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召開的遵義會議是共產黨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轉折。
它否定了李德、博古等人的錯誤方針,正式確立了毛主席在黨內政治和軍事指揮上的領導地位。
為迷失方向的中國革命指明道路,對于黨和國家的未來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然而,遵義會議并不是一場平靜和諧的會議,相反,這場關于中國未來何去何從的大討論跌宕起伏險象環生。
遵義會議
每當毛主席回憶起這件往事的時候,都會感慨良久。
若不是其中一位重要人物在遵義會議上投出了關鍵一票,堅定地選擇站在自己一邊,挽救了黨和紅軍,中國后來的走向可能大不一樣,此人在黨的發展歷程當中居功至偉。
那么,這位關鍵先生究竟是誰?這位有膽有識的人物仗義執言,又是出于怎樣的考量?
山窮水盡:中國革命前途茫茫
自1921年7月23日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歷經數載抗戰內戰,走過了一條風雨飄搖的艱難道路。
最終成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迎來了1949年新中國的誕生,立志要讓中國走上發展共產主義的康莊大道
在這30多年間,黨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反而時刻充滿著內憂外患,其中最驚險的一次莫過于1935年10月召開的遵義會議。
當時,中央革命軍剛剛經歷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無奈撤出根據地,開始了二萬五千里的漫漫長征。
作為革命軍最高總指揮,來自共產國際的德籍顧問李德和博古等人不思自我反省,反而以軍隊實力差距過大為由推卸責任,對自己在指揮上的“左”傾錯誤視而不見,眾多黨員同志早已心懷不滿,卻沒有人敢直言。
博古 李德
當時的毛澤東已經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主席的身份,但是在軍權上并沒有太多的話語權,軍機大事無權過問,即便自己有正確的主張,卻也沒有資格發號施令。
他眼見紅軍在與共軍交鋒中屢屢受挫,曾不止一次地向中央軍委表達意見,但李德、博古二人對毛主席的正確領導不以為然,固執己見地在“左”傾道路上越陷越深。
星星之火:革命摯友互訴衷腸
王稼祥30年代從蘇聯回國,兼任軍委副主席和總政治部主任,同樣認為李、博二人在指揮方面存在不當之處,反而對受到排斥的毛澤東心生敬仰。
王稼祥
在第四次反“圍剿”戰役中,他被敵機炸成重傷,身體里的彈片取不出來,傷口化膿,卻仍舊心系黨和紅軍,是腹部通著管子被擔架抬上長征路的。
巧合的是,當時毛主席身上也有傷病,兩個躺在擔架上的人顧不上自己的病情,與國軍作斗爭的受挫卻成為他們最大的心病。
長征途中的某個夜晚,毛主席去看望王稼祥,與他同塌而臥抵足而眠,徹底長談對于中國革命前途的憂慮,向彼此吐露著積壓已久的心頭大事。
王稼祥說:
“從贛南出發的時候,部隊有將近9萬人。渡過湘江之后,現在只剩下三萬來人。像這樣一敗再敗肯定是不行的,但是目下該怎么做,我自己也沒有頭緒?!?/p>
毛主席沉思片刻:
“那我就先說說我的看法,然后咱們交換一下意見”
“在我看來,老蔣早已在湘西布下了一個大口袋,就等著紅軍去鉆,作為一支軍隊的將軍,如果連這一點都看不出,那豈不是要禍及三軍嗎?”
“如果我們按照制定好的路線走,繼續北上去和第二、第六軍團會合,那無異于自投羅網,搞不好可能全軍覆沒。莫不如改道前往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一帶,讓老蔣撲個空?!?/p>
王稼祥如醍醐灌頂,連連點頭:
“好主意??!唉,這些話我都不能當面對他們說,其實博古壓根就不懂兵,李德雖然懂一點,但他卻一個勁地瞎指揮,根本不顧目前的形勢有多嚴峻!”
毛主席一臉嚴肅地回答道:
“你說到了點子上。李德的軍事知識從哪里學來的?全是從西洋那邊照抄來的,是從帝國注意戰爭當中搬過來的"
"國外是什么戰爭?是拿破侖戰爭、蘇聯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我們現在打的是什么戰爭?"
“是在革命根據地上打的,敵強我弱的反‘圍剿’戰爭,性質、環境、條件各方面都不一樣,空間甚至時間上都相差甚遠,他們卻只知一味地生搬硬套,豈有不敗之理?”
“孫子兵法早就說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稍蹅冞@位參謀呢,對彼對己都不了解。”
毛主席激昂的話語說出了王稼祥的心聲,連連表示完全同意。
毛主席嘆了口氣:“只可惜,我現在沒有半點發言權?!?/p>
王稼祥卻說:
“未必!”
