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雅魯藏布江的世紀工程,西方媒體錯誤解讀了

0
分享至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心智觀察所】

7月19日上午,堪稱世紀工程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下文簡稱“雅下工程”)正式開工。

根據權威披露,工程位于西藏自治區林芝市,主要采取截彎取直、隧洞引水的開發方式,計劃建設5座梯級電站,總投資約1.2萬億元。工程電力以外送消納為主,兼顧西藏本地自用需求。

從2021年列為十四五規劃中的大型清潔能源基地之首,到去年12月中央政府正式核準,對持續關注該項目進展的網友來說,雅下工程在2025這一十四五收官之年開工已近乎明牌。


不過即便如此,當開工的的新聞正式發布,其在輿論場上仍然引發了巨大震撼。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其號稱三倍于三峽工程的投資規模和發電能力令人頗有目眩神搖之感,還有以西方媒體挑頭的一部分聲音,有意無意在進行著錯誤解讀,即將之視為對某些下游國家的“戰略制衡”。

這種以鄰為壑的揣測,未免露出以己度人的狹隘,事實上,雅下工程隧洞而非高壩的開發方式,已經足以令這種論調不攻自破。

當然,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的啟動,的確也有著超越國界的意義,這一意義就是: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即將到來的重大挑戰提供示范性解決方案。

極限挑戰

要講清楚這個終極意義,首先還得從工程本身說起。

雅魯藏布江下游,年徑流量(出境時)為1654億立方米,作為對比,長江三峽2003-2021年入庫年均徑流量為3744億立方米。

為什么流量低得多的雅下工程,規劃發電量卻能遠超三峽工程?

原因在于,雅魯藏布江從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3000米以上的河道,在穿過聞名遐邇的“大拐彎”,也即雅魯藏布大峽谷后,卻急劇降低到出境前約110米海拔高度。只要有基本初中物理常識就不難明白,這樣的高差,賦予了其得天獨厚的水能優勢。

據統計,藏東南地區水能蘊藏量約占西藏全區的70%,雅魯藏布江干流天然水能蘊藏量為8000萬千瓦,加上多雄藏布、年楚河、拉薩河、尼洋河和帕隆藏布五大支流,天然水能蘊藏量約有9000萬千瓦,其中可開發的水能資源約為5659萬千瓦,占全國總量的15%。

然而,要把雅魯藏布大峽谷蓄積的充沛水能轉化為電能,可以說技術挑戰難于登天,這也是為何雅魯藏布江水能潛力如此之大,卻直到近年來才陸續鋪開開發工作。

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基本工程思路是在雅魯藏布江大拐彎的南北方向,開鑿多條長達數十公里、高差兩千多米的引水隧洞,其長度和埋深均超過目前世界紀錄保持者——中國錦屏二級水電站。

一份十余年前的官方資料就曾談到,經考察,雅魯藏布江干流可建水電站的河段和地點有十幾處。從林芝地區米林縣派地到墨脫縣里冬橋之間,是世界著名的大河灣峽谷段,河灣長200公里,落差2190米,如能開鑿一條36公里長的隧洞,將雅魯藏布江水直接由派地引到里冬橋,可建裝機容量4000萬千瓦的巨型水電站。

對于這樣的超級隧洞,普通人首先想到的難點可能就是掘進設備。

自從2013年由武警水電部隊首次在高寒、高海拔地區使用TBM(全斷面巖石隧道掘進機)以來,中國人在世界屋脊上已經把TBM迭代到了獨步天下的水平。

此前林芝派鎮至墨脫公路(派墨公路)的核心節點—多雄拉隧道,就采用“林芝一號”雙護盾TBM掘進機單向掘進施工,打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條穿越喜馬拉雅山脈的公路隧道,也直接為今天的雅下工程驗證了技術。

不過長度四千多米的多雄拉隧道,其技術難度和雅下工程隧洞依然無法相提并論。

雅下工程選址,位于青藏高原喜馬拉雅“東構造結”核心部位,地質構造運動強烈,長達數十公里的隧洞需要穿越大量地下斷層破碎帶,應力場復雜多變。隨著隧洞開挖深度的增加,深部高地應力引發的巖爆及軟巖大變形等工程災害異常嚴重。同時,由于其所處的高海拔和大埋深環境,還面臨著高地溫的挑戰,隧洞內高溫作業環境,對施工機械的運行效率和施工人員的身體健康構成直接威脅,還可能引發隧道結構的失穩,建筑材料耐久性降低。

