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PM2.5濃度持續下降曲線與智慧政務覆蓋率上升曲線交匯,當生物多樣性指數與科技創新指數同步躍升,一幅以綠色為底色、科技為引擎、人民為中心的高水平城市發展畫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鋪開。
▲國網北京電力員工在北京環球度假區供電服務中心“光儲直柔”零碳營業廳巡視光伏設備,助力實現全綠電運營。張強/攝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以下簡稱“會議”)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總結新時代以來我國城市發展成就,分析城市工作面臨的形勢,明確做好城市工作的總體要求、重要原則、重點任務,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深刻把握新形勢下我國城市發展規律,堅持黨對城市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堅持把城市作為有機生命體系統謀劃,推動城市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我國新型城鎮化水平和城市發展能級、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宜業宜居水平、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水平、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提升。
當前,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日漸清晰。在北京,新能源公交車全面覆蓋;在上海,零碳園區建設正在推進;在深圳,綠色建筑與智慧電網發展迅速;在成都,城市森林與生態廊道交相輝映;在雄安新區,可再生能源供電、綠色交通體系正在加速構建……當PM2.5濃度持續下降曲線與智慧政務覆蓋率上升曲線交匯,當生物多樣性指數與科技創新指數同步躍升,一幅以綠色為底色、科技為引擎、人民為中心的高水平城市發展畫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鋪開。
因地制宜推動城市建設和治理
會議指出,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城市工作要認真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以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為目標,大力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綠色轉型、文脈賡續、治理增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
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孫守亮表示,建設美麗城市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點任務,是實現“雙碳”目標、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舉措。美麗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和城市治理等方方面面。
今年1月,生態環境部等11個部門聯合印發《美麗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推動50個左右美麗城市建設取得標志性成果,成為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示范標桿,到2035年,實現美麗城市建設全覆蓋。
“我國城市數量眾多,不同省份、地區城鎮化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統籌發展與減排沒有簡單的方法和模式,不可能‘一刀切’。”四川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能源與氣候變化研究中心工程師向柳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統籌發展與減排、平衡增長與脫碳是所有城市面臨的共同課題,但不同城市矛盾點不同,增量發展城市與減量發展城市、城鎮化加速期與城鎮化穩定期、工業型城市和服務業主導型城市、超大城市與中小城市的矛盾尖銳程度和呈現方式均存在顯著差異。”
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低碳所執行所長李姚旺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對某些城市而言,城市經濟增長和降碳目標之間并不是矛盾關系。比如出口型企業密集城市,受國際貿易影響,這些企業自身減碳需求和城市低碳發展目標相契合,進而促進城市低碳轉型。
在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張娜看來,現代化人民城市的建設要嚴守“三區三線”,控制城市無序擴張,優先釋放存量用地,推動低效工業用地轉型為科創園區或生態空間。同時,應建設“15分鐘生活圈”,促進職住平衡,減少通勤碳排放。在城市群層面,要統籌能源與交通網絡,共建跨區域綠電輸送通道與港口岸電系統,實現基礎設施的低碳互聯。
繪就城市高質量發展綠色底色
會議指出,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鞏固生態環境治理成效,采取更有效措施解決城市空氣治理、飲用水源地保護、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問題,推動減污降碳擴綠協同增效,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
