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第三輪談判已定于8月份,美國財長貝森特與商務部長盧特尼克都會出席,然而在全球市場都對此高度緊張之際,貝森特再次放出“威脅”,暗示本輪談判的結果可能并不盡如人意。中方對此會作出怎樣的回應?特朗普又想在此次談判中,得到些什么籌碼呢?
據觀察者網援引CNBC報道稱,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表示特朗普政府并不急于與中國達成協議,但在下個月“休戰期限”來臨之前,兩國談判進展非常順利。
很快,貝森特就話鋒一轉,放出了相關威脅:中國是俄伊最大的石油買家,我們將討論這一問題。
這番表態的背景是特朗普有意對中印巴等國進行“二級制裁”,即對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加征100%稅率,并且只給了這些國家50天的考慮時間。
俄羅斯與伊朗,是美國在對華談判中,重新拾起的兩大地緣政治籌碼,如今跟關稅談判攪到一起,充分說明特朗普認為自己有恃無恐了。
在中美關稅休戰的將近3個月以來,特朗普辦成了很多事情,就拿關稅領域來看,不僅讓越南等國率先妥協,潛移默化的給其他國家制造了談判壓力,更將中國對美出口的貿易通道給徹底“堵死”。
在中轉需要至少40%的關稅前提下,特朗普只需要適當調整中國對美直接出口的關稅,比如設定為35%等,那么中美之間的直接溝通還是會呈直線復蘇的。可這樣一來,就會產生新的問題,那就是美國可能握有更多的籌碼,一個擁有較大彈性的對華稅率,將成為中美博弈的巨大不確定性。
第三輪談判,特朗普會不會獅子大開口還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國的腰桿子或許要比在日內瓦和倫敦時,更加強硬。
如今不出意外的拿中俄伊能源交易問題來渲染,很明顯是不滿足于經濟利益,而是想要通過中國的決策獲得更多地緣政治利益。如果中國能在俄伊兩國問題上,進行不同程度的切割,毫無疑問會讓美國更方便的解決地區矛盾,在此之后呢?或許雙方能短期迎來“蜜月期”,但美國將有更多的精力來對付中國,無論是在南海還是臺海的問題上,沖突只會更加激烈。
從中國之前的言行來看,不僅不會拒絕對俄伊提供幫助,還將進一步深化同各方的合作,這是世界朝多極秩序發展的必經之路,而如今需要中國承擔一部分壓力。
這不僅僅是是時代變革所需,也是中國要成為世界強國的一道必選題。
相較于美方強硬、無理的態度,中方的反制更加明顯。克宮方面透露稱,普京已經在制定詳細的訪華行程,而目前沒有收到美方相關的行程安排信息。
中美自外長在馬來西亞會晤之后,雙方就再也沒有更多的明面上交流,也沒有更多信息對外釋放,很可能是交流也陷入了遲滯。
如果特朗普拿不到訪華申請,就意味著中美將再次分道揚鑣,之前的許多交流與合作將功虧一簣。倘若當真如此發展,真的是特朗普愿意看到的嗎?
就這一角度來看,所謂的地緣政治交易,也可能是一次擦邊般的試探,就看中方該如何應對與作答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