難題還不僅僅是掘進,在開鑿之后的維護階段,高海拔大埋深環境也會造成其結構裂損演化機理及災變機制難題極端復雜。

如果說三峽工程證明了中國人在傳統水電工程領域的世界級能力,那么雅下工程則標志著中國人對極限環境發起的最新挑戰。在青藏高原這個“世界屋脊”上開鑿超級隧洞,不僅需要頂尖的工程技術,更需要對地質構造、應力分布、巖體力學的深刻理解。

這種理解的取得,絕非一蹴而就。從三門峽、葛洲壩到三峽、錦屏,中國水電工程走過了一條從模仿到創新、從跟隨到引領的道路。每一個標志性工程都是一次技術積累,每一次突破都為下一個更大的挑戰奠定基礎。

如果沒有一代代地質工作者與土木工程師終其一生甘坐冷板凳的守望和鉆研,這種深刻的機理認知與非凡的工程躍進是不可想象的。

雅下工程日前正式開工,無疑標志著這一世紀工程前期論證與關鍵技術攻關已取得全面突破,而當這些成果在雅下工程得到驗證后,又將為未來更大的超級水利工程鋪平道路。

突破胡煥庸線

是的,比雅下工程更為恢弘的超級水利工程已經漸行漸近。

在日前舉行的2025年全國水利工作會議上,水利部黨組書記、部長李國英就明確提出,今年工作重點之一是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抓緊完成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修編,高標準建設中線引江補漢工程,加快推進西線先期實施工程、東線后續工程前期工作。加快環北部灣水資源配置、黑龍江糧食產能提升、引江濟淮二期等國家水網骨干輸排水通道建設。優化完善區域水網布局,加快區域水網骨干工程前期工作。

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一系列最宏偉的水資源調配計劃正在走上前臺。


這些布局,共同指向對胡煥庸線以西、以北自然資源稟賦的再造,進而深刻改寫中國人口與經濟地理。

這樣的再造,在主要大國的歷史上不乏先例。

最典型的案例,莫過于胡佛大壩為代表的科羅拉多河水利水電系列工程,這一系列工程的實施,深刻改變了美國西南部地區的能源與水資源稟賦。

今天,科羅拉多河流經的7個州人口較之1930年代增加了4500萬,洛杉磯、圣迭戈、鹽湖城、菲尼克斯、丹佛等大城市在美國經濟中具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歸功于胡佛大壩提供的充沛水電和調水保障。

胡佛大壩這樣的超級工程,在特殊的時代,也成為美國民族精神淬煉成熟的里程碑,標志著美國政治倫理開始脫離狂野粗糲的個人主義。正如羅斯福在大壩落成典禮上所言:“美國人民為博爾德大壩(胡佛大壩原名)感到自豪。除了少數目光短淺的人之外,大西洋沿岸的人們、中西部和西北部的人們以及南方的人們,一定都認識到,這項工程竣工后將給國家帶來的巨大利益,將惠及美國四十八個州中的每一個州。他們知道,兩千英里之外一個社區的貧困或苦難可能會影響到他們,同樣,整個大陸的繁榮和更高的生活水平也將惠及他們的家鄉”。


胡佛大壩向洛杉磯送電當天,該市舉辦了空前盛大的慶祝活動

再造西部,同樣是國人振興中華夢想的重要追求。

胡煥庸線,這條1935年地理學家胡煥庸在《中國人口之分布》中提出的分界線,長期以來被視為中國區域發展的"宿命"——該線東南43%的國土承載了94%的人口,而西北側57%的國土僅有6%的人口。這種分布被認為是由自然條件決定的,不可能靠人力突破。

然而,這種宿命論忽略了一個關鍵變量:技術進步對自然約束的突破能力。

美國西部的發展史提供了絕佳的例證。正如西部電影所刻畫的,19世紀中葉,美國西部還幾乎是一片荒涼的無人區。但隨著鐵路的修建、農業與工礦業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初胡佛大壩等水利工程的建設,美國西部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加利福尼亞從法外之地變成了全美最富裕的州,拉斯維加斯從沙漠小鎮變成了國際都市。

中國正在規劃的,是一場規模更大、難度更高、魄力更驚人的地理再造工程。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學者梁書民曾測算,向我國三北地區實施大規模跨流域調水,配套全面推廣滴灌墾荒,沙漠變綠洲,戈壁變農田,受水區實際可開墾平地宜農荒地面積可達6689.8萬公頃,按受水區的光溫生產潛力和谷物油料滴灌經濟系數平均值分別為1.5634和0.4983計算,平地宜農荒地和平地旱地的谷物或油料的灌溉增產潛力分別為123991萬t或40060萬t;混合增產潛力按照當前消費結構測算,墾荒理論增產潛力總計可達到糧油87398萬噸,相當于2023年我國糧食油料產量合計的1.2倍以上。