2024年,北京市密云區古北水鎮國際休閑旅游度假區成為北京首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進一步帶動了周邊交通、住宿、餐飲等產業發展,成為密云區文旅產業的重要增長極。隨著低碳經濟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景區積極探索綠色轉型之路,國網北京密云供電公司因地制宜,積極參與景區能源管理,推廣電采暖、電廚房、新能源擺渡車等,推動景區能源綠色轉型。
同時,國網北京密云供電公司不斷完善景區及周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打造“10分鐘充電圈”,編織“零碳”出行“生態網”。截至目前,古北口地區共建設充電樁176臺,其中古北水鎮景區46臺,景區及各民俗村基本實現充電設施全覆蓋,與3千米外的太師屯服務區形成充電樁“電力走廊”,全面滿足游客充電需求。
濟寧是山東煤炭主產區,其采煤塌陷地占山東省的一半以上。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以科技創新為筆,在采煤沉陷區治理、礦山地熱開發、礦坑水資源化利用等領域繪就轉型樣本,為全國煤炭資源類城市破解“生態包袱”困局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黨委書記、院長吳曉華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采煤沉陷區治理不僅是土地修復,更是生態產品價值的重新定義;礦山地熱開發不僅是能源替代,更是閉坑礦山的資產盤活;礦坑水利用不僅是污染防治,更是水資源的戰略儲備。這些技術和模式的落地實踐,關鍵在于實現從“工程治理”到“生態價值運營”的思維轉變,從而助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
寧波作為典型工業城市,工業用電量占比達七成,蜿蜒的海岸線和豐富的灘涂資源使其具備發展集中式光伏的天然優勢。根據國網寧波供電公司數據,今年5月底,寧波地區光伏裝機容量歷史性突破1000萬千瓦,達到1024.45萬千瓦,成為浙江省首個光伏裝機達千萬千瓦的城市。
國網寧波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每一寸被高效利用的土地和屋頂,每一度被精準預測與消納的綠電,每一個被精心優質服務的項目,都凝聚著技術創新的活力和模式探索的巧思。寧波以技術創新破解綠色能源的規模性、經濟性、穩定性三重命題,為工業城市低碳轉型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范本。”
向柳指出,綠色是城市發展的底色和本色,也是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方面。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離不開建筑、交通等領域在內的所有經濟社會活動有序脫碳。目前,已有部分城市碳排放結構以建筑、交通等非工業領域為主。相比能源工業和工業終端,建筑、交通領域的降碳難度更大。一方面,建筑、交通領域碳排放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排放量往往隨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而剛性增長;另一方面,排放源較為分散,排放主體數量龐大,減排速度較慢,管理難度較大。因此,這兩個領域減排應首先聚焦公共場所,比如公共建筑、公共交通、物流運輸等領域,提升低碳運輸方式占比,推動用能終端電氣化,提升增量交通和建筑的低碳化和電氣化水平,推動存量逐步調整和改造升級。
科技賦能智慧城市現代化發展
會議指出,著力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著力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
“科技創新是城市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也是城市競爭力的核心一環。”向柳坦言。
據李姚旺介紹,當前大數據、人工智能(AI)、物聯網正重塑城市治理邏輯。以電力行業為例,目前正在積極探索AI賦能城市電網規劃。引入低碳發展目標之后,電力系統從之前的經濟、安全雙目標,轉為低碳、經濟、安全三目標,傳統優化規劃方法效果不再理想,需要引入數據驅動等技術手段來應對。在運行層面,城市虛擬電廠也離不開數字化技術支持,其通過調用用戶側海量資源協助電網低碳優化運行,城市電網中海量電網運行設備狀態監測與故障預警也正在利用大量歷史數據,采用圖像監測、各種傳感器監測,實現無人化自動判斷。
張娜表示,AI算法優化公共資源配置,動態調整充電樁布局、共享單車調度、醫療教育服務覆蓋,實現“需求預測—資源匹配—服務推送”閉環。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高碳行業智改數轉,實現能耗與排放雙降。智慧城市需求催生AI芯片、低碳技術、數字孿生等產業集群。
科技與數據賦能將持續提升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智能化與現代化水平。生態環境部指出,加強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生態環境監管與治理的協同能力,推動生態環境領域數據平臺與城市智能中樞等共性支撐平臺實現互聯互通。未來,將加快構建覆蓋“山頂到海洋”的“天空地海”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鼓勵基礎條件較好的城市率先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建設,實現智慧高效、精準可靠的生態環境數字化監測。同時,將推進“實景三維中國”建設,構建統一的時空基準體系。聚焦住宅電梯、供水、供熱、供氣、污水處理、環衛以及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等重點領域,分類推進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設備的更新升級。
文丨本報記者 王林 蘇南(張配豪對本文亦有貢獻)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cnenergy)
責編 | 李慧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