“據我所知,政治局里以張聞天為代表的絕大部分同志都是如此看法,我和他們曾私下交談過多次,他也認為如果再讓博古和李德做總指揮,早晚要壞大事。您不妨也抽空找他交換一下意見?!?/p>
經過一夜暢談,毛主席心中有了底,原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對李德、博古心懷不滿的并非只有自己一人。
其實,這次談話并非兩人首次深入交流,早在1932年,毛澤東和王稼祥就已經是私交甚好的摯友。
張聞天
1932年10月的寧都會議上,蘇區中央投票表決,要解除毛澤東在軍事指揮方面的全部權力,唯有王稼祥一人當時就看出其卓越的領導才能,當眾表示堅決反對,希望將毛澤東留在前線。
只可惜彼時的王稼祥人微言輕,他的主張并沒有得到重視,毛澤東的軍權還是被撤掉了。
在毛澤東最落寞失意的日子里,所有人都疏遠他而去,只有王稼祥時常登門造訪陪他談心,甚至比以往更加親近。
這段獨特的經歷,不僅使兩人成為一生的知己,更結下了情比金堅的革命友誼。
燎原之勢:更換將帥人心所向
隨后幾天,毛主席和王稼祥先后找到了張聞天、周恩來、朱德等人,大家推心置腹率性直言,很快達成了共識:
一定要撤掉李、博二人的軍權,并共同推舉毛澤東同志擔任紅軍的新統帥。
張聞天得知毛澤東同志的主張之后帶頭擁戴,他對大家說:
“現在誰也說不清,這一次戰略轉移的目的地究竟在何方。像這樣沒頭蒼蠅一樣,打一槍換個地方,肯定是沒有好結果的。論打仗,毛澤東同志有辦法,比我們任何人都有辦法。既然現在大家都沒主意,我看就應該請他出來擔綱?!?/strong>
40多年后,回到德國的李德還專門在《中國紀事》一書中談及此事。他描述當時的毛澤東,“不顧行軍紀律”“到各個軍團溜達”“無非是想勸誘各軍團師長和政委接受他的觀點”。
如此一來,被架空的李德、博古成了光桿司令,雖然人還坐在指揮部,但是已經沒有人愿意聽他們下達的命令了。
很快,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通過了毛主席力主避實擊虛、改道川黔邊境的行動方針。
李、博二人極力反對,卻無人理睬,氣得臉紅脖子粗,卻只能干瞪眼。
揮戈西指的紅軍一舉突破烏江天險,勝利占領貴州遵義,使湘西國軍圍殲我軍的計劃化為泡影。
事實證明,毛主席的觀點是英明正確的,更換將帥已經成為黨內的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驚濤駭浪:遵義會議劍拔弩張
1935年1月15日,中央政治局委員及紅軍各軍團負責人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進行總結和反思。
政治局這邊由王稼祥、張聞天等人領銜,堅定地站在毛澤東同志一邊;而各軍團負責人還在云里霧里,各自的態度尚不明朗,就像是聚義討董的十八路諸侯。
可笑的是,李德和博古二人對于自己權威的喪失毫無察覺,甚至還對遵義會議的召開興致勃勃。
會議上,博古首先做了總結報告,非但毫無愧疚之意,反而將打了敗仗的原因全部歸咎于客觀方面,認為是軍隊戰斗力懸殊太大,換任何人來打結局都是一樣,絲毫沒有認識到自己“左”傾機會主義的嚴重錯誤。
博古的發言讓會議陷入尷尬的冷場,例行的掌聲也顯得格外稀松。
博古
隨后登臺做報告的是周恩來和張聞天,他們沒有給博古留情面,實事求是直言其短,提出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
那就是軍事指揮和戰略戰術上的失當。
具體來說,就是進攻的時候太過冒進,防御的時候太過保守,撤退的時候又一心只想著逃跑,從而錯過了一次又一次戰機,一句話總結,純屬紙上談兵。
周恩來強調:在前四次反“圍剿”斗爭當中,紅軍時常斬獲佳績,與國軍并未分出明顯的優劣,可見裝備差距和戰力懸殊并不能成為戰敗的借口。
聽完這一番發言,全場鴉雀無聲,李德和博古二人的臉上早已掛不住了。
在如此一場重要的會議上,政壇和軍方的重要人物齊聚一堂,卻出現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思想觀點,劍拔弩張的氣氛只需要一點火星就會被點燃。
一場嚴肅深刻的黨內斗爭驟然爆發,大多數與會者始料未及,不知所措,連大氣都不敢喘,更別提站出來表明立場了。
就在這尷尬緊張的時刻,是王稼祥第一個站起來打破僵局,坦坦蕩蕩地向大家表示,自己完全贊成毛澤東同志的意見,并指出李德和博古在指揮上犯了明顯錯誤。
王稼祥認為:第五次反“圍剿”失利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李、博二人一再否定毛澤東同志的正確意見,無視紅軍隊伍與廣大群眾長期以來的實戰經驗,實行全搬照抄式的瞎指揮。
說這話的時候,王稼祥毫不畏懼地盯著李德的眼睛,李德正不敢置信地望著他,眼中充滿不解和憤怒。
王稼祥毫不在意,從未想過做這個出頭鳥,會不會給自己帶來不好的后果。
只見他繼續自顧自地說著,進一步揭發兩人的其它錯誤: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軍事方面一直強調集體領導、統一方針,然而自從李、德到來之后,卻將軍機大權個人包辦,而對其他人的意見置若罔聞。