說再造一個中國,也不算夸張。

這種翻天覆地的規劃如果全面實施,將決定性改變我國當前的糧食安全面貌,極大擴展中華民族的發展空間和戰略縱深,顯著促進人口合理均衡分布、縮小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進而保障邊疆地區長治久安。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疆地區水系獲得補充后,額爾齊斯河直通北極航線抵達歐洲也絕非天方夜譚。事實上,塔斯社今年就有報道,稱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和中國代表團將就未來通過額爾齊斯河開展貨物運輸的可行性展開討論。

俄羅斯鄂畢-額爾齊斯河盆地管理局副局長康斯坦丁·茹林向塔斯社記者表示,會談將在哈薩克斯坦舉行,屆時哈俄中三國代表將齊聚一堂,重點探討額爾齊斯河適合運輸的具體貨物類型。

在前蘇聯時期,額爾齊斯河曾被用于貨運,使哈薩克斯坦能夠通過這條水路通往北冰洋航道,甚至新中國也曾通過布爾津港開通了從新疆向蘇聯的船運航線。

為恢復乃至拓展這條低成本跨境水運航路,哈薩克斯坦正計劃依托額爾齊斯河打造“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中國”多式聯運交通走廊,未來想象空間巨大。

從客觀形勢看,未來的水資源調度超級工程,也是為了牢牢把握應對極端天氣挑戰的主動權,讓中華民族不要在莫測的氣候變化中“聽天由命”。

從氣候變化影響看,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明顯,而中國又是全球氣候變化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1961—2023年,我國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態勢,平均每10年升高0.3℃。根據大氣物理學克勞修斯-克拉伯龍(C-C)方程,氣溫每上升1℃,大氣含水量將增加7%左右。大氣增溫的熱力效應使水循環加強、降水變率加大,更易發生暴雨洪水。

2024年已經是自1850年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未來一段時期全球變暖仍將持續,中國水循環時空分布也將更趨極端化,對于這種趨勢,恐怕許多普通中國人也已有清晰的“體感”。

這種挑戰,恰恰凸顯了中國水利布局的前瞻性。

中國的新思路,是系統性的水網重構:通過建立覆蓋全國的水網體系,實現水資源的時空調配。洪澇或干旱極端天氣再不是人類被迫接受的宿命。

這種大規模跨區域配置水資源的思路,也已經通過十年來南水北調一期工程通水后的巨大效益得到驗證。

除了保障幾億人生產生活用水,東中線全面通水十年來,累計向北方地區50多條河流生態補水118億立方米,通過南水置換當地生產生活主要用水,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局面得到緩解,總體達到采補平衡,地下水水位持續多年下降后實現連續回升,部分地區地下水漏斗正在消失,一大批河流和湖泊重現生機,被某些“公共知識分子”預言的生態危機早已煙消云散。

中國范式

氣候變化的影響,絕非僅止于中國,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整體性挑戰。

從全球范圍看,很多國家也深受氣候變化影響,嚴重暴雨洪水災害頻繁發生,極端高溫熱浪肆虐各地。這些都警示我們,氣候變化導致的災害事件影響比預期更加劇烈。

在極端天氣如此頻密的當下,隨著美國退出巴黎協定,重新松綁化石能源,全球通過傳統合作框架阻止氣候變暖惡化的前景已經相當暗淡。

這種暗淡,折射出西方應對模式的根本性缺陷。

西方的氣候治理邏輯,本質上是一種"限制"的邏輯——通過限制排放來減緩變暖,通過限制發展來降低對環境影響。這種邏輯看似合理,實則難以持久:發達國家在尋求“再工業化”的潮流中越來越抗拒“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分擔,而發展中國家方興未艾的工業化浪潮,使其即便嚴格執行碳達峰時間表,在相當長時期內釋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仍將有增無減。

更重要的是,這種“限制”邏輯忽視了一個基本道義準則:對于占世界人口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民眾而言,發展權就是生存權。要求他們為了虛無縹緲的“全球目標”而放棄改善生活的機會,既不現實,也不道德。

而在氣候變化不斷加速,影響日益顯現的當下,抗風險能力最薄弱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中東、南亞等地區,恰恰也是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糧食、能源與水的供求危機已在醞釀,一個令人憂心的未來圖景愈發清晰:

