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23日報道 德國《世界報》網站7月21日刊登一篇文章,標題是《俄羅斯空軍的成功暴露了歐洲的大弱點》,作者是帕韋爾·洛克申。編譯如下:
21日凌晨,烏克蘭首都基輔遭到俄羅斯猛烈空襲。基輔市長維塔利·克利奇科在“電報”軟件上發文稱,該市多棟居民樓、一家小商店和一所幼兒園被燒毀,至少一人喪生。
這就是戰爭爆發以來,無數烏克蘭人的生存狀態。俄軍用遠程武器威脅烏克蘭全境,其中許多武器的射程足以危及歐洲城市。如果俄羅斯進攻北約,歐洲人也會面臨類似的困境:防空能力不足,幾乎沒有反擊手段。
今年6月,北約秘書長馬克·呂特呼吁將歐洲的防空和導彈防御能力提升400%。這個要求并不過分,但可能最后還是不夠,至少在彈道導彈領域不夠。據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消息,俄羅斯每年可生產多達1000枚9M723導彈或“匕首”高超音速導彈。
挪威奧斯陸大學的導彈專家法比安·霍夫曼寫道,作為對付彈道導彈最有效的工具,“愛國者”導彈目前的年產量不到900枚,未來幾年可能增長到1100枚,但其中最多只有一半能分給歐洲人。
假設對付一枚敵軍導彈需耗費多達三枚防御導彈——部分價格還高達數百萬歐元,那么這種有利于俄羅斯的不對等關系就顯而易見了。此外,由于向烏克蘭交付導彈,歐洲的武器庫目前幾乎是空的。
比起速度更快的彈道導彈,歐洲防御巡航導彈的能力要強一些。盡管歐洲生產的導彈數量依舊不及俄羅斯的武器產量,但根據霍夫曼的計算,這一差距有望在明年進一步縮小。
不過,霍夫曼認為,歐洲武器庫中還缺少一種成本效益高的防御系統,可以抵御大批單價遠低于10萬歐元的廉價無人機。
歐洲導彈集團研發的“防空”導彈也許能填補這一空白。該導彈已被集成到萊茵金屬公司開發的“空中游騎兵30”防空系統。多個北約國家已經訂購了這種防御武器,但尚未交付。萊茵金屬還開發了“天網”防空系統,但目前僅生產了兩套,都在烏克蘭服役。
歐洲人希望在歐洲天空之盾倡議的框架下建立一個由各國共同協調的多層次防空和導彈防御系統。但這遭到了批評。盡管歐洲有自己的SAMP-T型地空導彈,但參與國仍希望使用“愛國者”系統等美國產品或非北約國家以色列生產的“箭”導彈防御系統來抵御彈道導彈,從而引發了對北約系統兼容性的擔憂。
最有效的防空手段是摧毀敵方的軍事基礎設施——或至少令其不具備可信威脅。然而,目前幾乎沒有北約歐洲成員國擁有射程超過500公里的精確制導武器。
只有英國海軍是例外。它的武器庫中有美制潛射“戰斧”巡航導彈,射程可達1600公里。除此之外,由英法聯合開發的“風暴之影”巡航導彈以及德國的“金牛座”巡航導彈的射程大打折扣,僅在500公里左右。
正如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專家蒂莫西·賴特所說,俄烏沖突引發了“導彈復興”,但迄今為止,這種復興僅停留在紙面上。
推進中的歐洲遠程打擊方案旨在研發射程在1000到2000公里之間的陸基武器,讓歐洲不再依賴美國的援助。但到目前為止,該項目仍十分模糊,甚至連開發巡航導彈還是彈道導彈都尚未確定。
因此,歐洲目前還是無法擺脫對美國的依賴。多個歐洲國家——如波蘭和德國——打算從美國購買能發射“戰斧”導彈的“堤豐”系統。德國國防部長鮑里斯·皮斯托里烏斯表示,這些武器旨在彌補歐洲自產系統問世前的缺口,而這一過程可能持續7到10年。
此外,美國將從明年起在德國部署幾種中程導彈,其中包括“暗鷹”高超音速導彈,它可以打擊俄羅斯境內烏拉爾山脈以西的目標。(編譯/鐘思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