二排配備娛樂屏和小桌板,第三排獨立空調出風口,瞄準家庭用戶的長途出行需求。
但i8的核心突破不僅僅在于場景能力,還有配套的5C超充能力以及理想在基建以及AI領域的研發作為捆綁,與蘋果公司追捧的“成套銷售”理論如出一轍。
在基建端,理想汽車“九縱九橫”網絡以日均新增4座超充站的速度推進,覆蓋全國18條核心高速干線。截至6月底,已建成958座高速超充站,平均每152公里布局一座,密度居車企自建網絡之首,如G4京港澳高速部署32座、G42滬蓉高速達40座,精準覆蓋經濟主動脈,其年底目標4000座高速超充站的總規模,將徹底解決純電車型的里程焦慮,為i8等產品鋪路。
基礎設施鋪路的同時,理想在AI領域的布局,并未停留在智能座艙的語音助手升級,亦或是常規的智駕系統迭代,而是直指駕駛決策核心。其新一代智駕方案MindVLA即視覺-語言-動作大模型,借鑒心理學“快慢思考”理論構建雙系統架構。
其中,快系統運行于單顆Orin-X芯片,通過端到端模型實時輸出駕駛軌跡,響應速度達毫秒級;慢系統則基于22億參數視覺語言模型,在另一顆Orin-X芯片上解析復雜場景語義,輸出層級規劃。
例如遇到施工路障時,慢系統分析“右車道受阻需左繞行”,快系統據此高頻優化軌跡。這套方案計劃于下半年通過OTA推送給搭載Thor-U芯片的L系列車型,實現“像人一樣開車”的主動協同駕駛。
產品定義體驗,解決家庭出行空間需求;基建掃清障礙,消除補能焦慮;AI重構內核,讓駕駛更安全省心。理想的“三板斧”看似分散,實則統一于用戶場景,構成純電轉型的完整閉環。
這些動作也同時表明,理想的“第二次創業”本質上是一場從“造車”向“造人工智能”的躍遷。
因此,資本市場之所以看好理想,是因為看清楚了這一整套的轉型邏輯。其中,長江證券指出,i8切入的市場存在空白,配合超充網絡建設,純電車型銷量空間可觀。而方正證券預測,2025年理想營收將突破1601億元,凈利潤達97.4億元。
盡管轉型受到熱捧,但李想依然相當謹慎與務實。在市場端,他曾坦言理想“還沒有小米的人氣”。在技術端,他明確表示100%會做人形機器人,但前提是先攻克更“簡單”的汽車機器人,同時他拒絕布局Robotaxi,堅持“家”的場景優先。
這種聚焦與克制,恰是二次創業不被風口帶偏的關鍵。
有文說
股價波動只是資本市場對理想轉型的即時反應,而真正的價值重估才剛剛開始。
面對未來,理想汽車的轉型之路注定崎嶇,如產能、用戶認知轉換、技術商業化都是關卡,但李想勝在目標清晰、態度篤定,他曾在內部的全員信中表示:”到2030年,理想汽車要成為全球人工智能領導者“,能否如愿以償,今年將是關鍵一戰。(汽車有文化 歐陽/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