隨著美國做出的糟糕示范,全球氣候變化的治理在關鍵時刻被削弱,氣候問題在本世紀中葉很可能造成空前規模的人道主義災難。

屆時,極端干旱、洪澇、熱浪、寒潮沖擊全球農業生產,疊加欠發達地區的人口過快增長,一場遠超冷戰時期的欠發達地區糧食、水源、能源危機已愈發清晰可見。

今年6月,《自然》雜志發表了一項中美兩國科學家合作的重磅研究成果,與之前的研究認為氣候變暖可能會增加全球糧食產量不同,研究人員估計,全球平均每升高1攝氏度,就會使全球每人每天的糧食供應能力下降120卡路里,相當于目前每日消費量的4.4%,盡管農民努力適應氣候變化,但全球糧食系統仍面臨越來越大的風險。

該研究特別警告,目前的主要糧食出口國美國預計將遭受巨大沖擊,該國中西部目前玉米和大豆的主產區,在未來的高溫氣候下將遭受重創。

模型顯示,當地球變暖時,全球水稻產量有50%的可能性會增加,這主要是因為水稻受益于更溫暖的夜晚,而到本世紀末,其他主要作物產量下降的可能性約為70%至90%。該研究模擬了一系列氣候變暖和適應情景下的未來農作物產量。作者估計,到2100年,如果全球碳排放能夠降至凈零,全球農作物產量將下降11%;如果排放量繼續不受控制地上升,全球農作物產量將下降24%。

從短期來看,作者估計到2050年,氣候變化將導致全球農作物產量下降8%——無論未來幾十年排放量增加或減少多少。


滄海橫流,方顯擔當。

當下中國所做的,就是為全人類自救提供示范。

或許歷史將證明,有且只有堅定實施一整套水資源調配與清潔能源利用的“中國范式”,才可能化解欠發達地區箭在弦上的能源與糧食危機。

這個范式的核心思維,不是“限制”,而是“開拓”——通過實施超級工程改變區域自然資源稟賦,確保當地人類生活基本需求。

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正是這種中國范式的最新實踐。它證明了即使在最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人類依然可以通過智慧和勇氣,將挑戰轉化為機遇。

從全球范圍看,跨區域水資源與能源配置,足以有效對沖氣候變化的巨大影響。

同樣根據梁書民的研究,全球范圍內類似我國南水北調的跨流域調水潛力巨大:他將全球跨流域調水工程按受水區所處地理位置分為9個大區,根據不同的灌溉方式計算熟制與一熟墾殖率,然后計算播種面積與光溫生產潛力,進而計算經濟系數(經濟產量同生物產量的比值)與糧食油料生產潛力。計算結果顯示,9個大區跨流域調水工程總計受水區面積可達1712萬平方公里,可增產糧油36億噸以上,為2017年全球糧油產量的89.13% ,能夠充分滿足屆時增長的人口總量和人均糧食消費量。

目前,不少糧食供應壓力較大的國家,已經開始規劃乃至實際上馬了大型水利工程;即便財政窘迫的阿富汗,也咬牙擠出巨額資金,啟動庫什特帕運河建設,計劃從阿姆河引水285公里,將55萬公頃的沙漠變成農田。

從青藏高原到撒哈拉沙漠,從安第斯山脈到東非高原,地球上還有許多類似的大規模水利設施亟待建設。從生態風險的評估到提供工程技術,中國可謂全球范圍內無可替代的關鍵合作伙伴。

昭昭天命

從1865年后英法聯手推動蘇伊士運河建設,到美國20世紀上半葉以巴拿馬運河、胡佛大壩為代表的超級水利水電工程,不難發現,近代以來被公認具有全球影響力與領導力的強國,無不通過對水資源的調度,直接影響了人類在這顆星球上的定居與遷移,顯著增進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福利水平。

細究這些工程的動機和效果,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演進邏輯。

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本質上是帝國主義的產物。它們的建設,首要目的是服務于殖民擴張和資源掠奪。蘇伊士運河讓英國控制了通往印度的航線,巴拿馬運河讓美國實現了兩洋艦隊的快速調動。這些工程雖然客觀上促進了全球貿易,改變了全球經濟地理版圖,但其收益主要被少數強國攫取。

胡佛大壩代表了一個轉折。它的建設雖然也有與墨西哥相關的地緣政治考量,但更多是為了美國自身的發展需要。通過控制科羅拉多河,美國西部獲得了穩定的水源和電力,從而支撐了二戰后美國經濟的騰飛。這個工程的受益者主要是美國人民,但它也間接惠及了全世界——美國西部的發展為全球提供了大量的農產品和高科技產品。