此外,不知從何時起,他們還對下發展出一種惡劣的懲辦主義,利用各種手段打壓下級,卻從不做任何自我批評。
凡此種種,都絕非一位合格的共產黨人所為,更不用說此二人還是身居要職的紅軍總指揮。
陳列了種種罪狀之后,王稼祥提出結論:
“橫跨烏江占遵義,充分體現了毛澤東同志在軍事指揮方面的遠見卓識。中國未來的革命戰爭,必須由毛澤東這樣具備實際經驗的革命家領導,才能最終取得勝利。因此我建議,應當立即對中央軍委進行改組,罷撤李德和博古的指揮權,改由毛澤東領導?!?/strong>
王稼祥當天正發著高燒,可這番話一說完,頓時像是吐出了胸中塊壘,一身輕松。
話說到這個份上,其他人也沒有必要再藏著掖著,紛紛跟票站隊毛主席。
朱德、彭德懷、劉少奇、李富春等人先后上臺發言,發表對“左”傾主義的種種不滿,表態擁護毛主席的領導。
這時,毛主席一反常態地站了起來,也上臺說了幾句:
“路是用腳走的,人是要吃飯的。這些都是再淺顯不過的道理。紅軍打日本鬼子的時候打運動戰,為什么百戰百勝?就是因為我們始終貫徹這條傳統策略——實事求是"
"可是現在,二位統帥是從國外來的,你們對我們的斗爭經驗并不熟悉,對我們當下的斗爭形勢也不夠了解"
"為什么前四次反‘圍剿’我們能以少克眾,第五次就敗得這么慘?果真全是客觀原因造成的嗎?我看恰恰是忽視紅軍作戰優良傳統、脫離實際情況釀成的惡果"
"國民黨的實力固然在我們之上,但我們自身的問題才是更重要的因素?!?/strong>
毛主席的總結鞭辟入里、一針見血,說到了大家的心坎里,駁得李德和博古啞口無言,老半天才憋出來一句:“我要考慮考慮?!?/p>
出于打了敗仗的懊惱,以及對陣亡將士的緬懷,在場的軍區指揮員們各個言辭激烈,越說越停不下來,紛紛強烈要求結束李德和博古的錯誤指揮。
但是,李、博二人畢竟在軍事高層待了這么久,也籠絡了不少心腹之人,他們為表忠心,無視事實,反而在這個時候站出來倒打一耙,質疑毛澤東的方略也未必萬全。
雙方激烈交鋒,寸步不讓,場面一度失去控制。
不知何時,會場上不見了李德的身影,四處遍尋一遭,卻發現他正一個人躲在大門口抽著悶煙。因為不會漢語,他只能通過翻譯伍修全了解大家的意思,從一開始的興高采烈,現在已變得垂頭喪氣一言不發,就像一個敗軍之將,無奈地接受自己即將失勢的現實,恥辱地聽取所有人對他的批判。
偉大轉折:中國革命新的篇章
遵義會議持續了整整兩天,最終投票通過了一項重要決議,決定增選毛澤東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二人的最高軍事指揮權,確立了以毛澤東和周恩來為核心的領導集體,一位偉人正式進入中國歷史的舞臺,開始為近代中國譜寫一段全新的華麗篇章。
鄧小平同志是這場黨內變革的見證者之一,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
長征路上,我幾乎和毛澤東同志、周恩來同志以及張聞天同志形影不離。每一天他們都要在指揮部里等到深夜才睡。等什么?等前線各個部隊發過來的電報。全部收集齊了,他們再根據這些電報的內容進行討論,制定紅軍的下一步行動。
多數時候都是毛澤東同志拿主意,因為他確實有著敏銳的洞察力,以及卓越的軍事才華,所以基本上他的主意大家沒有不同意的。
即便如此,他卻始終沒有認自己為名義上的軍委主席,做大小決策必與大家共同商議。
在黨和紅軍最危急的關頭,遵義會議力挽狂瀾,使瀕臨滅亡的中國革命起死回生,煥發出生生不息的全新活力,充分展示出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大無畏的氣概、智慧和決心。
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偉大轉折,它徹底終結了“左”傾冒險主義在黨內的長期統治,確立了毛主席的領導地位,為長征的勝利完成奠定了基礎。
后來,每當毛主席說起這段故事,他總會不禁感慨:
“王稼祥是第一個支持我的人,遵義會議上是他最早站出來說真話。要是沒有他這關鍵的一票,中國后來會怎么發展誰都不知道?!?/strong>
2021年,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國家領導人特地前往貴州遵義會議舊址考察調研,在遵義會議當年的大合照前,駐足凝視,深思良久。
強調出:遵義會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一直以來始終堅持真理、勇于修正錯誤的偉大傳統,影響深遠、意義非凡,每一位共產黨員都應當認真領悟長征精神和遵義會議精神,讓它們在新的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參考文獻:
1、黃寶華.遵義會議會址:不朽的精神 永遠的豐碑.貴陽日報.2022-08-25.
2、鄭禮志.弘揚遵義會議精神 走好新時代長征路.遵義日報.2022-08-21.
3、楊娟.鐘金貴.遵義會議精神研究——堅持真理(上).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22-06-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