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臺灣海巡署的安平級巡邏艦在“漢光41”演習中突然撕下偽裝,公開加裝雄風3超音速反艦導彈。
舷號CG609的“萬里艦”展示了混裝16枚反艦導彈的全火力配置,臺媒吹捧其為“大陸航母克星”,聲稱12艘同型艦可攜帶192枚導彈形成“飽和攻擊”能力。
那么他們號稱“擊沉解放軍航母”的豪言真的能實現嗎?
“海上刺客”計劃,海警船撕下偽裝
安平級巡邏艦的設計藏著臺軍小心思,該艦以沱江級導彈艇為原型,排水量約700噸,表面配備鎮海火箭彈和高壓水炮,實則暗藏“平戰轉換”功能。
當戰時來臨,只需換上導彈發射箱,海軍專業人員立即接管指揮系統,瞬間變身海上火力點,這種改裝并非突發奇想。
三年前,首艦安平號已試射雄風2型導彈,但此次漢光演習首次混裝雄風2和雄風3,讓火力密度提升到新高度。
然而雙體船型的結構缺陷始終如影隨形,早期測試暴露了儲備浮力差、穩定性不足、船體震動大等問題,高海況下橫搖劇烈,適航性差,被軍事觀察家戲稱為“海上不倒翁”。
雄風3導彈,紙面數據的幻象
雄風3導彈一直被臺軍冠以“航母殺手”稱號,臺媒宣稱其速度可達3.5馬赫,射程300公里,能“快速壓縮目標艦反應時間”。
但剝開宣傳外衣,真相令人尷尬,與艦載版相比,空射型雄風3長度壓縮到5.5米,重量從1.5噸減至900公斤,代價是彈頭威力縮水46%。
更致命的是作戰體系短板,軍事專家指出:在解放軍海紅旗—9B防空系統和空警—500預警機的立體防御網面前,雄風3突防成功率不足5%。
臺防務部門內部報告坦承:現有防空系統攔截高超音速導彈的成功率不足15%,而雄風3的年產量僅131枚,還不夠解放軍一次飽和打擊的零頭。
更諷刺的是,雄風3導彈68%的電子元件依賴大陸進口,今年7月大陸商務部將中山科學院列入出口管制清單后,其產能驟降40%。
乞丐版海軍,無奈的戰略窘境
12艘導彈巡邏艦的背后,是臺海軍的絕望算術題,臺現役主力戰艦僅30余艘,面對解放軍400艘軍艦的壓倒性優勢,連600噸小船都得扛起導彈充數。
這種“全民皆兵”的玩法暴露三大短板:沒防空、產量低、戰術僵化,去年組建的四大濱海打擊群號稱要達到70%殺傷概率。
但缺乏制空權的水面艦艇在無人機蜂群面前只是活靶子,烏克蘭黑海艦隊的遭遇就是前車之鑒。
臺軍對“超音速崇拜”更像拿著青龍偃月刀打現代戰爭,對比日本12式導彈的隱身突防、美軍魚叉的智能導引頭升級,雄風導彈的技術路線已然落后。
航母與雄風,臺海的力量天平
當巡邏艦裝載導彈的畫面在島內傳播時,山東艦航母編隊攜36架殲15艦載機抵近臺島東側,距離僅30海里1.99架解放軍戰機和19艘艦艇同步展開的立體合圍,讓臺軍導彈成了演習的背景板。
7月14日,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蔣斌大校的回應斬釘截鐵:“‘以武拒統’是絕路,‘臺獨’武裝妄圖以卵擊石、挑釁引戰,最終只能是粉身碎骨、自取滅亡。
現實對比更具諷刺意味,臺軍F—16V戰機作戰半徑僅800公里,而解放軍殲—15T彈射型達1200公里,高價引進的海馬斯火箭炮完成33枚試射后,立即被解放軍天基系統全程鎖定。
外援幻夢與內在崩塌
臺當局對“外援”的依賴顯露出其空洞的實質,當美軍“里根號”航母駛向臺海時,途中便遭到解放軍052D驅逐艦全程伴航監視,鷹擊—12B反艦導彈實施火控鎖定。
而臺軍內部危機比裝備差距更致命:2025年第一季度,臺軍提前退役人員達1565人,比2020年激增四倍。
臺軍高層將校級軍官集體請辭,基層士兵拒簽“戰時動員令”的比例持續攀升,更荒誕的是臺軍耗資69.9億新臺幣購買的美制“野戰信息通信系統”。
在模擬打擊演練中未啟用便徹底失效,戰備意志的崩潰,已經讓所謂“精銳之師”淪為紙老虎。
臺“憲兵部隊”運用臺北捷運進行兵力輸送
結語
臺當局妄圖通過12艘導彈快艇構建“海上長城”,本質上是螳臂當車,安平級缺乏防空能力、適航性差、依賴大陸零部件,在解放軍體系化作戰能力面前不堪一擊。
歷史已經證明,任何“臺獨”行徑都將被解放軍粉碎,在國家統一大勢面前,幾艘改裝巡邏艦不過是跳梁小丑的最后表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