今天中國的超級水利工程,則在一開始就具有不同的價值取向。

中國的超級工程不是基于零和博弈思維,而是極為重視與相關國家的互利共贏和相互理解。雅下工程多年來低調而審慎地推進,相當程度上是為了打消下游國家的猜疑。

其次,中國的實踐具有普遍意義。不同于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不可復制的地理稟賦,中國探索的水利水電經驗,可以在世界各地因地制宜推廣應用。每一個發展中國家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地理條件,建設自己的“三峽”,開鑿自己的“南水北調”。

遙想20世紀中葉美國國力極盛之時,TVA(田納西河谷管理局)開發范式同樣曾一度全球推廣,然而卻在陣營對抗的私心下很快偃旗息鼓,而在今天,中國水利開發范式的價值,終究會被全球各國所自愿追隨與借鑒。

中國提供的不僅是工程方案,更是發展理念。這個理念的核心是:人類不必在發展與環保之間做單選題,技術進步可以讓我們兼得魚和熊掌;發展中國家不必重走發達國家的老路,可以通過跨越式發展直接進入清潔能源時代;人類面對自然不必只能被動適應,可以通過智慧和勇氣主動塑造更好的生存環境。

隨著那些已經醞釀數十年的水利、水電、水運超級工程漸次上馬,到本世紀中葉,我們大抵可以自豪地復誦一位偉人的理想,即:

進到二十一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更要大變。中國將變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中國應當這樣。因為中國是一個具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和六萬萬人口的國家,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

今天,這個“較大的貢獻”已經有了具體的內涵——那就是在氣候變化這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考驗降臨之際,為全人類探索一條依靠科學技術改變環境約束的新路,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中國方案,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


于中國國土整治與開發的獨特模式,西方媒體及其應聲蟲們,往往習慣于從錯誤的歷史中尋找類比,也因此,出現了將其與蘇聯時代水利工程的比較,并以后者在冷戰后暴露出的諸多環境后果來暗示。不過但凡認真比較過中國與前蘇聯超級水利工程建設模式的人,都不難發現兩者的本質區別,從三峽工程到南水北調一期,我國超級水利工程的一大特點就是前期準備與論證上,對于環境效益的極度謹慎。

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同樣是堅持生態優先的安全工程。通過大量地質勘探和技術積累,已為科學、安全、高質量開發工程奠定了堅實基礎。依托工程建設健全當地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實現點上開發、面上保護、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而這,也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

數千年悠久文明,賦予了中國人對于人與自然共生關系的辯證理解,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隸,保護與發展是雙向互動和互益的關系,人的能動性,體現在充分遵循自然生態演替規律與內在機理的同時,能動地提升自然資源的綜合承載能力和整體功能,實現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發展。

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實踐。

結語

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有史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單一基礎設施項目,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的開工,不只是為資本市場帶來短期刺激,更有著關乎人類命運共同體生存與發展的深刻意義。

從被動適應自然到主動改造自然,從零和博弈到合作共贏,從資源掠奪到永續發展,在西方霸權衰落后,人類文明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范式轉換。而中國,正在成為這場轉換的引領者。

當西方還在用19世紀的地緣政治思維揣測中國的每一個舉動時,中國已經在用21世紀的文明視野規劃人類的未來。

這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基于對人類共同命運的深刻認知。在氣候變化的挑戰面前,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在發展權利的問題上,沒有哪個民族應該被剝奪機會。

中國選擇的道路,難而正確:通過自身的發展探索,為全人類示范新的可能。這條道路的盡頭,不是某個國家的獨霸,而是人類文明的共同提升。

雅魯藏布江的滔滔江水,即將轉化為照亮千家萬戶的清潔電力。這不僅是能量的轉換,更是文明的升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正在證明:人類的未來,不在于相互限制,而在于共同開拓;不在于零和博弈,而在于美美與共。

從三峽到雅下,從南水北調到全球水網,中國正在用一個個超級工程,書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這,或許就是中華文明在21世紀對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開端。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觀察者網 incentive-icons
觀察者網
全球視野,中國關懷
120679文章數 1848562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洞天福地 花海畢節 山水饋贈里的“詩與遠方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东市| 苍梧县| 奉节县| 鲁山县| 新乡市| 乐安县| 亚东县| 米林县| 广安市| 阳江市| 宁国市| 吉林省| 手游| 布尔津县| 凌海市| 林芝县| 罗田县| 东乌珠穆沁旗| 孟连| 图片| 格尔木市| 武功县| 龙门县| 泰宁县| 浑源县| 手游| 巴南区| 平度市| 西城区| 东源县| 定襄县| 栾川县| 永济市| 祥云县| 东至县| 镇远县| 平阳县| 思茅市| 龙泉市| 甘孜县| 大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